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4-28 16:34:45| 人氣85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小萍(Accenture台灣區總裁)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小萍(Accenture台灣區總裁)
幫客戶轉型成功,他們才會根留台灣
採訪-張戌誼‧曾茹萍
整理-李昀 攝影-周致
2003年2月 e天下雜誌

2002年首度名列《財星》雜誌「全球500強企業」的Accenture,是一家專業的科技顧問公司,在全世界47個國家均有據點。
去年成為Accenture台灣區首任本土總裁的黎小萍,在訪談中表示,面對大環境景氣不明,及中國大陸的競爭壓力,台灣科技人仍有優勢,只是「好日子不再」。
在預算緊縮下,她如何協助企業「掌握三大關鍵成功因素」進行改造?
她為何認為企業變革的過程必是「痛苦」,卻勢必得完成?

2002年首度名列權威財經雜誌《財星》(Fortune)「全球500強企業」的資訊科技顧問公司Accenture,曾在2001年創造高達133億美元的營收,目前在全球47個國家均有據點,旗下員工超過75,000名,是一家為全球企業提供技術協助與諮詢的企業集團。

去年,在台灣土生土長的黎小萍成為Accenture來台發展業務12年來,第一位本土總裁。然而,黎小萍在眾人慶賀聲之餘,迎接她的卻是科技業不景氣、資訊預算頻被刪減等諸多挑戰。如今,全球科技產業前景仍不明,她如何面對資訊預算花得精的台灣廠商,為科技顧問服務開闢更寬廣的天空?因應大陸同業的激烈競爭,她覺得台灣科技人才應該用什麼心態去面對?以下是黎小萍這次接受《e天下》專訪的精華內容。

※ ※ ※ ※

過去的1~2年台灣科技業經營環境非常有挑戰性,就你來看,2003年可能會比過去2年好嗎?

我想今年應該不會比過去兩年好,同樣的跟去年比,還是會滿具挑戰的。在前年的時候,我們的業績表現非常好,因此去年是我們業績成長的挑戰年,今年因為景氣不佳,同樣也是具有挑戰的一年。事實上,整個景氣的復甦,還是需要一段時間。我們從客戶及業界聽到一些消息,像我們做一些資訊科技顧問的公司,很多的預算比起去年還是維持一樣,甚至更少。

前一陣子,可能是國際數據資訊(IDC)報告中所提出的預測數字,就是資訊預算(IT spending)似乎有向上回升的趨勢,你的看法如何?

我看到的還是沒有。看你從哪一個角度去看,其實在台灣或是國外,資訊預算是否增加,我覺得還是一個問號。事實上以今年的資訊預算,不只是台灣,甚至是全球,最多只能說是持平,我並沒有看到增加的傾向。至於景氣的話,希望下半年能夠好轉。

在過去的1~2年來,資訊預算是否有過度投資的現象,未來是否需要調整呢?

以IT來講,我不覺得它是過度投資,但是,IT的投資會愈來愈有挑戰,就是說你要如何去確認效益在哪裡。以台灣來說,其實資訊預算不能說過多,跟國外來比反而是投資不夠,國外可能花營收的2%在資訊預算,但是在台灣,可能只有0.5%。所以,相對來說,台灣IT的投資還是比較低。

但是台灣廠商面臨跟國外一樣的問題:在IT的投資,效益有沒有達成當初的預期,大家似乎並沒有去考核、追蹤;但如今由於景氣不佳,大家都在考慮每一塊錢該不該花、可不可以不花的情況下,IT的投資會比以前受到更多的挑戰,不只在事前規劃,還要在事後去追蹤到底效益達成了沒有。比如說,以前我想做20件事,但是我的錢只夠做5件事,所以企業必須先去挑出那5件事是非要做不可,再將有限的預算投注下去。

現在在預算上是比較保守,會不會有較多的焦點是擺在之後的追蹤上面?

對IT部門會有,甚至說有些客戶也會要求我們,在專案上面用一些所謂以價值為基礎(value base)的安排。我們會在專案裡面利用一部份的費用來訂定出一個專案的成功指標,如果專案達到了成功指標,這部份的費用客戶願意支付;如果沒有達成,我們也願意當作一個風險的投資。所以,我們一定要很有信心可以做出來,如果我們可以做得很好,客戶甚至也願意給我們另外的獎金來鼓勵。

專案的達成在量化上會不會有困難?你們會用甚麼樣的方式呢?

就像你講的,每個專案的性質都不一樣,量化的重點也就不一樣,要看專案的性質而定。

以台灣的製造業為例,採購成本佔了他們最大宗的支出,我們有一個專案就是如何把採購成本降低。所以,我們根據他們過去供應商合作的歷史資料來分析,提供一些指標告訴這些製造商,在跟供應商做談判的時候要如何談、到底你的供應商做得好不好、哪些是你可以要求他做改善的等等。這個專案指標就是採購成本降低,如果我們可以幫他把採購成本降低幾個百分比,他就要付我多少費用,這些都是我們跟客戶安排的方式。

這樣一定會牽涉到他們內部的財務資料,客戶會願意公開嗎?

他們的財務資訊一定要對我們公開,如果我要幫助他跟供應商談判,我一定要知道過去的採購成本,有沒有準時交貨,供應商的績效如何?做這樣的安排有一個基本假設——我們要能夠互信,不是顧問自己單方面去做,而是要客戶的配合。而且,做這樣的專案本身,我們有義務為客戶保密。

在對客戶做建議時,組織上的問題你們沒有辦法做決定,這時你會怎麼辦?

我們只是建議者,最後的決定還是在客戶。現在有一個服務共享(shared service)的概念,有很多公司有合併、整合,盡量將資源共同分享;但對於組織上怎麼去改變,我們顧問畢竟還是做建議,至於要不要採行,客戶還是最終的決策者。我們建議後,他們如果採行了,我們便協助客戶強力去推動。所以,我們的角色就像是催化劑,讓事情發生。

有沒有發生過你們提出建議,業主並不採用的情形?這時的責任歸屬該由誰負責呢?

這是很好的問題。醫生開處方,病人有沒有按時吃藥,這些不是你能夠強迫他去發生的。我們的想法是還是要誠實的溝通。我們會配合客戶的需求,客戶很清楚他在做什麼事,也覺得在這個階段對他來講是最適合的,會有一些所謂的妥協(compromise)。

做專案你面臨到最大的困難是甚麼?

專業的部份我覺得還好,我們常在做,辛苦的是怎麼樣在做這件事的時候跟客戶同舟共濟。有些專案做得很辛苦,是因為客戶認為要找個人來幫他做改造,所以這件事就交給你去做,他等著看成果。這時就會很辛苦,光你一個人在做,沒有對方的參與是不夠的;或是面對不是很想要改變的團隊時,就會面臨一些掙扎。如何在客戶端找到合適、理想的團隊來跟你密切配合,這是我常看到在做專案的時候會比較辛苦的。

當你碰到公司內部反對改變的聲浪時,你會如何來溝通?在改變的過程中,你會給企業什麼樣的建議呢?最關鍵的因素是甚麼?

首先,你必須要在變革的過程中,先找到有些人是樂意擁抱改變的,把這些人挑出來,他們就是一個火車頭,這些人可以幫助我們去改變別人。至於要被改變的人,要怎麼讓他接受改變?人知道要改變的時候都會有一個抗拒期,讓他知道已經是事實、不可能抗拒變革時,就會學著去面對了。變革的過程其實蠻痛苦的,最重要的是找到一個願意跟你一起做改變的團隊。他們願意接受改變,並有足夠的專業知識來跟我們配合,我們才能設計所謂的變革專案(change program),讓客戶了解,要達成效益並不是如此困難。

歸納出3個關鍵成功因素:第一,最重要的是你要知道目標是什麼,第二,是有適當的專案人員、要有資源,第三,是高階主管很強的支持度,以及完成專案的決心。

你們有沒有遇過專案中途喊停的狀況?

就我們來講是還好,因為我們不只做資訊顧問(technology consultant),也做商業流程顧問(business consultant)。在專案的過程中,我們會協助他們找出,哪些才是成功的要素。

你如何來管理公司裡派駐客戶端的行動工作者呢?

其實最大的挑戰不是有沒有遲到、早退、準時上班等。因為一方面客戶也會幫你管;另一方面,專案也有一定的目標,什麼時候要完成哪一個階段都很清楚,目標很明確,所以不用擔心他們到客戶那邊會偷懶。反而,我常要煩惱,他們會不會因為工作沒有家庭生活而不平衡,或是覺得顧問工作太辛苦。留住這些有才能的人,對我來說是比較大的挑戰,怎麼一方面讓顧問本身覺得這是一份有趣的工作;而在客戶端,則是可以傳遞客戶的價值(deliver client value),我必須設法平衡這兩者。

這幾年女性在職場上的地位有很大的提升,你自己的經驗如何呢?

我覺得台灣的男女地位還算是比較平等的,跟日本、韓國比起來是比較好的。像我以前剛開始在做顧問時,做的是傳統製造業,你可以看到,在客戶那邊很少有女性主管,但因為我們是顧問,他們並不會因為你是女性,而不跟你說話,反而我現在服務的一些高科技方面的客戶,還有不少女性出頭,對我個人來說,碰到的困擾不多。

IBM現在算是你們最大的競爭者嗎?

算是主要的一個,惠普有時會想跟我們合作,有時也會與我們競爭。IBM比較明確,就是與我們競爭。

你們與IBM最大的區隔是?

A:這要分全球性和本土性的競爭來說。以全球性來說,我們與IBM競爭是在委外(out sourcing)這一塊。IBM主要是在IT的委外,我們則是從企業經營面來看,除了IT外,也提供商業流程(business side)供應鏈的外包、客戶服務、轉型的外包等。在台灣來講,委外的市場還沒有起來,主要還是以IT服務為主,我們會比較做端對端(end to end)的服務;資訊科技會是我們主要的一環,另外就是商業流程(business consultant)的顧問服務。對我們來說,我們比較不是以銷售產品為主(sales driven)的公司,我們是比較服務導向的公司,因為我們並沒有任何產品。IBM在台灣的策略用了蠻多本土的策略夥伴一起提供服務,我們比較是用我們的人力去做,我們這樣的做法好處是,接到案子以後,服務品質比較能夠掌控。

你們跟位於中國大陸的辦公室合作模式是怎麼樣呢?

在亞太來講,Accenture北亞包括日本,韓國和大中國三個區塊。在大中華這一塊,很早以前我們就用人力共享的方式在經營,目前以中國來說,我們在當地有人在注意這塊市場,在那邊的台商會比較信賴跟有台灣背景的人談。但是做案子時,除了台灣過去的顧問外,還有歐洲、美洲過來的顧問,結合中國當地的顧問一起協助中國的企業或是一些台商,人力上運用會比較跨國際。我們收入的認列,是看發生在哪一個地方;在廣東執行,就登記在中國大陸,在台灣,就登記在台灣。

很多人都很怕總部移到對岸後,會讓在台灣的外商分公司有邊緣化的威脅,你有沒有感受到這種壓力?

台灣的商業活動正在轉型,一個是大環境怎麼轉型成功,另一個是個人。怎麼幫助台商在轉型的時候做需要做的事情,這些工作還是可以在台灣發生。重點是怎麼幫客戶轉型成功,這樣他們才會根留台灣。

現在大陸的人起來得很快,我們台灣的下一代會不會沒有辦法跟他們競爭?

是有可能的。以經濟規模來說,大陸確實是成長得滿快的。大家要有一個心理準備,以前的好日子已經不再了,面臨中國大陸的競爭,我們應該要去專注的是他們不會那麼快做起來的事,在這方面我們還有機會。我們的下一代要有一個心理準備,將來與對岸學生的素質比較,競爭會愈來愈激烈,以後的日子會比我們這一代還要難過。

台長: marco
人氣(85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