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健康----從腳開始
康健雜誌134期(2010/01) 文.林芝安
生病不必摸額頭,腳會告訴你!腳麻可能 跟
糖尿病、深部靜脈塞住、椎間盤凸出有關;腳抽筋
可能缺鈣或磷、身體脫水、靜脈曲張…。你的身體
狀況如何,腳會「說」給你聽。
不論中醫或西醫都同意,身體是個整體,力 量
的傳導絕不是只有局部,一個地方有問題,長期
下來將會影響其他部位。一旦離我們最遠的腳趾
頭功能出了問題,因為 施力點被迫改變也會從腳、
足踝、小腿、大腿牽動到腰部,甚至脊椎,久而久
之,骨骼結構發生改變,肌肉與筋骨也跟著出問題。
老化先從腳開始,我們每天「站在」腳上面走路、
工作、活動…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卻鮮少理會
或觀察腳發出的警訊。如果你的 腳經常出現各種
症狀,當心,健康正在拉警報。
一、腳
■症狀:
手腳常冰冷,尤其晚上,甚至冷到睡不著。
■醫生怎麼說:
彰化秀傳醫院足踝外科主任朱家宏說,腳
冰冷除了血液循環不好、走路或運動量太少
之外,也很 可能跟其他疾病有關,如糖尿病、
動脈栓塞或雷諾氏症(自體免疫疾病「硬皮症」)
的 早期 徵兆,如果經常手腳蒼白冰冷,趾甲從
慘白變成藍色、紫紅色,要特別留意。
除了血液循環較差,也可能與自主神經的作用
有關。萬芳醫院復健醫學部主任陳祺賢解釋,神經
系統除了運動神經、感覺神經,還有負責血管收縮
擴張、感覺冷熱、會不會 起雞皮疙瘩或流汗的自主
神經,如果末梢神經特別容易收縮,即使溫度相同,
易收縮的人手腳會特別冰冷,「女性特別容易這樣,
真正的原因 未明,我們猜測很可能是某些女性的
自主神經比較容易活化起來。! 」
傳統醫學則認為脾胃偏涼的人容易手腳冰 冷,
好發於活動度低(經常坐著)、吃素(葷食偏熱,
長期不吃葷容易讓脾胃偏寒)或氣血虛弱者,這樣
的人即使喝杯熱茶可暫時 溫暖手腳但沒多久又涼掉
了,因為是靠外來東西暫時改變血液循環,自己本
身氣血循環仍差,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針傷 灸科
主任陳萍和指出,根 本之道是提高活動度、吃活血
的藥或攝取可溫補脾胃的食物。 !
你可以這麼做:
◎1.用40℃熱水,泡腳20分鐘
可以泡腳改善,但不要泡太熱以免燙傷, 陳祺賢
建議水溫不超過40℃。也不能泡太久,研究顯示
20分鐘最適宜,因為我們是恆溫動物,
改變體溫太久,身體會設法把溫度改回來,所以
如果泡太 久讓腳很熱,身體會設法製造
能量把腳部的熱帶走,「反而消耗更多熱量,
心臟會受不了。」
◎2.酒釀龍眼食補
至於如何溫補脾胃,最簡單的
方法就是多 吃酒釀,酒釀可加龍眼,可同時
溫補脾與心。陳萍和有 某個患者
去南京唸書,不習慣當地氣候,冬天時全校
只有她長凍瘡, 吃了酒釀龍眼,隔年 冬 天
,手腳就不再受凍瘡所苦了。
◎3.多運更積極的做法,就是運動,
讓氣血活絡旺 盛,「少林寺的僧人吃素,但因
為整天練拳, 活動量大,不會一臉菜
色或手腳冰冷,」陳萍和說。
二、腳抽筋
任何年齡都可能腳抽筋,尤其
中老年人最常半夜腳抽筋,腳板 痛,很可能
缺乏鈣和磷、身體脫 水、肌肉拉傷
或白天坐站太久、姿勢不良,靜脈曲張,少數
則跟糖尿病、巴金森氏症、貧血、低 血 糖、
內分泌異常有關。
朱家宏觀察,多數人最常發生
小腿抽筋,腳部的抽筋則以腳趾抽筋較多,
腳板抽筋較少見。
睡覺時抽筋,痛在腳板,可能
白天走路、 站立的動作不適當;小腿抽筋可能
因為溫度偏低或缺乏 營養素(鈣離子不平衡)
或白天過度疲勞導致,當然也跟穿不適當的鞋子,
腳趾頭受壓 迫、拉傷 有關。 當腳受到外力影響,
身體感受到有危險, 就會透過收縮來保護自己,
「收縮過頭,就會抽筋,」萬芳醫院物理治療
組組長王乾勇解釋,包括冷,也是一種刺? E。
此外,半夜腳抽筋也可能是靜脈曲張所引 起。
白天過度疲勞、坐或站立太久,下肢的靜脈血無法
順利 流回心臟,「靜脈血內有很多代謝產物,
這些酸性物質讓靜脈血管內血氧度降低,
變 成血液循環不良,」臺北榮總心臟血管
外科主治醫師賴曉亭強調,殘留過多酸性
物質的靜脈血在腳部,會刺激神經,肌肉
容易緊繃造成抽筋。
■你可以這麼做:
◎1.抽筋時別硬扳
抽筋時不要硬扳,這樣會更刺激,
讓收縮 更厲害,物理治療師王乾勇建議
要先讓身體放鬆,將腿腳稍微伸直,足部
略往膝蓋彎,再將腳的大拇趾往膝蓋方向
輕輕扳動,讓小腿 肚有被拉直的 覺。如果
發作頻繁或症狀嚴重,需就診找病因。
◎2.睡覺時腳稍微墊高
為了協助下肢靜脈血順利流回心臟,
減少 因靜脈曲張引起的抽筋,賴曉亭建議
睡覺時可把腳稍 微 墊高,「只要高過心臟
即可。」白天工作需久坐或站的人,可穿彈性襪
,除 了預防也能避免小腿靜脈曲張惡化。
◎3.補充維生素B群、運動飲料、
牛奶、小魚乾。
平時可補充維生素B群,運動飲料
或牛奶、小魚乾。如果還抽筋,「有些人長骨
刺壓迫到神經也會出現類似現象,」陳萍和主任
建議 這時應去看X光確認病因。
◎4.四物湯、八珍湯補肝血
如果檢查結果正常,晚上仍抽筋,「中醫 認為
是肝血不足,」陳萍和解釋,血虛不足以濡筋,肝
主 筋,肝血不足無法滋養筋就會想抽,不論男女都
可吃四物湯、八珍湯來補 肝血。
◎5.保暖 有時是因溫度低造成的抽筋,
冬天晚上容 易抽,即使夏天晚上吹電風扇也會,
這時要採取保溫措施,熱水泡腳,睡前按摩腳,
穿襪子睡覺,促進血液循環。
■更多相關資訊:
研究足部按摩26年的中華足部
反射區健康法協會前理事長陳明仁觀察,經常
半夜抽筋、閃到腰或 落枕的人往往肝臟功能
低下、循環和代謝出問題、鈣與磷不平衡,
肌肉容易傷害。
平常可用手在小腿肚由腳踝往心臟
方向輕 擦,可促進血液循環,減少抽筋發生。
一旦抽筋了,不可以 給強刺激避免肌腱拉傷,
而應放鬆,小腿抽筋時,可以在抽筋處的上下
位置輕輕用 手揉捏,讓血體液對流,促使
肌肉伸展開來。
三、腳麻
翹二郎腿太久、蹲廁所太久腳
會麻,起來活動一下麻木感就會 消退,這是
「壓迫性神經炎」,但也可能是腰椎長骨刺
壓迫到坐骨神經導致腳麻。
麻,經常發生,背後可能隱含複雜病症,
千萬不能用「血路不通」來看待腳麻,足踝
專家朱家宏在 《健康人生,從腳開始—眼鏡
小醫的足 踝外科診療室》書中強調,腳麻大致
可分成血管(包括糖 尿病、動脈硬化、
靜脈塞住)與神經(中樞神經與周邊神經障礙)
兩方面的問題,麻 的感覺也不同。
不同地方的麻,代表不同的疾病:
◎如果腳愈外圍(腳趾頭、腳盤)麻痛感
嚴重,同時有刺痛燒灼感,可能與糖尿病有關。
◎如果腳的脹痛感多於麻木感,很可能是
深部靜脈塞住。
◎如果是帶狀性的麻,從腰、大腿、小腿
到腳都麻,又合併背痛,可能是椎間盤突出,
屬於中樞神經障礙的「麻,不能太久, 否則
不只神經組織,肌肉、血管等其他組織也會
遭殃,」物理 治療師王乾勇提醒。
他有個病人晚上醉倒在車上,手臂被頭壓了
一整晚,隔天早 晨,手腫了三倍 大,因為
缺血過久,久了會壞死,很難回復。
經常腳麻要找出根源,是鞋子太硬
太緊還 是站太久;哪種姿勢最常發生腳麻,
是彎腰還是後仰。症狀持續且嚴重時,
儘速就醫。
更多相關資訊:
如果長年腳麻,沒有糖尿病史,做過化療
後才發生腳麻,雙和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葉姿辰在
《康 健》網站上提醒,因為某些化療藥物具神經
毒性,副作用可能是神經病變如腳麻,通 常會
以雙腳麻來表現,建議掛神經內科或復健科;
如果是單腳麻,要留意是否腰痠背痛,有可能
是腰脊椎退化問題所引發,可掛骨科。
四、無法舉起腳尖
■症狀: 爬樓梯或跨門檻時無法舉起腳尖,
易跌跤,或經常交叉腿坐(翹 二郎腿)過久,
引起局部急性腓神經壓迫症,導致小腿外側
麻痛,腳掌舉不起來,腳尖無法朝上,這是
「垂足症」(又稱叉腿型 性麻痺)。症狀輕
微的人,走路時經常前足著地或足部拍擊地面
卻不自知,很容易絆倒。
只要是中樞神經、周邊神經或肌肉組織
任 何一個地方發生病變,都可能造成垂足。
垂足常見於中風或周邊神經損傷患者,
原因很多,像是神經性(例如膝蓋外傷、下背
痛、坐骨神 經病變、脊髓損傷或運動神經元
疾病)、肌肉性(如直接肌肉或肌腱傷害)與
生理性(如前脛肌 誘發時間異常)的病變。
除了開刀治療,為了維持肌肉的彈性,還需
依靠輔具,讓腳不要垂 下來,萬芳醫院物理
治療師王乾 勇說。
為了預防局部急性的垂足症狀,避免翹二
郎腿太久。如果確認診斷是垂足,通常要吃類固
醇藥 物、神經保護劑、肌肉鬆弛劑和維生素B群
,促進神經肌肉組織功能恢復,消除麻木感;再
搭配 電療貼片刺激神經,並接受踝部背曲肌肉
群的肌力訓練。
萬芳醫院復健醫學部主任陳祺賢補充,如
果是無法踮腳跟,可能跟神經、肌肉或肌腱有關,
有些人是因為受過傷;此外,如果坐骨神經痛
太嚴重,會無法單腳踮起腳跟,應到醫院檢 查。
陳祺賢 臨床上觀察到,有時病人主訴沒有力氣
踮腳跟,檢查後發現是肌腱發炎,但病人卻不
覺得痛,反 而以無力來表現。
五、走路時腳會痛
走路時腳會痛,有些人痛在腳跟,有些
則是腳底痛,有 時候早晨起床或休息後一開始
走最痛,甚 至走一步痛一步。
■醫生怎麼說: 彰化秀傳醫院足踝外科
主任朱家宏強調, 腳跟痛和腳底痛不同,如果
痛在腳跟, 最常見的是足底筋膜炎。腳後跟有
塊厚厚的脂肪墊,隨著年紀漸長或受力過久或
體重過重,脂肪 墊萎 縮,走路時脂肪墊被擠壓
到兩側,相對中間會變薄,腳跟著地時就
會痛,愈走愈痛。
如果剛起床時腳踩地,一陣刺痛,走一走
就好,這是因為「腰髖骨不在適當的位置,」
北醫針傷 科主任陳萍和指出,早上剛起床的
瞬間,髖骨仍維持歪斜的角度,稍微走動一下、又
不痛了,這是 因為「髖骨鬆開了,髖骨與
腰椎的距離也跟著改變,」
有些人坐長途車,起來的瞬間很痛,動動身體走路
又好了,這也是髖骨 的問題,陳萍和說,如果只是
腳的局部問題,應該是愈走愈痛才對。
走路腳會痛還有其他原因,像是長雞眼 (局部長
期受到擠壓、摩擦,導致表皮增厚形成的 厚繭)、
疣(乳狀病毒感染引起的疼痛)或蹠痛(腳掌痛),
當腳掌、腳趾姿勢 不良或設計不良的鞋子使腳掌
或腳趾承受的壓力不平均,造成足部某些地方壓力
過大或蹠趾關節脫位,長期壓迫之下就 會造成足部
某部位的角 質增生,最後形成硬底,朱家宏在! 《
健康人生,從腳開始》書中詳述。
有些老年人關節退化,「走久下肢各關節 或
<span style="COLOR:#003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