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8-31 17:34:17| 人氣964|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許原鄉災民一個未來!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圖片來源:狼煙聯盟部落格)      

       八八水災發生至今,很明顯地,災情慘重的地方原鄉部落就佔了八成。關於政府重建策略完全沒有思考到原鄉差異這個部分就強力要執行重建計畫所將帶來的災害「重見」,這種以推土機式思考在立法院要快速通過沒有原鄉觀點的重建條例(也就是把問題都推到一邊假裝問題解決了事實上卻因為沒有詳細地與災民溝通而形成更大的災害~~),雖然最後朝野協商版本加上了要取得原住地居民共識之後再行遷村,但都還需要大家持續關注跟發揮輿論(看來這年頭似乎只能假借CNN的力量來批評才有實質效益)

 

       以下這篇文章很淺顯,其實我是想寫給我許多對原鄉關心、但並不是很理解原鄉災區處境與思維的多數白浪朋友看的,例如認為為什麼原住民不直接遷村比較安全這一類的朋友,而沒有去顧及到不恰當的遷村會扼殺部落未來。很可能我的思考也還不周全,但至少我目前覺得災區重建的中長程發展,一定要以陪伴原鄉進行兼顧社區與社福發展的產業,以及原鄉人才栽培為主。

 

在這裡我想先拜託大家,未來可以的話把捐款跟焦點放到以下這幾個以原鄉觀點做重建的基金會、協會或是人民團體,理由是為什麼,講很直接就是,他們在做的,並不是政府看到,也不是政府會去做到的事情。這些團體,以台東來講就是財團法人原鄉部落重建文教基金會,南部目前我所知道的就是至善基金會,以及聯合高屏地區較多原住民組織的南方部落重建聯盟。這些NGO他們的共同點是相較於世界展望會來比較的話知名度並不高,都著重於較廣面的在地災區連結,也就是超越各地目前以單一部落自救會為基礎的災民團體,因此他們在做的事情也比較是通盤考量當地整體發展的作法。例如,至善基金會提出以他們之前在九二一的模式,培養在地災民組織化重建,這是以曾經試驗過的模式做推廣,因此相信也是非常有效的方式。

 

       由於政府的救災多半以可測量、計算的公平性為主,例如受災戶每戶補助多少、受災戶學童有什麼補助、88臨工專案提供各鄉多少名額以工賑災、哪一村集體遷移到哪裡暫時安置等等,大部分是屬於救濟式的救災法,這對於原住民以一個部落為休戚與共的生命共同體來說,這樣的模式對部落未來長遠的發展並沒有多大助益。原住民跟非原住民(尤其是住在都市的)最大的差異在於非原住民多半只有社區觀、沒有群體生命共同觀,例如你不喜歡這個地方你可以搬走,那裡就當作是你住過的地方;可是對原住民來說,如果沒有部落,就沒有存在的源頭,因此部落存亡的整體發展,就決定了原住民發展最基礎的一切。

 

       然而部落要怎麼發展,通常政府不會有太多概念去進行協助與輔導,公部門最會用到的也只有社區營造、重點部落這種概念,要部落寫計畫、公部門來審查撥款,可是過程中,公部門沒有人會陪著部落一起做,所謂的輔導團體啦、輔導委員啦、承辦人都是來做審查來盯部落交成果報告的,換句話說,如果部落有什麼問題需要這些有資源的人下來幫忙,他們是不可能跳下來跟著部落一起做的。因此部落需要有方向有概念有能力的人,可以陪著族人、領導族人一起做下去,在原鄉地區,有很多活躍的人例如組織工作者、文史工作者、牧師、教師等等,多半就屬於這類的原鄉在地領導人。

 

       政府的救災模式,救不到部落發展;部落發展要靠族人有願景、有共識走下去;部落要能維繫下去,就是很直接部落要有人住在那裡運作部落公共事務,所以部落在地者要有收入,這些收入要能照顧老人小孩跟年輕人,讓部落的年齡層很順當的運作下去,而不是年輕人都在都市工作把錢寄回來、小孩跟著祖父母隔代教養久久才感受到一次父母親的親情,現在普遍的情形是,部落很難得有工作機會,當然中生代為了全家生計必須往外跑。

 

       那麼部落可以創造怎樣的產業,讓年輕人不用流離失所,徒留殘敗的部落讓老人苦苦顧著?住在部落家裡就能賺錢的產業模式可以有很多種,重點要有市場,最簡單的就是讓外面的人可以進來做體驗的生態、旅遊、或部落遊學等產業例如司馬庫斯的生態旅遊發展出部落旅宿業、山美的達納伊谷溪周邊產業,或是東西買賣運送出去的農特產品銷售模式,像是水蜜桃、茶葉、高麗菜、小米,或像新興部落的原愛木工坊與布工坊做出有感人故事的產品來等等http://www.wretch.cc/blog/HopeMap/9710561。由於部落普遍資金不高,發展太多不同項目很難面面顧到作行銷平台,同時若族人鄰居多為進行單一產業的話在人手調度上比較熟悉也能互相照應,因此如果一個部落能發展出一兩項、兩三項比較固定而且打響知名度的產業(例如一聽到XX就想到○○那樣),重點是有人持續買單、消費、肯定跟喜歡他們的產品,讓部落有持續的金額可以進來,每一戶都有收入可以照顧各個家庭,透過產業平台大家也都能將所賺取的捐出部分金額作為公基金等等,就能確保部落的公共事務有經費可以運作下去,同時也有青壯中年可以擔負這個運作事務的環節。這一點,山美跟達邦就都做得非常好。當然,這個產業一定要對土地親善,例如做農就要盡量做到無毒,不能是消耗式的,對環境與山林的養護一定都要放在首要條件。 

 

       災後,部落要怎樣發展,當然要看家園環境的條件跟特質還有人力跟技術等各種條件,看可以怎樣發展。但最基礎的就是,那個產業要讓災民感到有希望,讓災民感到這個做下去是有為了明天可以活下去的希望。災民要的並不是得到多少補助(那種補助多半也只能領個幾年領個幾次就沒有了),災民要的也不是消費者用同情心去消費他們的產品跟產業(這樣讓人感覺很沒尊嚴也很沒求取品質保證的進步空間),做部落產業發展,要的就是,這個東西做下去會有消費市場,也有競爭刺激,做這個東西對我的明天有意義,因為我就靠這個專業跟服務吃飯,那要是對災民有希望、有價值的產業。舉一個很有意思的例子就是延平鄉的布農部落,它的操作就像這樣,布農部落推出一項十年有效的住宿專案,只要捐出多少錢,就可以抵一定天數的住宿餐飲收費,十年之內何時來都有效,因為這樣就可以確保隨時都有客人來,房務可以持續運作,連帶周邊的咖啡屋、餐飲、DIY、旅遊、特展品就可以跟著有消費者可以運作。在這樣的產業結構底下工作,就會讓人有努力下去的希望。

 

        我個人由於曾經在921期間擔任過報社記者,所以我很清楚,災區的痛到最後只有災民知道。現在新聞媒體跟社會大眾當然很關心災區,但是漸漸的非災區的人會疲於災區新聞的疲勞轟炸(尤其當重建沒有進度的時候當有報導跟沒報導都一樣缺少爆點的時候),接下來又會有其他發燒話題慢慢移轉大家對災區重建的注意力(事實上現在新流感與內閣改組的話題就已經慢慢在轉移了),於是十年以後除了每年的紀念日以外,沒有人會在媒體上天天放送來提醒大家關心921的災民現況,因此災民一定要靠自己的力量站起來。

 

至於要怎麼站起來,就是憑藉對自己的生存還擁有一個有盼望的未來,要有那樣的信念去促成才可以。現在救濟式的、救急式的、救災式的短期安置,都只是先確保災民可以生存下去的最底限做法,許原鄉災民一個有希望的未來,才是中長程的做法,所以要想辦法讓部落擁有可以營生下去的產業。

 

        921以來,我很佩服的是在地的新故鄉文教基金會,怎樣把埔里災區帶到一個有重建的方向。至少至少,我相信,只要這幾年有去過桃米社區的人,都會無法想像這是一個曾經是災區的地方、因為災區而重生的地方。今天,很多人去桃米社區住民宿做體驗、感覺那裏的自然生態,已經不是以支持921受災戶的心態去消費,而是因為真心喜歡、享受他們所提供的民宿、服務跟餐點,主人家的熱情與好客令人難忘等等,所以來到這裡消費,換句話說,有市場、而且競爭得過,因此可以成為別人的最終選擇。也唯有像新故鄉文教基金會那樣,也只有擁有像廖嘉展這樣敢發夢、敢逐夢的人在帶領,引領社區形塑有品質的產值,這樣社區才有未來。

 

       若要以社區之名、部落之名作為整體的發展來活下去,就一定要走出一個不是讓人家同情你是災區才來消費的產業,而是一個擁有夢想、擁有故事、擁有希望的產業。於是我期待,企業、機構、學校、教會等單位能夠以夥伴關係的方式,跟重建的部落做產業消費的連結,持續、固定訂購他們的產品,這會是細水長流最實質的重建方式,而當產品出現人為因素在品質管控上造成的瑕疵時,也請大家不要客氣直接要求、並且監督跟參與,這會是幫助產業越走越好的務實做法。

 

      除了產業之外,這次災難也讓我思索,對原鄉發展而言更重要的,就是人的栽培,也就是青年團隊的養成及領導人的栽培。像拉勞蘭青年會因為長期養成,在救災第一時間發揮了非常大的力量http://www.wretch.cc/blog/senayan/32488664;像鄒族的青年,不管緩慢的政府了直接發動網友把物資揹進去阿里山深山部落;有許多牧師與部落工作者,成了鞏固部落族人的人心以及對外發聲的窗口……對原鄉而言,當前最緊迫的是安置與重建的方向,中程則是發展能帶入收入的產業,然而對於長期發展最重要的,則是部落組織的培力以及部落領導人的養成,這些則更可能是檯面上看不到的重建工作。而這個,就更說來話長了~~

 

有了人才的栽培,部落就有永續發展的希望,不管多少天災人禍都能咬牙度過。而這樣的人才栽培,很抱歉,並不是資助個別受災學生安心就學這種淺層的制式思維就能達到的(如果這樣就能達到的話我頭可以直接給你)。這要靠部落例如青年會組織的連結、青少年成長團體的支持來運作才有可能實現,總之要擁有部落主體性的願景,要有人可以長期帶領、陪伴青少年,刺激他們引發他們把部落未來放在他們的胸懷裡,這些種在年輕人柔嫩心房沃土上的希望種子,才有可能一一發芽。

 

       重建之路還很漫長,願大家都能盡己之力、要求自己多一點點去參與在其中。我更期待的是大家都能在自己的志業與職業上,嘗試與災區重建做些有益的、可能的甚至是創意行動的長期連結,而且不做就算,要做最少就要以10年發願來設想,不然我們都只是在消費災區滿足自我成就感而已。一時愛心很多,但是要走到未來、走對未來,更需要理性與明確的長期關注及參與。

   

相關連結:

南方部落重建同盟http://southtribe.pixnet.net/blog

至善基金會八八水災原鄉重建計畫http://www.friendshipcit.org/main/?p=434#more-434

財團法人原鄉部落重建文教基金會http://tw.myblog.yahoo.com/tribe_rebuilding

狼煙行動聯盟http://tw.myblog.yahoo.com/hunter-motion

苦勞網http://www.coolloud.org.tw/

立報http://www.lihpao.com/

原住民電視台http://www.titv.org.tw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八八水災重建議壇

http://www.peopo.org/cesroc/category/5783

小地方社區新聞網http://www.dfun.com.tw/

台長: 思乃泱
人氣(964) | 回應(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我的馬懂訴 |
此分類下一篇:到底~~要digu嗎?(插隊ing)
此分類上一篇:原住民部落工作界的世紀大婚禮

越南青
實乃一篇好文,妳少見的理性主義作品,不會給我們這款漢人有太多情緒壓力。筆下的資訊與力量,簡單清楚,實際有用。我實在不想建議你搭災難的便車,但是你這篇文章其實已經架構了你論文或出書的很好題材。
2009-09-01 08:11:34
版主回應
啊唷,感謝你對我rational的肯定,不過老實說比起我認識的惠雯、培慧、拔尚、黟布他們都在最前線拼鬥看得更清楚的提點,我這個算是很小咖了咧~~而且還有很多重點跟前因後果沒有帶到,只是我再寫下去真的就寫不完了~~
謝謝你的回應,也歡迎轉傳給你的朋友知道唷~~
2009-09-01 18:22:33
節節
好!好!好!起立!鼓掌!
連連叫好!給乃泱最高敬禮!
這篇懂訴,誠如越南青所說;筆下的資訊力量,一目了然,太實際有用!
未來重建的路,更需要理性與明確的長期關注及參與。不要官僚,不要再只喊口號啦)))))))))
矮拉不溜~i love u ^_^~
2009-09-09 01:16:00
版主回應
謝謝節姊關心這些資訊啦,真的這些列出來的網站發布事項、新聞報導都很實用,現在災區議題我不看報紙了沒有用///
一起加油啦!矮拉不溜兔~~i love u too!
2009-09-11 18:22:14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