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2,我安排了一趟平溪支線鐵道之旅,途中還搭乘去年才剛服役的台鐵新型自強號列車->太魯閣號,當天一大早,我從板橋先殺去樹林,為了拍攝太魯閣號的英姿,我豁出去了,從樹林趕搭1091次7:41由樹林發車,開往花蓮的自強號,不過因為今天是要去平溪,而1091次列車到達松山後,下一站就停宜蘭,我要去的平溪線要從瑞芳站才能搭乘平溪線列車,所以只能先搭到松山,在換搭電車才能抵達瑞芳站。
台鐵為何要引進太魯閣號呢?據我在網路上查到的資訊如下,提供大家參考:隨著連接台北到宜蘭的北宜高速公路雪山隧道通車,大幅縮短公路來往台北與宜蘭的行車時間,原來的台鐵宜蘭線,因其路線較高速公路迂迴,彎道太多,傳統鐵路車輛的運行速度將無法與高速公路競爭,直接影響台鐵在此區間的競爭力,載客量恐下滑。有鑑於此,台鐵原本大力建議建造北宜直線鐵路以求大幅縮短行車時間,然而因為無法通過環境評估,目前暫停其規劃作業。在北宜直線鐵路能夠克服環境評估限制開工建造並正式通車前,先行引進可以高速通過彎道的傾斜式列車,以求大幅縮短宜蘭線區間之行車時間。
所以台鐵特別在2006年引進日本新型傾斜式電聯車TEMU1000型開行的特快車,初期規劃宜蘭線、北迴線的班次。原臺北到花蓮間的自強號需時約2小時30分鐘,以太魯閣號行駛最快為1小時59分,現在已有規劃台北往返彰化或是台北往返花蓮都能搭乘太魯閣號,讓往返花蓮/台北/彰化的旅客,縮短交通時間,往來更加方便。
![](https://photox.pchome.com.tw/s03/sonic0825/22/124677470511)
為何要把新款自強號取名太魯閣號呢?列車名稱為了打破傳統自強、莒光、復興之政治意味的刻版印象,於是就向民間公開徵求命名,台鐵最後於2006年1月17日評定由”太魯閣”獲選。命名理由為:太魯閣國家公園之自然風光聞名國內外,其英語名稱採用原住民語”Taroao”,無論國、臺、客、日語、英語等皆稱易記,太魯閣號就此誕生。
太魯閣顩斜式列車會鋟斜的原理,主要是車上電腦先輸入路線曲直狀況,於接近彎道時,列車會從地上的ATP接收到前方曲線資料的信號,再經過車上電腦計算,會自動以油壓調整車廂傾斜角度,將車輛重心內移並與離心力達成平衡,以達到列車在過彎到時還能夠加速的原因。
正因為太魯閣號在過彎時會因為車廂顩斜加快過彎速度,為了顧及旅客的乘車安全,太魯閣號全程不發售無座車票,請要搭乘太魯閣號的人要特別注意,若想享受太魯閣號的舒適,記得要事先訂票,否則就無法享受到太魯閣號的舒適性了,因為太魯閣號跟自強號價格相同,所以在查太魯閣號時刻表時,只要注意看自強號後面有標示兩座山的圖案(如照片),就可以知道那台列車是太魯閣號列車了,才不致於買到一般自強號的車票歐。
在我拿著相機把太魯閣號刀座超級巨星乒命拍照的同時,樹林車岸7點41分發車的鈴聲大作,驅使我不得不趕快上車,在晚一秒鐘,太爐隔號就要出發摟。
這張照片照的是車向的走廊,走廊與座位處之間的門是自動門,只要輕按們附近的紅色開關,門便會自動開啟,至於特擄隔號的側錯我就沒多做介紹,因為沒特色,火車的廁所不都大同小異。
進到車廂後,看到了自動門上的跑馬燈,它是由紅/橘/綠三色LED燈組成的跑馬燈,左邊的數字顯示你在的車廂,上排紅色中文顯示本次列車會經過的車站或是台鐵的訊息,下排橘色英文顯示上排中文的中翻英,讓外國人不會”看嚨無”。
我的座位在第2車,所以還要在走幾個車廂才能找到我的座位,剛好趁正空檔逛逛太魯閣號的車廂。
這是車廂的自動門,為了保護保護上下車乘客安全,自動門只有在到站時.車門才會自動開啟,不會讓乘客在列車行進間不小心跌落車外。
這就是太魯閣號的內裝,是不是跟高鐵T7001列車的商務艙有點類似呢,一排2*2的座位,座位和座位間不算太擁擠,每一排的位置間還也很寬,像我這種腳比較長的人都做的很舒服。
這裡是給旅客放行李的行李架,還蠻寬敞的,而且行李架的材質做的很好,應該會很耐重才對。
這事前座的椅背,跟一般自強號一樣,有個裝垃圾的小籃子,桐要有可調整是的腳踏板,做起來也很舒服。
這就是太魯閣號的座椅,寬敞舒適,座椅本身是皮製材質,夏天做可能會有點悶熱,太魯閣號也和和其他列車ㄧ樣,座椅可以180度旋轉,醬就能在旅途中跟後座的朋友天南地北的聊個過癮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