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客Euro Pudding!
文◎alien
這是一個相當有趣的專題,就我對於昭宏(「出走的美學」影展策展人)的瞭解,我覺得這專題不但是他送給自己的一份耶誕禮物,也是送給在這兒所有看這專題影片朋友的一份耶誕禮物。
關於「出走」或是關於「居住」,我想這當中的辯證在於我們對於生命種種當下的質疑,於是懷抱著這樣的質疑,我走入了Cédric Klapisch的L’Auberge Espagnole (Euro Pudding),沒錯,中文翻譯片名為「西班牙公寓」,但它原意乃是「歐洲(歐盟)布丁」,聽起來如此可愛又可口,這也是這部影片吸引人之處。
影片的故事很簡單,說起來在在都是發生在我們生活周遭的場景,特別是身為學生的我們,更是容易倍感共鳴。男主角Xavie剛畢業因為父親的介紹要去法國高層公司面試,主管希望他能精通西班牙文與商科高等學位,大學剛畢業,如同一般的年輕人,面對自己與未來都是一片茫然,雖然不捨女朋友,仍然藉進修的名義去一個地方逃避與找尋方向(用這個專題的隱喻,就是一種「出走」,而別忘當中美學的過程)。交換學生經費有限,幸運地Xavie住進一間許多人合租公寓,這裡的住戶都是國際學生:本地西班牙、英國、義大利、法國、德國、丹麥、與美國路人...來自於不同國家的學生,擁有不同的鮮活性格,這部影片當裡,除了處理一般我們學生面對到的「課業問題」之外,還有愛情、性別認同、親情……在在都是必修的學分。而回頭去看看上段我所提到的歐洲布丁,那討人喜愛的詞,會發現同在這公寓裡來自不同國度的學生,擁有各自的甜味(成份)組成這討人的布丁。
除了分享這簡單的故事線之外,一面要請大家留意的是導演刻意處理的生活場景,在在鮮活地放大在螢幕上。包括主角Xavie叨叨地細數在巴塞隆納生活的點滴,這種對於生活細瑣的焦慮,透過影像以及念白的呈現,關於二十多歲的青少年,這要大不大、這要小不小的年齡,對於生活充滿了質疑、敏感的質疑,我不禁想起類似題材的電影:英國Danny Boyle的《Trainspotting》(猜火車),以及美國電影《Reality Bites》(四個畢業生),我想或多或少你看出端倪了,我將這不同文化脈絡下的電影文本並列,因為它帶出都是我們面臨的某種困境:對於生命種種細瑣的質疑、甚或是一種批判。但,這三種不同文化脈絡的電影文本,處理角色或是生活場景卻是如此地不同,而又如此地相同。而在這小小的歐洲布丁裡,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他們甚至用國旗代表自我的身份,如果我要說這部片特別之處,在於它與其它同樣在討論少年認同或質疑生活點滴之外,多蘊涵了政治性的批判意識,包括可能是導演無意或有意帶出的一段對白:「這裡(巴塞隆那)好髒,像個第三世界的國家……」來自法國的女人這麼說,而男主角Xavie沒忘提醒她,在法國這時尚之地,也處處充滿了這樣的場景,或許,你或我在觀看這影片片段時,或許都會不自覺與前一陣子巴黎暴動進行了扣連。這部片是多重意味的,在「歐洲布丁」裡,或多或少除了青少年懷有著批判力量之外,還有各國文化的認同,又譬如德國學生總是被認為特別講究規律,而英國女孩是特別用功。
除了我岔出文本談談這部片可能蘊藏的政治意識批判外,我想回到電影文本裡的美學以及隱喻。流暢的運鏡,後來經這麼一查,才發現是由dv攝影;而除了運鏡流暢帶來的逼真感,還有色彩的隱喻,那是我觀片默默細數的,一種紅色的暗喻:紅色襯衫、紅色的廣告櫥窗、紅色的行李箱、紅色的polo衫、紅色的床、紅色的窗帘…乃至於Xavie離別以前女友所穿的紅色洋裝以及公寓裡頭的紅色電話,這能不能是一種對於出走(一種流動感)的象徵?除了色彩上的象徵之外,導演特地帶來了一場別出心裁的「作愛」場景,那是試圖隔著玻璃並且刻意讓光線流洩,讓我們看到巴塞隆納這城市,這樣的取鏡,深深地敲進我心底。
娓娓道來,這是一部強調節奏感、強調生活場景的電影,在此打住,或更多的聯想,有賴你/妳來幫我補齊。
notes:
西班牙公寓L’Auberge Espagnole
<本片提名2002年法國凱薩獎最佳影片>
中文片名:西班牙公寓
英文片名:L’Auberge Espagnole (Euro Pudding)
年份:2002
國別:法國 / 西班牙
導演:Cédric Klapisch
編劇:Cédric Klapisch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