→ 告魯夫(14號)全能足球的革命,影響世界球風。(圖:德通社)
1970是現代足球狂飆的年代,多位不世出的足壇奇才,不約而同的在1970年代相會,包括球王比利、足球皇帝碧根鮑華、無冕球王告魯夫等人,其中影響最深遠的應該是1974年西德世足賽出現的「全能足球」,這項足球革命,影響至今。
「全球足球」的發明及實際者,就是荷蘭足球天才告魯夫(Johan Cruyff),他打破了足球員固定位置的觀念,讓每一位後來的足球員都明白,要在足球場上立足,必須有「全攻全守」的能耐。
在足球長期發展的歷史中,基本上場上11位球員都各司其職,包括守門員、後衛、中場、前鋒等,各有專長,後衛不會跑過半場,加入攻擊行列,前鋒也不必跑回自己的半場來防守,但是「全能足球」的發明,改變了足球場上的生態。
1974年世足賽最後的決賽,是兩大天王─告魯夫與碧根鮑華的對決,由於告魯夫的表現太搶眼了,賽前就放西德放話要守死他,告魯夫一開賽就跑到後衛的位置去等待,西德隊也不知從何防守起,但是荷蘭隊一開球,告魯夫就要後場以箭一樣的速度向前衝,盤球到禁區,西德隊只好犯規,荷蘭隊罰12碼球得分,離開賽不到一分鐘。
告魯夫的這一表現,成為全能足球的代表作。雖然最後比賽的結束,西德隊靠著神奇射手穆勒的進球,為西德隊拿下了冠軍。但是告魯夫的光芒,及對後來足球的影響,卻遠遠超過碧根鮑華手中所高舉的冠軍盃。那一年的世界盃,也因此被稱為「荷蘭人的世界盃」。
告魯夫連兩屆(1974、1978)將橙色旋風(荷蘭球衣是橙色)帶進了世界盃的決賽,但是最後都差臨門一腳而屈居亞軍。但是世人都以「無冕之王」來稱呼告魯夫所領軍的荷蘭國家隊,因為有告魯夫發明的「全能足球」,大大拓展了足球的可能,讓足球賽變得更好看,每一位上場球員都有可能成為主角。
![](https://photox.pchome.com.tw/s08/sugar921_pc/1/124683297689)
→ 法國雕塑家阿貝爾(Abel Lafleur)1928年設計的“雷米特杯”。
原來的金盃是由法國雕塑家阿貝爾(Abel Lafleur)於1928年所設計。
於二戰之後的第一屆國際足聯大會中把這個金盃以當時的國際足聯主席
(Jules Rime 1837~1956)之名命名為“雷米特杯”。
這個獎座以金色勝利女神高舉8面聖盃,站在藍色琉璃底座上的雕塑,設計,獎座高30公分,重約2.8公斤,是金銀混合設計,共用了1800克黃金,獎座底座的四個角落並刻有獎盃的名稱及從1930到1970年9位得主的名稱。
第一屆世界盃在烏拉圭舉行前,就明定只要有一個國家能三次贏得冠軍,就可以永久保存雷米金盃。巴西在1958年、1962年及1970年,三度奪得冠軍,從1970年世界盃結束後,雷米金盃就永久歸屬於巴西足協。
但是雷米金盃本身就有許多精采的故事,跟世界盃一樣充滿了傳奇。獎盃兩度失竊,第一次找了回來,但是第二次失竊再找回時,已經被熔成一堆金屬。
雷米金盃第一次失竊發生於1966年,當年的世足大賽在英格蘭舉行,國際足總在英格蘭舉辦紀念展出,雷米金盃在嚴密看管下,居然不翼而飛,警方大舉搜索,也不見蹤影,在失竊一周之後,卻被一隻名叫皮克列斯(Pickles)的小狗找到。金盃雖然找回,但是怎麼失竊?竊賊是誰?至今還是懸案。
1970年的世足賽,巴西封王之後,就永久擁有雷米金盃。但是顯然金盃還是無法得到安寧,1983年,金盃再度失竊,雖然,在警方鍥而不捨的偵辦下,抓到了竊賊,但是金盃卻沒有像上次失竊那樣好運,雷米金盃被竊賊熔掉了。曾經牽動全球無數球迷心弦的雷米金盃,永遠消失,只剩下複製品。
新的金盃在1971年4月5日完成,由18k金鑄造而成,高36公分,比原來的雷米金盃高出6六公分,重達5公斤,也比原來的重3.2公斤,價值10萬瑞士法郎,於底座刻有國際足協世界盃(The World Cup-FIFA)字樣。
國際足協也修改條例,獎盃將不會給任何國家永久保存,每屆冠軍得主只可保留1年,之後該國將獲得1個鍍金複製品,而獎盃是屬國際足協永久財物。獎盃的底部有17個小板,用於刻上冠軍的名字,可以用到2038年。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