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5-02 12:15:16| 人氣20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歷史總是重演拔刀相見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拔刀相見的歷史,從來不曾在台灣的土地告終。

一九八○年二月廿八日發生的林家滅門血案,是高雄事件後國民黨對台灣社會藉以進行消音、消毒的最高手段。即使不知兇手,選擇在標誌著歷史傷口的這個日子從事政治謀殺,無非是要使舊創復發。只要台灣人對二二八事件的血洗慘案記憶猶新,則爭取發言權的民主運動當可減緩速度,喧嘩的台灣也將變成無聲的台灣。

對台灣人而言,了解歷史、認識歷史,是為了避免重複歷史的錯誤。但是,對國民黨來說,林家血案的設計,卻是要在歷史的錯誤上製造另一個錯誤的歷史。

對台灣社會消音; 消毒的工作,並非始自林家血案,自戰後國民黨接收台灣以來,這樣的工作就不斷持續在進行著。對戰後台灣政治、社會、文化以至心理層面產生至深且鉅的影響,當推一九四七年的血洗事件與一九五○年代的白色恐怖。

伴隨著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事件而展開的清鄉運動,是台灣史上規模最大的整肅運動。日據時期台灣社會所孕育出來的知識精英,大多在這個事件裡遭到屠殺、監禁、失蹤的命運。拔刀相見的歷史,從來不曾在台灣的土地告終。
 
 
一九五○年代的白色恐怖,則是國民黨被驅趕到島上後,為鞏固期政權而展開的鎮壓行動。在這場高壓的追獵行動裡,選後新起的知識青年有上萬人槍殺的槍殺、被捕的被捕。以有形的鎮壓結束二二八事件,以無形的恫嚇進行五○年代的白色恐怖,終於造成了思想與政治的斷層。
 
經過這兩次徹底的、根本的地毯式搜索行動,果然達到了消音的效果。然而,這種嚴肅的戕害,已開始在最近十年顯現其後遺症。
 
戰後台灣史學的播種者葉石濤,在〈一個老朽作家的五○年代〉一文中作了如此冷痛的證言:「四十多年來,台灣民眾拙於抗爭和政治運作技術,未嘗不是五○年代種下的惡果。」(二月二日《首都早報》)葉石濤是五○年代的政治受害者,他的親身經驗道破了台灣政治發展的坎坷崎嶇。
 
 
沒有反對文化的政權
 
戰後台灣政治發展的過程,是一段支離破碎的斷裂歷史。民主運動者幾乎沒有先例可循,因為勇於思考; 勇於行動的領導者還未有任何作為之前,就已經遭到思想警察的監視與逮捕了。因此,每一個新生代的反對者,都是單打獨鬥的,而且也都是在嘗試與錯誤的過程中尋找出路。
 
這種沒有傳統的傳統,使得台灣民主運動一直難以建立健康的性格。反對陣營內部之所以頻傳內訌,就在於每一位運動者都是開創者,每一位運動者都堅信自己的政治主張才是正確的路線。
 
對統治者來說,高壓手段的實施,一方面固然可以減少政治改革,並厚植自身的統治利益,另方面也可以分化反對運動的政治主張。從一九四七年的二二八事件,到一九七七年的中壢事件,整整有三十年的時間,國民黨都一直處於穩定的狀態。國民黨制訂的任何政策,幾乎從未有過失利的時候。
 
在無往不利的情況下,國民黨就塑造成根深蒂固的分贓政權。這種閉門的利益分配,使得國民黨成了尾大不掉之勢。當它被迫必須改弦更張的時候,千絲萬縷的利益糾葛使得國民黨的政治改革變成不可能。因為只要觸及改革,就必然牽涉到黨內的利益派系。
 
國民黨的整個政治生態是一種結構嚴密的依存關係,即使某些派系願意犧牲自身的利益來促成改革,然而由於它的利益與期他派系的利益重疊,它的自我犧牲也是不容允許的。
 
(本文節自陳芳明的文章,「失明的土地」1991。)
 

黨國時代的獨裁手段,是採消音消毒的政策;
黨國在野的民主目的,是用亂鳴噁心的陽謀。

---就敢「看好」台灣人的寬容與健忘?---->>>>>>>>>>>>>>>>>>>>>>>>>>>>>>>>>>>>>>

台長: snakabok/三腳木(台語音)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