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2-25 11:02:53| 人氣1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我有創意,我創業 》文/高靖雅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我有創意,我創業 》文/高靖雅


因為漸漸習慣經濟生活、自我定位的變遷,讓許多女性紛紛加入創業行列。(攝影/陳卓弘)

台灣經濟的新興演化被歸類為創業型社會,路邊攤創業和科學園區科技創業並陳,台灣民眾業也漸漸習慣這樣的經濟生活,自我定位的變遷。在如此的環境下,祇要找出一套適合的管理哲學與程序,不必是張忠謀、王永慶,小人物也可以自己當老闆。

台灣是一個路邊攤創業與科學園區創業可並存的國家,找出一套適合的管理哲學與程序,不必是張忠謀、王永慶,小人物也可以自己當老闆。


近幾年,台灣中年女性企業家愈來愈多,據主計處家戶調查資料進行分析中發現,台灣女性老闆多為比中小企業更要小的微型企業,其中自營工作者比例偏高,主計處的調查結果中,台灣女性企業主共有四○.九二萬人,占全體企業主一百九十八萬人的二○.六六%。



若觀察年齡,主計處家戶調查顯示,女性雇主以三十五至四十四歲者最多,有近四萬人,七成以上女性雇主有配偶。女性自營作業者年齡分布也集中在三十五歲以上。


尋找自我定位掀女性創業潮


姐姐妹妹站起來,自己當老闆!女性創業趨勢也可從微型企業及青創貸款中獲得驗證。政府在二○○三年開辦、提供四十五歲以上中年失業者申請的微型企業貸款計畫,至二○○四年,核貸案件達四千件以上,其中女性申請案件占三成九,七成以上學經歷都不高,高中職畢業,家庭主婦或是藍領女工。但這些女性提出的點子都有相當的創意,例如,有的女性提出分解廚餘的生意,有的要把蝴蝶蘭賣到全球去,志氣一點也不小。



同樣的創業潮也在歐美流行,在二○○○年時美國新設企業中,三分之一為女性所有;二○○○年時,英國的女性新設企業占全國新設企業比重達三成五左右;在歐洲、亞洲國家的新設企業,女性企業負責人約占一五%至三○%。


這並不是所謂的「女力」時代襲擊台灣,而是這麼多學歷並不高,資金不豐厚的女性都開始拚了,凸顯的意義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台灣民眾漸漸習慣了經濟生活、自我定位的變遷;傳統與高科技產業外移、高成長型經濟模型褪色、高失業率數字就算下降但對自己的生活改善也有限……。四年級憂心忡忡;五年級上下受壓;六年級想衝出藩籬;七年級害怕淘汰,造就這一種上位者沒有未來感的當代,小百姓自力拚未來的新時代場景。


根據經濟部中小企業處針對二○○三年曾接受創業諮詢二千五百名人士進行調查發現,有志創業者選擇服務業居冠,創業行業琳瑯滿目,開咖啡店、小吃店、小飾品店是最普遍的;近來開補習班、安親班、才藝班、開民宿,竟也成為創業熱門行業。



其中更有一大半多是失業勞工為謀求生計而創業,其出發點並不是有想把事業弄得很大的企圖心。政府看到了這個趨勢,有很多單位針對各別族群的創業提供協助。青輔會的青創貸款是針對三十五歲以下青年族群及弱勢婦女(未限制年齡),提供創業諮詢;而勞委會則是針對中高齡失業勞工及身心障礙勞工提供協助,搭配失業勞工創業貸款。農委會則是針對農漁民的創業貸款,目的是為輔導農漁民轉業。


政府以政策鼓勵創業型社會


政府曾提出「知識經濟」方案與「綠色矽島」目標,並積極投資發展「生物科技」產業、「文化創意」產業,也推出「輔導就業方案」,釋放就業機會與培訓補貼,但這些計畫要取代外移流失的工作機會與帶動新的產業發展,力量還是有限。於是,為了要解決台灣的結構型失業問題,政策開始「鼓勵形成創業型社會」,以大量新創事業來彌補流失的舊有工作機會。


例如在一九七○年代經濟轉型階段,大量就業人口由第一產業流出,台灣也曾面臨類似的失業危機。經濟起飛的階段,當時政府採取以進口替代的內需市場以及加工出口的外銷市場,提出許多鼓勵青年創業的措施,包括成立以輔導創業民營企業為宗旨的中小企業處等,為中小企業帶來大量的創業機會,讓台灣在由公營經濟轉型民營經濟的過程中,避免了失業問題。也由於這個歷史政治的因素,台灣被歸為創業型的國家,這可從行政院主計處一九九四年的調查中,台灣從業人口中有二二%是自己當老闆,一九九九年台灣有一百零八萬家中小企業的數字中顯示出來。


被稱為「管理學之父」的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在「創新與創業」(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一書中強調,現今的經濟已由「管理性經濟」轉變為「創業型經濟」,可說是人類歷史上一個重大的轉捩點。自一七七六年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提出《國富論》,開展了長達一個世紀的自由競爭時代;一八七三年遭遇到世界經濟大恐慌而促成現代福利國家的興起;到一九六九年,人類登陸月球,科技革命宣告數位世代的來臨,知識經濟成為引領理論與實務界風騷的新名詞,而因應之道,就是一個創業型社會的展現,其根本在於──實現人類與生俱來的創造力。


全球環境變動產生創業機會


在美國,據Dun & Bradstreet的資料顯示,一九九○年以來,由於「創業資金」籌措管道多元化及專業化,使新創事業的發展在不同階段不但有不同資金的來源挹注,而且也有不同專長的人給予適時的諮詢與輔導;再加上「育成中心」的推廣與協助,造成美國每年有六十萬家的新創事業,遠超過一九六○年的十萬家左右。其中女性創業家數量大幅成長,而這些創業家以中小企業居多,且以服務或零售業為主,她們成為主要工作機會的提供者,當「財星五百大企業」裁掉一百萬個工作時,中小企業卻提供了兩百萬個工作機會。一九八○年代初期,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大衛‧布希(David Bush)利用Dun & Bradstreet五百六十萬家公司資料研究發現,新興的中小企業製造了八○%的新工作機會。


因此可以看見,隨著全球化環境急遽的變動,及資訊科技產業的突破與創新,國內外不斷產生無數的創業機會。以電腦發展為例,個人電腦興起後打破了IBM大型電腦長期垂直的壟斷,而使得該產業走向水平分工時代,產生了許多新事業發展的機會,造就了許多中小企業,甚至孕育出如戴爾、微軟、英特爾等大企業。


電腦科技的進步相對也影響了其他產業,例如:生物科技、微電子、人工智慧、通訊和電影等產業。科技快速進步的情況下,社會變革祇會跟著愈來愈快,人們在「變」中找「機會」,有「機會」就能「創業」。除了新機會產生的創業機會外,大型企業往往為留住有才華的人也推行內部創業,因此自一九八○年代以來,不論是大企業的內部創業或自行創業,創業成功的例子屢見不鮮。


新事業需面對複雜的挑戰


然而一個新事業的發展需面對複雜環境的挑戰,經歷很多考驗。所謂複雜的挑戰,指的是過程中會有多重因素相互牽動並影響每一個階段的成敗,而且上一個階段的成功並不能保證下一個階段的成功。


新創事業的組成基本要素,除了要有好的創意與構想外,還要與人才、資金與技術緊密結合。而發展出來的技術能否製作出原型(prototype)?製作出來的原型能否大量生產?生產的產品是否有市場?這中間每一個過程是否有足夠的資金能源源不斷的注入?每個階段是否有適時、適當的人才加入……等,都深深影響新事業發展的成敗。且這一連串過程都不是單獨孤立事件,而是需承受來自四面八方的衝擊與互動,任何一個環節處理不當,新事業都可能發生夭折。


也因此從近年來,不但理論界熱衷於組織創新的研究,實務界更對於具體的創新行動策略需求若渴,根本上就是因為組織當中面臨創意革新的需求時,存在著許多過去管理模式所無法解決的問題。於是,組織管理者需要建立一套創新的哲學理念,另外開發一套創新的管理程序,才能享受到組織創新這套社會工程實踐的甜美果實。


愈來愈多學校為因應創業型經濟社會開設創業課程,就是希望能降低創業的風險,並透過設計的課程訓練增加創業成功率。根據美國哈佛大學企管研究所一項統計資料顯示,其所開設的創業課程吸引了半數以上的同學選讀,且該所畢業學生中有三分之一在畢業後自行創企業。


轉型過程最需要創新與學習


根據政大科管所教授溫肇東、資深記者陳碧芬合著的「栽一顆創業種籽」一書中,整理美國長春藤大學的課程資料,完整的創業教育學程,涵蓋了下列項目:新創企業成形、初期資金募集、新創企業技術策略、事業計畫書撰寫原則、技術銷售及業務管理、與創業實驗。


創業實驗就是校園裡最接近實際端的做法,例如麻省理工學院有50K創業競賽;台灣有TIC100創業大賽等,近年來都受到產官學重視。但也有學者表示,近年來社會所提倡的一些創業競賽,以及在大學所強調的創業課程訓練,都太過於強調高科技創業,而忽略大量服務型產業也需要創新的投資。


台灣經濟的新興演化被歸類為創業型社會,路邊攤創業和科學園區科技創業並陳,這反映出台灣處於開發中國家和已開發國家之間。日前一份國際機構調查報告指出,台灣是全球排名第十三、最容易創業的國家,創業環境與配套基礎設施遠優異於中國,這是可維持一段時間的優勢。而轉型成為創業型社會過程中,所需要的創新、學習氣氛是最困難的,這得靠政府與社會的努力。

【新新聞周報第937期】

台長: marco
人氣(1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