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10-17 02:36:43| 人氣45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影像作為一種武器...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文/alien


一直以來,對於影像既要達到一種「影像美學」又要滿足「批判性」,在這兩者之間該如何拿捏,我老覺是個難題。然而,在Fanny Armstrong的《Mclibel》(2005)中,卻驚覺影像的美學與批判性之間交構得如此美好!

不知是不是與導演在拍攝紀錄片前所做的工作有關(導演原為一搖滾樂之鼓手),全片的節奏與美感拿捏得非常好,有別於我所見的台灣本土紀錄片,往往會因為著重於批判性,而忽略了紀錄片中的影像美感與剪接的節奏感。

在進入探討這部片的觀點以前,我想先滯留於這支紀錄片所呈現的「電影基本功」。讓我印象最為深刻即是這部紀錄片在事件發展( 關於一名園丁一名郵務工作者,Helen和Dave,如何抵抗麥大勞跨國大企業,所進行的控訴、承受的壓力以及改變 )過程裡,除了以演員模擬對辯場景,並且重疊式剪接(overlap cut)開庭當時的實況以及兩名控訴者蒐集資料的過程;以及一次對辯關於麥當勞肉源之問題,以流暢的節奏進行鏡頭以及聲音的蒙太奇。當然,限於法庭內無法攝影,Fanny Armstrong以聲音與畫面的對位(counterpoint),達到模擬真實的效果,也令我印象深刻。在觀片的過程中,不難發現身為影片接收者 / 觀眾達成了一種主動參與的任務。我們在電影交錯的文本中安下自我的位置,對於事實進行不同意義性的理解,其實才是紀錄片成功之處。

我們要談的是影像作為一種批判性的武器,然而除了需要正視敵人之外,是不是也要同時結交盟友?於是觀賞一部紀錄片時,我們或多或少成了某一陣營的盟友 / 敵人。

除了觀者眼睛以及姿勢位置之外,我們不妨也透過Fanny Armstrong的《Mclibel》來思索一位紀錄片的「創作者」的位置。Michael Rabiger(美國資深紀錄片工作者) 提出描繪兩種紀錄片的方法:透明與反映自我,說白了,前者就是讓觀者觀看外面的世界,而後者則是把世界當作一面透鏡,透過它來檢視自己的某些面向。我猜想,這或許可以解釋Fanny丟棄鼓棒進而執起攝影機( 投棒從影 ),來描繪其個人有興趣的議題事件發展,與觀者們分享,過程就像打造一面透鏡,她帶我們觸發更多我們可能未層思考過的、或是以為無力改變卻實然存在的力量。在短短的紀錄片當中,導演、被拍攝者、拍攝者以及觀者,彼此互相對話著。

那麼,再敲門進入《Mclibel》一探麥當勞跨國企業既存的大問題。若看過Morgan Spurlock膺獲2004年日舞影展紀錄片類最佳導演獎的作品《Super Size Me》,該片敘述主線是導演Morgan Spurlock身體力行,強迫自己連續30天,一天三餐,只吃McDonald的任何食物和飲料,誓言菜單上的每一道食物至少要吃一遍,且運動量必須控制在不超過美國人平均每日2500步之內;一個月後,Morgan Spurlock體重增加了30磅、高血壓,膽固醇上升了65個百分點、肝臟呈現中毒反應、胸口鬱痛,性能力下降,其中一名醫師甚至言明,長期食用McDonald的垃圾食物可能會造成永久性的傷害。在這部紀錄片中,涉及麥當勞食物問題(當然,也涵括了對於美國中產階級者的微隱控訴),除此之外,若回顧Fanny Armstrong早在1997年已拍的《Mclibel》當中揭櫫了更多麥當勞存在已久的問題:不實廣告、剝削員工與兒童、虐待動物、摧毀亞馬遜熱帶雨林、導致第三世界國家的貧窮問題等等的宣傳品。這場英國史上最漫長的審判,被告Helen Steel和Dave Morris在沒有辯護律師的情況下,讓麥當勞付出了1.6億英磅的代價,也代表著麥當勞壓制言論自由的時代結束了。儘管Helen和Dave最終敗訴,法官的判決中仍然指出許多對麥當勞不利的論點。

影像作為一種武器……是不是當下次走進麥當勞以前,可以稍微停頓想一想,在現實中的麥當勞是什麼模樣什麼形象?是不是成了文化意義的生產與再生產的製造者,它打造了省時的飲食、兒童遊戲空間、全家人共同用餐的甜美回憶……《Mclibel》在此也作了溯源性的批判:我們的飲食習慣是來自於童年的印記。於是,在吃下那根油炸成金黃色的薯條時,我們除了擁抱一種回憶性的甜蜜感,是不是該想一想那些被剝削的兒童或是面積急遽減少的雨林?

影像作為一種武器,端視我們如何以它進行更長期的抗爭。


-----
McLibel
影片簡介 / 整理:alien
一部拍攝長達十年的紀錄片。
在這部紀錄片中,我們看到的不是漢堡!
我們看到的是:全球化聲浪中,麥當勞跨國企業如何影響我們每日的生活,以及,兩位英雄正試圖改變著麥當勞。
或許大家對於Morgan Spurlock所拍的《麥胖報告》,印象深刻。1997 Franny Armstrong所拍的Mc Libel啟發了《麥胖報告》,直到2005年,亦即我們所要觀賞的McLibel,重新結合了《麥胖報告》的片段,談的不僅是跨國企業如何大量販售不營養的食物,在本片中McDonald對兩名倫敦的環保行動份子提出誹謗控訴,起因於兩人在McDonald店門外散播關於不實廣告、剝削員工與兒童、虐待動物、摧毀亞馬遜熱帶雨林、導致第三世界國家的貧窮問題等等的宣傳品。這場英國史上最漫長的審判,被告Helen Steel和Dave Morris在沒有辯護律師的情況下,讓McDonald付出了1.6億英磅的代價,也代表著McDonald壓制言論自由的時代結束了。儘管Helen和Dave最終敗訴,法官的判決中仍然指出許多對McDonald不利的論點。

導演

Fanny Armstrong 在1997年拍下她的第一支電影《McLibel》,而在2002年她的第二支電影《Drowned Out》問世,在此之前,Fanny Armstrong是名搖滾樂的鼓手。
她是如何開始進行她的第一支紀錄片呢?在BBC的採訪中,她侃侃談起1995年時,父親告訴她一部影片正在徵角,而公開徵角地點就在她所住的附近!恰巧,這部片所談的環境破壞、不健康食物等議題是其所關切的,而身為製片的父親,建議何不自己拍一部關於這樣的紀錄片?之於拍片工具易得,Fanny Armstrong拋下她的鼓棒,開始執起攝影機,透過影像紀錄,進行一場龐大的控訴。

台長: 求逑
人氣(45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