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創投出擊 為台灣電影工業找生機
黃茂昌以【再見了,可魯】和【企鵝寶貝】寫下台灣電影行銷的一頁奇蹟。(陳宗逸攝)
要重振台灣電影,政府和電影界必須有背水一戰的決心,只能在國際影展得獎,卻永遠無法獲得台灣觀眾的肯定,這樣的電影工業極度不健康。
文◎陳宗逸
台灣一年一度的電影盛會金馬獎,在十一月十三日揭曉,今年香港電影全面獲勝,囊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女配角等獎項,重要的指標意義獎項,包括原著劇本和最佳改編劇本,都由中國與香港電影所獲得,連音效剪接攝影動作設計等技術獎項,也由香港中國電影「全包」,金馬獎作為台灣電影盛會的實質意義,已然消失。
◆大中華意識 仍是影視主流
台灣電影在金馬獎上全面潰敗,與歷年來台灣影視界一致期望金馬獎成為「兩岸三地華人電影盛會」的性質有關,電影界人士對此看法一向兩極,一派以前金馬獎執委會主席王曉祥的看法為主,強調「大中華電影市場」這樣的概念,但是背後也有「找不到端得上檯面的台灣電影」的一些無奈,也就是說,如果限制中港資電影參展,則金馬獎單單評審台灣電影,將會面臨「無片可審」的尷尬。
另一派看法,則以台灣電影界年輕一代工作者為主,這些工作者懷抱著「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觀念,希望金馬獎「寧願不辦,也要給台灣電影一絲生機」,市場上呼籲停辦金馬獎的聲音也持續不斷,只是得不到媒體輿論的重視,而電影界權力人士,絕大多數有在中國境內進行投資,所以強調「大中華意識」的電影操作,目前仍為台灣影視的主流。雖然如此,今年新聞局在多種艱困的情況之下,還是希望有所突破,金馬獎系列活動中的「2005台灣影視創投會」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今年相當特別的影視創投會,是包含在新聞局規劃的台灣國際影視博覽會之下,在一連串嘉年華會的活動中,影視創投會也是唯一對台灣電影界有「實質意義」的活動。在連續二天的座談會中,創投會請到了包括日本角川集團總裁角川歷彥、義大利國營電視台電影專案負責人卡洛(Carol Gentile)、韓國製片李柱益等比較不受媒體注意,但是卻對台灣影視投資的專業建議相當有幫助的跨國電影人,一起為台灣電影的未來把脈,這些電影人大家都認為,全世界都對台灣的電影很有興趣,而對台灣電影在國際上雖然很有名,但是本國的電影工業卻幾乎消失,表示相當的可惜。
◆五年拚百部 不如鼓勵創作
創投會的功能,主要是提供給電影創作者和國際投資者之間一個平台,讓提出創意者在有意投資影視的金主面前,進行一場行銷活動。這樣的平台,在目前世界有名的電影節活動上面,相當的普遍,每年全世界都有數以百計的創投會在各國舉辦,但是這對台灣來說,是少見的第一次。創投會舉辦主要的動力,來自近期新聞局提出的,在五年之內投資二百億到台灣影視產業,要「台灣電影拚百部」。
新聞局長姚文智認為,由政府帶頭五年內投資二百億,加上公共電視年度投資,總和將有三到四百億的資金,這個數目是台灣過去二十多年來影視投資總和的二十多倍,新聞局會繼續辦理類似創投會這樣的活動,鼓勵金主和影視創作者,藉著台灣政府強有力的資金挹注,提高投資者對台灣影視環境的信心。
對於新聞局五年二百億資金的信心喊話,參加創投會座談的國際重量級製片家給予「審慎的支持」。雖然樂見其成,但是多位製片家對於資金的運用,有比較多元的看法。例如來自義大利的卡洛就認為,這筆錢大概六億美金,其實應該把大部分拿來培養電影人才,台灣欠缺健康的影視教育,業界生態偏頗,年輕人一窩蜂的想當大導演,卻沒有人願意重回影視創作本質,缺少好的劇作家和製片家,這樣即使「電影拚百部」,光是在數量上面獲得面子,電影業遲早還是會泡沫化。卡洛說,台灣電影現在的慘況,就和義大利電影四十年前的處境一樣,但是當時義大利電影界類似費里尼這樣的旗手,在拍攝電影的同時,還會想盡方法在創作和製片過程中,振興義大利本國的工業狀況,而非一味的只是想要拍自己的作品,「圓自己的夢」。卡洛指出,台灣電影的問題,在於太多年輕人「想要圓夢」,卻完全忽略觀眾真正要的是甚麼?
◆學習好萊塢 南韓不忘自己
韓國製片李柱益有豐富的跨國影視合作經驗,他談到讓全世界目瞪口呆的南韓電影奇蹟時說,南韓電影人十年前開始從谷底向上爬升時,拍電影「就好像背水一戰」似的,有那種「今天再不拚,明天就死定了」的豪情壯志。所以,當時的南韓電影人,是用自己的生命和惡劣環境對抗,不只是拍電影,甚至連打擊盜版市場都是卯盡全力。李柱益說,五年前南韓還沒有什麼DVD市場,今天的南韓觀眾根本不會去盜版電影,片商也將正版電影DVD發行,視為很重要的投資,與台灣今天的狀況不同,這是一種用「武士道」精神在從事電影事業的心情。南韓電影會成功,除了電影人的決心之外,南韓政府將電影「視為國家整體戰略的一部分」,電影代表一個國家,南韓學習美國好萊塢成功的經驗,但是又不模仿,透過電影向全世界輸出屬於南韓自己的「文化侵略」。
南韓電影的成功,前任總統金大中五年任期內充滿理想性的「大中經濟學」(DJnomics)居功厥偉,他要南韓人「大家一起求變」,透過政治結構的改革完成「第二建國」,以提振經濟渡過金融風暴,快速重振國民的自信心,金大中認為要讓南韓人重新站起來,對國家有自信,除了挽救經濟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文化改造」,而文化改造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大量對外輸出南韓的大眾文化產品,這也是李柱益所說,南韓電影人在政府大力支持之下,有勇氣背水一戰的重要資產,台灣政府在這方面衝刺得不夠,是因為台灣政府並不認識電影對於國家整體戰略的重要。南韓人因為電影工業成功,充滿自信心,然後才能全力支持政府進行大步的政治金融改革,由此可見電影產業的提昇,甚至可以影響一個國家高度成長的重要因素。
◆在地化題材 仍能行銷全球
現今的台灣電影界,流行一窩蜂的「前進中國」,與台灣企業界的思考一模一樣,這就是因為對本國缺乏自信心,認為台灣消費市場太小,一定要大中華圈才能挽救。角川總裁角川歷彥認為這是一個「全球化vs.在地化」的迷思。他認為,日本電影的地域性也很強,但是透過成功的包裝,才能夠達到全球行銷的目的,全球化並不代表要拋棄在地化,甚至在地化還是全球行銷的重要資產。角川舉出去年在全球熱賣的【末代武士】(The Last Samurai)為例,他認為這是個很日本在地的題材,但是透過包裝能讓全世界都認識到這個專屬日本電影「幕末武士道和維新」英雄精神的故事,他說,如果你台灣人拍的電影,連台灣自己的觀眾都不喜歡,你要怎麼賣到全世界去?
卡洛也說,現今的電影拍製成本越來越高,跨國合作和投資的例子已經成為業界主流,雖然跨國合作的電影會淡化地域性的色彩,但是最受歡迎的題材,通常都具有地域性特色。他說,電影雖然是一種商品,但是卻不全然是一種純粹的商品,除了商業法則要遵守之外,電影更是一種文化產業,行銷文化產業是一門很複雜的學問,全世界的電影人都在摸索其中的法則,台灣應該要更早開始注意這樣的趨勢,而非跟著世界潮流「一窩蜂」。角川歷彥認為,南韓電影雖然很多模仿好萊塢的賣座公式,但是越來越多受歡迎的電影,是在模仿公式的過程中,提煉出專屬於南韓電影特色而受到觀眾歡迎的例子,這幾年來,日本電影景氣也逐漸復甦,就是日本電影界摸索到了一些關鍵的思考。
◆保護非良策 只是文化鎖國
提振本國的電影工業,並非百分之百的保護。目前很多的台灣電影人,常常提出南韓政府保護本國電影工業的作法,是「全面抵抗美國好萊塢文化入侵」,限制好萊塢進入南韓的一種保護,其實這是一種誤認。李柱益說,南韓採取的保護政策雖然嚴謹,但是南韓政府同時是用「國家級戰略投資」的態度來輔助南韓電影人自己站起來,最重要的就是培養新一代的電影人才,全方位的投資影視創作教育,而非類似台灣電影輔導金這種「大家來分錢」的作法。過度的保護,也有可能像中國政府目前的作法一樣,一位美商華納公司的中國地區代表說,目前中國政府一年只准二十部美國電影進口,最主要的目的是要減緩中國民眾「全球化」的速度,是一種文化鎖國的思考,而這樣的保護政策,甚至對本國的電影業都不健康,甚至造成電影人缺乏國際觀的現象,與南韓的保護並不一樣,台灣政府絕對不能用這種單向的保護主義思考,這等於提供給垂死的台灣電影,最後的一點嗎啡止痛。
重振台灣電影,並非一句政治口號,更非只是選舉支票,而是一項關乎國家未來的戰略投資。金馬獎結果年年由中港電影拔得頭籌,這也是在文化論述市場上面,台灣在地意識全面潰敗的嚴重警訊。要重振台灣電影,政府和電影界必須有背水一戰的決心,只能在國際影展得獎,卻永遠無法獲得台灣觀眾的肯定,這樣的電影工業極度不健康。透過此次的影視創投會,業界除了可以獲得各國電影投資的重要啟示之外,也讓人看到了台灣電影年輕一代正在試圖突破困境的一些可能性。
※黃茂昌 電影行銷高手
主導整個創投會執行的,是台灣電影發行界新生代高手黃茂昌。黃茂昌在幾年前曾經與高雄市政府一起創辦高雄電影節,當時他提出的活動規劃,就與傳統的電影節嘉年華會很不一樣,當時他以自己個人的人脈,邀請歐美亞的電影製片高手,齊聚高雄討論電影產業和創意投資的問題,主導了數場的創投座談會,將台灣電影界討論的焦點,從電影創作轉移到商業投資上面。
在美國學電影導演的黃茂昌,自己摸索多年,希望創造一些不同的電影經營概念,今年他個人投資的發行公司,創造了【再見了,可魯】和【企鵝寶貝】兩部動物電影,在台灣的票房奇蹟,兩部片加起來票房超過一億二千萬台幣,被台灣業界視為「行銷奇蹟」。隨著黃茂昌腳步買動物電影的片商,因為沒有他的精準行銷,紛紛嚐到滑鐵盧。
黃茂昌在轉型為發行商頗獲成功之後,開始試探電影製片。今年的創投會,黃茂昌除了主攬一切的活動設計外,自己公司還入選了二個創投案,透過培養新一代台灣電影人的方式,黃茂昌正以自己獨特的電影眼光,悄悄改變台灣電影生態,以往由特定份子獨霸的台灣電影片商,在黃茂昌美式風格和學者身份加入之後,將會有另一波讓人驚喜的高潮。(陳宗逸)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