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7-22 15:36:36| 人氣13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成本制度進化的四階段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成本制度進化的四階段





薛兆亨 會計師

隨著成本管理制度的升級,公司的成本制度可以歷經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的成本制度破碎不全,功能不足,比較小的公司一般都是在此階段。第二階段是公司有了專業經理人,股東需要有每月的財務報表,而且可以查帳,為了滿足財務報表的要求,必須要有成本會計以計算存貨成本,然而此種報表對股東及債權人已經可以滿足其需要,但是對經理人做決策以及營運管理幫助有限。到了1980年作業基礎成本制度導入後,成版制度進化到第三階段,公司可以定期重新計算更正確的成本資訊,以提供作決策的有用資訊。到了1990年代由於ERP(企業資源整合系統)大量導入,使得作業基礎管理系統便納入ERP系統中,成為即時的成本整合管理系統,這就是第四階段的成本管理制度。

在第一階段時,公司往往不是靠數字來管理,所謂的帳也都是流水帳,存貨成本未經實際盤點(老闆認為太浪費時間),比較像樣的帳只是俗稱稅務帳的外帳,公司內部既沒有成本會計,沒有總帳,明細帳,財務報表上的數字根本無法對帳也無法勾稽,老闆利用銀行存款的多寡來判斷是否賺錢。由於沒有正式帳務系統的存在,公司往往由老闆自己經營,並無法委由專業經理人來管理,一未沒有可勾稽的正式帳務系統,將公司委由外人管理可能會產生很大的代理問題,甚至公司都會被掏空。
第一階段的公司如果逐漸成長,必須要為由專業經理人經營,同時必須要籌措外部資金,不是要外人投資,就是要向銀行借錢,這個時候就必須有正式的會計制度,公司的帳務也經得起查核。但是主要的著眼點在於存貨成本的計算,然後在據以編製損益表及資產負債表。至於成本資訊是否正確,可否用此資訊作產品組合決策,定價決策,客戶管理決策,則非本階段成本制度所關心。在1980年代作業基礎成本制度導入以前,也就是傳統的成本制度,就是屬於第二階段的成本制度。

1980年代以後,作業基礎成本制度被大量採用,然而基本上它是一個獨立的成本系統,也就是說他並沒有與公司的其他系統整合,一般而言就是每一季或每半年用此單獨的作業成本系統跑一遍,產生較新的成本資料供公司管理人員訂定決策(定價決策、產品組合決策、客戶管理決策、產品設計決策)使用。由於所訂定的決策均為策略面的決策,所以無需及時的日常的成本資訊,所以第三階段的成本資訊是批次處理,並不需要產生每一小時的成本資訊,因而成本較為低廉的單機作業成本系統(100萬左右)就可以適用。

但是1990年以後,耗資上千萬或上億的ERP系統被很多大公司所採用,公司希望能夠即時的提供各項製程以及各項作業的成本資訊,以供日常的營運管理所需,因而就產生第四階段整合的成本管理資訊系統。本階段的成本資訊系統耗費頗鉅,要導入此系統動不動就是上千萬上億元的花費,所以在台灣真正有用作業成本制度的公司還在二、三十家左右。要進入第四階段的整合性成本系統,必須經過第三階段的單獨運作,否則失敗率極高,到事後花了大把的鈔票又無法買足管理的需求,可謂是陪了夫人又折兵,讀者如想導入現代化的成本制度,最好是循序漸進,千萬不可好高騖遠。你能不能判斷一下,貴公司的成本管理制度,到底是屬於哪一階段?

台長: marco
人氣(13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