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11-05 10:45:11| 人氣39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一八九五》愛情‧愛國‧客家精神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電影《一八九五》是改編客語作家李喬作品《情歸大地》,講述1895乙未年,甲午戰爭清廷戰敗日本,將遼寧、台灣割讓給日本、出艦佔領澎湖,台灣士紳(義民)群起抗日時,客籍義勇軍領袖吳湯興與他妻子黃賢妹之間一段互信互愛、生離死別的動人愛情,以及義民間不分閩、客、原住民,揭竿起義保衛家園、抵抗日本侵略的故事。

                     根據史實記載,「乙未戰爭,近衛師團大舉南下,台灣與大陸的情況如出一轍;在上者一心只想保命,聞風而逃,在下者卻修牆築堡,揭竿抵抗。台北城輕易陷落加深了日軍對台灣人的輕蔑之心,然而當他們向南推進時,也見識到真正的台灣人。從桃竹苗的客家村莊,到八卦山和彰化的激戰,日軍才發現低估了對手,需要停止腳步,全盤檢討作戰計畫,並且由日本大舉增兵,最後再分三路圍攻台南,由嘉義至台南的交戰鄉鎮盡成焦土,台南最後城陷,不過日軍也吃足了苦頭。其傷亡遠超過在遼東的戰場。在這一仗中,苗栗銅鑼灣的吳湯興、頭份的徐驤、新竹北埔的姜紹祖、鹿港的許肇清、雲林的簡精華等抗日軍領袖以及更多無名的英雄氣壯山河,流芳千古。」
 
      《一八九五》就是講述義勇軍捨己為國的動人情操。藉由旁白---日本軍醫森鷗外的日記,以一個外來侵略者的眼(非常溫和的忠實紀錄者),點滴記載他所看到的台灣之美(搭配節氣的轉換),隨著台灣義民從桃竹苗到彰化的頑強抵抗,日本親王不得不改變「溫和接收」的戰爭策略,增兵改採速戰速決的強硬手段。關於侵略者(親王)心境的轉變,不知道是史實亦或李喬/導演的詮釋,呈現侵略者「人道」的內心切面,強烈對照義勇軍不顧性命保衛國家犧牲的忠義精神,避免《一八九五》的焦點具焦在「批判」帝國主義的侵略,而是不分閩、客、原住民雖近乎「愚忠」(因為清朝朝廷代表一心只想保命,官府和官兵上下士氣土崩瓦解,義民始終等不到救兵)、卻依然堅持死守到最後的忠義精神。在這樣動盪的大我架構下,吳湯興與妻子黃賢妹的感情有了革命情感發展的空間。客家婦女成了士紳丈夫最好的後盾,丈夫在外打游擊戰保衛國家,妻子則在家園耕種(提供義民、家人糧食)、染布、照顧小孩,將客家婦女勤勉守分的美德寫實地呈現。最後吳湯興不幸戰死,尋夫未果的黃賢妹投井自盡,在天堂化作比翼鳥。
 
      義民間有苗栗銅鑼灣的吳湯興、頭份的徐驤、新竹北埔的姜紹祖...等客家義民,也有像是李興文飾演土匪老大的閩南土匪幫,兩者雖有鮮明的文化差異---客家幫規矩自制,土匪幫豪邁不拘,但面對外來的侵略者,有著相同的心願和堅持---打垮「日本番」。《一八九五》中對於客、閩兩個族群的互動每每出現讓人莞爾的對白,讓這部原本沉重、可歌可泣的歷史悲劇(全台死了一萬兩千多名義民)多了「輕盈」的翅膀,雖是如此,《一八九五》一開始的基調就是催淚的,而且幾乎是處處有催淚的情節。一想到這樣的史實,不僅義民們的後代,想必觀眾也數度鼻酸。我覺得《一八九五》很忠實地呈現了客家人的硬頸精神和客家人所信奉、恪守的價值觀,能夠讓非客家族群的人了解客家人的生活樣貌和宗族信仰,就族群融合的層面而言,是有正面的幫助的,也能讓不大熟悉1895乙未年義民抗日史實的人,能夠對那個年代所發生的事件,有某種程度的了解,當然是一個客家人(李喬)對一群愛國客家士紳的歷史觀點(以及穿插了帝國主義非侵略者的溫和觀點)。因為我自己是客家人,或許,對這部電影有著更深的期待。不知道其他440萬的客家人對《一八九五》的想法又是什麼?而閩南人、原住民和日本人的看法又是如何的?
 
                   以電影語言而言,《一八九五》感覺不是很純熟,但可以感受到導演欲傳遞的價值,和企圖說好一個故事的努力。
 
 

台長: splashing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