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老人每年爆增3萬
報導/孫沛芬 攝影/連慧玲、林晉加
失智老人每年新增病例3萬人,真正受到專責照顧的不到1%。(連慧玲攝)
全台失智症(俗稱老年痴呆症)患者約十萬人,每年新增的病例有三萬人,扣除因病辭世的兩萬人,每年以增加一萬人的速度成長,到民國一百年,短短六年間就會增加十五萬名失智老人。同時,根據內政部的統計,近十萬名失智老年人口中,僅有一萬四千人左右領有身心障礙手冊,也就是說,有八成的患者隱藏在社區當中,未被正式診斷發現,成為社會隱憂。加上失智老人能夠獲得專責照顧的床位卻不到百分之一,失智老人的問題日益嚴重,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為傳統的台灣,從此將成為「老人煉獄」?
年屆六十的李太太,正吃力扶著七十二歲的丈夫起床走動。老先生常睜大了眼望著她,早忘了這位結髮三十年的枕邊人是誰。李老太太不計較丈夫的健忘,只記得多年的夫妻恩情,全心全意默默照顧著他。
七年前一場車禍,回家後李老先生就忘了自己也忘了家人,李太太從震驚到接受,路走得異常艱辛。為了怕老先生不小心跌倒,李老太太分分秒秒都得細心看著,以免稍不留意,後果不堪設想。
「以前他真的是個標準好男人,家裡灑掃整潔,他都料理得很好,每當生日或情人節,他也會送我一朵玫瑰花或小禮物。出事之前,他送了我一條金手鍊,沒想到是他送給我的最後一樣禮物,現在連我都記不得了,有時候還會暴躁打人,跟以前都不一樣了,甚至連走都走不穩,需要人隨時注意。」李太太一想起從前的李先生,臉上掠過一絲幸福的家裡的兩個孩子,大女兒白天打工、晚上讀夜大,上班族的兒子每月收入四萬多,卻又還沒達到低收入戶的門檻,在經濟能力不上不下的情況下,只好把失智的李老先生留在家中,交給李太太照顧。但李太太畢竟不是專業的醫護人員,頂多只能照顧丈夫的生活起居,醫療的部分,還得求助每周來的護理師及居家服務員。李家不是沒想過要把老先生送到安養院,試過之後才發現困難重重。
「專門收容失智老人的安養中心已經沒有床位了,而且每個月至少三到四萬元,對我們來說負擔太大;至於一般的小型安養中心,每個月大概兩萬元,有的設備及照顧方式讓我們不放心,有些則是一聽到是會走動的失智老人,就不願意收。」李老太太的無奈,也是眾多失智老人家庭的共同心聲。
失智老人和一般失能老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們外表看起來和一般正常人沒什麼不同,只是腦子生病了,剛開始只是搞不清時間、分不清黑夜白天,接著是認不清路,最後連身邊的親人也不認得了。伴隨著遺忘,有些失智老人還會有妄想、躁鬱或憂鬱等症狀,有的還會有暴力傾向。為了不想添麻煩,有些安養中心表面上說收失智老人,事實上只願意收坐著輪椅、躺在床上的失能老人,因此家屬要送失智老人過去時,他們就會以各種理由婉拒。
本刊實地訪問安養業者,他們也有一肚子苦水。「照顧會走動的失智老人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需要醫護人員隨時注意他們的一舉一動,還要防止他們騷擾其他老人,相當辛苦,有時候還會有被打的危險。對我們業者來說,要增加人力成本,又有暴力風險,當然能不收就盡量不收。」對安養業者來說,躺在床上的失能老人比較好照顧,該什麼時候吃飯、吃藥、洗澡、睡覺,照顧的人都可以固定時間來做;而失智老人有獨立行動能力,有時候該吃飯時不吃,該睡覺時不睡,工作人員也很無奈。
「我們常常要記得誰吃過了,誰還沒吃,一邊還要準備其他人要吃的藥,然後記得再回去照顧還沒吃飯的人;如果腦筋不夠清楚,就會錯亂。」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護理長王寶英,道出照顧失智老人的困難。
事實上,坊間安養中心林立,隨便要個床位不是問題,只是無法給失智老人專業完整的照顧。一般的安養中心為了生意考量,居所及設備都不是專為失智老人設計,通常是失能和失智老人都收的綜合型安養院。有些只有狹小的空間,放了床之後,所剩的空間不多,對能走動的失智老人來說,沒有足夠的開放空間活動,當然會感到浮躁。
表情,可惜現在的李老先生已經判若兩人。
自生自滅!
報導/孫沛芬 攝影/連慧玲、林晉加
近10萬名失智老人中,僅有14,000名領有身心障礙手冊,有8成的患者隱藏在人群中,未被正式診斷發現,成為社會隱憂。(連慧玲攝)
有能力的家庭,不必看安養院的臉色、不用擔心安養院品質,索性自己請菲傭來照顧;沒有能力的家庭,只好自家人擔起養護的責任。不論是哪一種,都沒辦法照顧得完整。「菲傭不是專業醫護人員,也不夠了解被照顧者的背景,有時候也因為語言不通等問題,無法真正了解失智老人的身心需求,因此僅能提供基本生理協助;至於家屬自己照顧,有時候也無法解決醫療上的問題,遇到狀況時也無法立即判定原因,因此還需要專業醫療人員定時的居家護理來配合,才能達到完整的照顧。」失智老人基金會執行長鄧世雄認為,如果專責的安養機構不足,就該加強社區居家照顧的協助。
目前居家服務,政府會依照失智症狀的輕重,給予每個月八到三十二小時不等的免費居家照顧時數,如果還需要額外的居家服務,家屬可以付一半的費用申請。此外,目前部分安養機構正推廣日間照顧,每個月約需一到兩萬元的費用。不過,有些家屬基於接送及夜間照顧的問題,不願接受日間照顧,甚至有些人乾脆用這筆錢把老人送到便宜的安養中心,只求個方便。
目前國內的老人安養,針對失智老人的身心醫療需求做整體規劃的少之又少,因此在醫療人員有限的情況下,失智老人基金會只能向社會募款,以有限的能力,照顧居家的失智老人。眼看著失智老人逐年增加,民間社福機構的財力也有限,目前家屬除了等待政府的社會福利政策外,似乎只能自謀生路。
根據主計處家庭收支調查報告顯示,台灣六百九十萬戶家庭中,約有四成的家庭,平均可支配所得每個月在四萬五千元以下,以一般醫院附設的老人安養中心平均每月四到六萬元的收費來看,就算不吃不喝,全台至少有兩百七十六萬個家庭無法負擔老人的安養費用。
孝順的子女會想辦法照顧失智父母的生活起居,也有子女以工作忙碌為由,久久才回家探望父母一次。負擔不起各大醫院附設的安養院,如果一般收費較低的安養院也不收,有些家庭只好將失智老人留在家中,任其自生自滅。
這些獨居的失智老人,有的靠宗教或慈善團體定時發送便當過活,有的則在茫然中度過寂寞的老年。住在萬華的林老先生,每天只有靠著愛心便當過日子,因為行走不方便,所以也不太出門;有一次因為重感冒臥病在床,還是因為好心送便當來的志工發現,才即時救回一條命。
心靈關懷!
報導/孫沛芬 攝影/連慧玲、林晉加
失智老人基金會每天都有送便當給獨居老人的服務,溫暖老人家的心。(連慧玲攝)
走失人口中,有半數是失智老人,其中又以獨居者占大多數。這些幾乎被子女棄養的失智老人,失去身心的關懷與協助,其實也不想待在家中,有時候寧可放逐自己。
失智老人基金會統計,失智老人從發病到死亡平均時間大約八年;但問題是,家屬往往在老人家已經發病好幾年之後,才發現有問題,真正就醫確定時,已經很嚴重了,形成照顧上的困難。
「失智老人的初期症狀,會讓家屬以為是年紀大了的退化現象,因此沒有特別在意,導致病情惡化;等到確定病情,很多家屬從誤解、抱怨、認識到接受、關懷,需要一段時間適應,尤其對老人失智要有正確認知。」鄧世雄看過不同失智家庭的故事,有些甚至因為不了解,幾乎造成家庭破碎。
有位老太太就是因為家人不知道她得了失智症,差點反目成仇。由於失智症導致時間錯亂,老太太常常半夜不睡覺,起來大喊救命,甚至還打電話報警,說兒子偷她錢,最後還一狀告上法院。當時兒子不理解媽媽為何誣陷自己,後來好不容易證實母親得了失智症,才把醫院證明拿上法院,證明自己的清白。
「其實失智老人只是想過跟一般人一樣的正常生活,只是失去某些記憶及辨別時、地、人的能力而已,他們也是有尊嚴的。」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護理長王寶英道出了失智老人的心聲,專責的安養機構,就會依照每個失智老人的不同背景,給予不同的稱呼。
在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裡,一個手放背後抬頭挺胸的老先生,彷彿在巡視什麼,護理人員每次見到就喊他「董事長」,因為他真的當過董事長,罹患失智症之後,許多記憶也一直停留在董事長時代的風光歲月。另一位中英混血的老太太,看起來有股獨特的優雅氣質,一口標準的中文,偶爾夾雜幾句英文,他是八十六歲的王懷義,曾經是大學英語系的教授,如今來到安養中心,她還是認為自己是來教老人英文的,工作人員也時常跟她請益,並稱她一聲「王老師」。
對於失智老人,除了生活上的照料,需要更多的心靈關懷。一般的安養中心,無法順應失智老人的個別身心需求,再多的床位也無法真正給失智老人一個家,除了政府設立更多的失智老人專責安養機構之外,家屬試著用心去了解失智老人的內心世界,才能給他們一個身心安定的晚年。
進公家安養中心要等12年
報導/孫沛芬 攝影/連慧玲、林晉加
健康的老人想找個環境好的安養機構,不是得等上好幾年,就是要花大錢。(林勝發攝)
失智或失能老人的老年安養問題重重,連一般健康老人養老也得煞費心思。一般公家為低收入戶辦理的安養院早已經滿床,排隊也遙遙無期,連需要付費的社會局安養中心也一樣爆滿。
根據台北市議員蔣乃辛◆瑤晙d發現,以台北市社會局老人自費安養中心為例,目前如果前往登記,至少要等12年才排得到,最主要的原因是,這所安養中心的設備和管理都還不錯,每個月收費不到 10,000元,夫婦房最低收費的房間每月15,000多元,等於1個人不到 8,000元,自然成了健康老人養老最想去的地方之一。不過蔣乃辛發現,老人自費安養中心,醞釀在民國96年漲價3成,原來每個月 10,000元的單人房將漲◆?3,000元。他目前正爭取希望社會局能夠保持原來收費標準,繼續為老人謀福利。
排不到公家的自費安養中心,只好求助於私人養老院。從老人公寓、養生村、銀髮族五星級住宅……五花八門,其中又以位於淡水的「潤福新象館」收費最高。只要一進住就要先交500萬的保證金,最遲可分3個月攤還,另外每個月還要交至少17,000元的膳食及管理費,醫療費用另計。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