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小學生受挫 近9成沒勇氣
聯合晚報 / 2010/05/26
一份今天公布的「兒童勇氣特質觀察報告」發現,台北市國小學童僅一成真正有勇氣,近八成面對難題時情緒反應趨向負面。當老師問問題時,72%的學童害怕答錯;遇到困難,高達79%會幻想事情有奇蹟式改變。在勇氣教育上,發現親子互動嚴重不足,每4個孩子就有1個寧願隱瞞挫折,也不期待父母鼓勵。
負責分析報告的輔仁大學護理系助理教授卓妙如表示,小學生勇氣調查,是從「面對問題」、「遇到難題的情緒反應」與「遇到難題的行動反應」分析,三項全部正面思考才算具備勇氣。結果受訪的617名台北市四到六年級小學生,竟有九成不願意正面迎接困難,顯示小學生勇氣不足。
「當老師問問題時,72%學童很害怕答錯。」再細問原因,大多害怕被責備或遭到同學嘲笑,因此打從老師開始問問題,小學生內心就盼望別點到自己,負面思考成了絕大多數學童的共同特質。
遇到難題時,竟有79%的學童幻想會有奇蹟式的改變,卓妙如舉例,小學生作業寫不完,採取的行動竟不是加緊趕工完成,而是期待有個寫功課機器人會在他起床前把功課完成。這與少子化有很大關係,多數父母僅有一個小孩,關心備至下,奇蹟就是父母偷偷趕工下的結果。
調查還發現,近7成的家長不願放手給孩子嘗試新挑戰的機會,將近三分之一的孩子因此感覺失望,能力不被父母信任。 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
********
****************************
罵孩子要有技巧(一) 轉貼轉帖
作者:碧愛緹絲•帕特 Beatrix Palt
譯者:洪絹
叢書系列: 奧林[ 親子‧生活‧教養 ]
第一章
第一章 為什麼父母要罵小孩?
父母一定要知道,責罵是教養過程的一部分
教孩子不容易。父母總是很努力地想用規勸的方式來教導孩子最基本的道理。只可惜,孩子的表現卻常常完全不如父母所期望。孩子往往不想了解父母;不想照父母所要的去做;與父母所期望的背道而馳。從父母的觀點來看,他們認為孩子會這麼做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孩子沒有判斷能力。
其實,父母並不明白,好言相勸不一定有用,有時候,還是得提高聲調來把話講清楚才行。只有明確地告知孩子嚴重性,責罵才會有效果。清楚讓孩子知道:「我要你現在就聽明白我說的話,接受我的說法,照著做就對了!」
了解教養的目的
責罵並非教養的目的。責罵雖然帶有告誡的意味,但單純的責罵跟帶著告誡的責罵卻是不一樣的。比方說,我們有時會罵孩子說不准做某些事。有的時候我們卻又罵孩子怎麼沒有怎樣怎樣。這些都不是單純的責罵,而是帶著告誡的責罵。因為父母罵孩子的時候並不是獨裁地光要孩子照自己期望的去做。責罵背後的目的是要讓孩子們知道,父母不能再接受他們的行為舉止。父母罵他們也不是要他們一定要有多了不起的表現或要懂得多少社會規範,有時候父母罵他們,只是為了不讓他們受到傷害而已。
♫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與父母的爭論、摩擦及數不清的爭吵,是絕對少不了的。
責罵,理由要充分
首先,來看看湯姆的情況。湯姆現在三歲,是個機靈、好動的孩子,喜歡在窗台爬上爬下。要不是因為他有個十五個月大的弟弟,其實湯姆的好動也不是件太嚴重的事。湯姆很清楚他不應該爬窗台,否則弟弟可能會有樣學樣,然後不小心摔倒,因為弟弟還不懂爬窗台的危險性。偏偏湯姆明知故犯,所以媽媽就會責罵他。除了因為擔心而責罵湯姆之外,媽媽罵他還有另一個目的,就是希望湯姆可以明白,攀爬窗台對年紀還小的弟弟來說,是很危險的,希望湯姆在了解媽媽的用意之後,別再做不良的示範了。但是因為好言相勸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所以媽媽只好開罵。
判斷事情的輕重緩急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是無時無刻、無所不在的。父母會告訴孩子,該做什麼、該遵守什麼規矩。父母會這麼做或多或少是因為孩子還沒有能力分辨事情的重要性。然而,父母的教育是為了教導孩子良好的規範,或者是為了避免孩子陷於危險,孩子根本無法判斷。
父母可以透過責罵跟教導孩子禮節,來幫助孩子建立判斷事情輕重緩急的準則,所以,對於那些不是那麼重要的事,父母也不用太過苛求。至於那些具相當重要性的事,父母則應嚴格要求。方法就是責罵。
♫ 責罵要有目的。要想清楚,希望藉責罵達到什麼目的。把責罵當作是要讓孩子明白事理的第一步。
先設好界限
孩子從小就要罵,之後他們自然就能接受責罵是父母教養的一種方式。責罵讓孩子明白,只要他們不踰越某個界限,他們不會有太大的麻煩。重點是,界限
一定要先劃好。孩子年齡愈大愈能夠理解,也愈須要知道安全範圍在哪裡,
並要能自我約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孩子其實都聽得懂
要如何透過責罵讓孩子深刻地了解一件事呢?父母要讓孩子能強烈地感受到他們的行為舉止是不被接受的。
父母責罵時可以用一些慣用台詞,
比方說:「不是跟你說過好幾次,不准……。你怎麼老是 / 改不掉……。」
只要聽到父母這樣說,孩子就知道,自己一定又有哪裡做錯,需要改進了。
如此一來,責罵就不再只是逼孩子聽話的手段,而是開啟教養的第一步:
幫助孩子養成判斷能力。所以責罵的同時,
要跟孩子把他挨罵的理由解釋清楚,告訴他們為什麼他們的行為
舉止需要改變。好比說:因為爐子溫度很高,摸了可能會燙傷;
因為玻璃櫃會破掉,碎片會割傷人,很危險;
因為用玩具火車打別人的頭,被打的人會痛,而且會哭……等等。
其實這些情況,只要稍作說明,孩子很容易就能理解。
如果孩子的理解能力還不夠好……
要怎麼向小孩子解釋,跟人打招呼握手時,應該要伸出右手
,不能伸左手;吃飯時要用叉子;用餐時,不能任意離席;
打哈欠要用手捂住嘴巴;要常說「請、謝謝、對不起」。
想讓孩子明白什麼是好習慣、什麼是約定成俗的常規,真的不是那麼容易。
相較之下,教小朋友打噴嚏要用手捂住嘴巴,就簡單多了,
因為孩子到了某個年紀,就比較能夠理解,細菌、傳染和生病是什麼意思
1. 光陰的故事 " Blog Archive " 禮貌是什麼?
... 眼看兩個人就要打起來了,大男孩
禮貌是什麼?
眼看兩個人就要打起來了,大男孩的媽媽沒有馬上責罵,
把大男孩帶開,蹲下來告訴大男孩剛才那樣並不是解決問題的好方法
... 玩具被年紀小的拿到,年紀大的孩子推他一把,眼看兩個人就要打起來了
;這時候,大男孩的媽媽看著事情發生,並沒有馬上責罵,而是先把大男孩帶開,
責罵孩子要有技巧
... 責罵背後的目的是要讓孩子們知道,父母不能再接受他們的行為舉止。
... 責罵,理由要充分首先,來看看湯姆的情況。
湯姆現在三歲,是個機靈、好動的孩子,喜歡在窗台爬上爬下。
教育孩子不能等
媽媽則臉色平靜完全沒有要責罵小怡的意思! ...
跟他們相處的大人們,是否能耐著性子仔細認真的教育他們,
才是決定孩子行為的重要元素!
當孩子犯了有偷東西之嫌的錯,要馬上制止和處理,絕對不是幫她解決問題、任由她拿.
教育孩子不能等
聖誕節前,老師安排全班小朋友們一起做薑餅屋。已八歲半、有發展遲緩問題的小怡也很高興的加入。但是,她看到吃的東西就會伸手去拿來吃!因此,整個教室此起彼落的尖叫、制止聲不斷,全班小朋友忍不住群起抱怨!
這讓小怡的媽媽感到十分不滿。她認為小怡只是孩子氣的天真和無知,為什麼大家這麼沒有同情心、不包容?會不會是老師在平日沒有告訴全班同學,要照顧小怡?
當媽媽正在和我訴苦的時候,隔壁便利店的小姐跑進來,一手抓著小怡一邊說,小怡拿了麵包沒有付錢就要走,問誰是她的媽媽?
媽媽面不改色地拿出錢包付錢。小姐走後,小怡馬上席地而坐,打開袋子大口吃了起來。媽媽則臉色平靜完全沒有要責罵小怡的意思!
我驚訝且好奇地問媽媽,為什麼不教訓她?
媽媽的答覆是:小怡的腦袋有問題,學習比一般人慢,所以不可以用世俗的道德標準去要求![不可以吃別人的東西]、[商店的東西沒有付錢不可以拿]這類小事,等小怡長大後,自然會懂!而且,學者專家不是一直強調:不要在大庭廣眾間教訓孩子,那只會傷了孩子的自尊!
受不了媽媽這種錯誤的教養心態,我立刻解釋:[感覺統合失常、發展遲緩的孩子,絕大多數都有正常的智商,她們可以學會並理解基本生活的規矩。跟他們相處的大人們,是否能耐著性子仔細認真的教育他們,才是決定孩子行為的重要元素!當孩子犯了有偷東西之嫌的錯,要馬上制止和處理,絕對不是幫她解決問題、任由她吃。妳這樣子的處理態度,小怡怎麼會知道她錯了?去那裡學習下次不可以再犯的道理?]
[感覺統合失常的孩子,他們的神經傳導系統發展不佳,很多事情若不當下立即反應,等事過境遷再去說,孩子是不會記得是那件事的!]
[再說,妳有沒有發現,平常抓小怡的手臂,她都大哭大叫的反抗!可是剛剛那個店員小姐一路抓著小怡進來教室,這麼長的時間裡,小怡為什麼卻沒有任何反應?小怡是不是知道自己做錯了,才不敢亂哭呢?]
[請記住,小怡不是笨蛋,只是發展遲緩,她可以學習,她懂得好壞;妳如果一味地把她帶在身邊,只想保護她,幫她建立一個透明安全網;她將怎樣發展社會化行為?怎樣去建立人際關係?]
[在學校吃小朋友的薑餅屋和超商拿麵包的事,都是小怡腦海中沒有正確的是非觀念所至,這跟她的發展遲緩無關,跟妳的教養心態和方式有絕對的關係啊!]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