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平安報 遊民的專刊
楊運生表示,辦「台北平安報」是基於幫助與服務遊民的立場。(黃耀德攝)
社工員楊運生創辦,月刊內容包括義診、義剪、洗澡地點的發布等訊息,甚至勸導遊民不要被不法集團利用成為人頭戶或被誘騙捐贈器官等。
文◎秦美華
在美國,遊民被稱為「路上的紳士」(gentleman of the road),更有直接稱作「死人」( dead one)的不雅名號。在台灣,除了遊民之外,街友、流浪漢也是常用的稱呼。不論何種稱呼,遊民創造了特殊的流浪文化和城市氛圍,但也經常被賦予極度負面的印象,然而,遊民做為社會的特有產物,其實很值得我們重視。
◆宗旨 傳達遊民心聲
二○○三年十月,萬華社服中心創立了第一份,也是台灣目前唯一的一份遊民報紙 ︱《台北平安報》,在沒有預算,人力、物力都不足的情況下,努力的為遊民創辦了一個屬於他們的言論空間,希望遊民可以面對自己的困境,說出他們的心聲。十大漂泊歌曲選拔、流浪走唱團招募新血、遊民超人四格漫畫、占卜仙預言何時終結流浪生活、歡樂那卡西歌唱大賽......這些另類的內容別處看不到,流浪者的心聲,只在《台北平安報》完全呈現。
二○○三年八月,萬華社服中心的社工楊運生赴日本大阪參加遊民交流會議,偶然的機會中,見到當地為遊民「野宿者」所創的雙月刊《路情》。當時正值SARS肆虐,因為資訊缺乏,遊民成為散布疫情的眾矢之的,照護隔離時也平添許多困難,於是他興起了創辦一份屬於台灣遊民刊物的念頭。會議結束回到台灣後,在沒有任何經費的情況下,由他和另一位社工張先生擔任文編,遊民漫畫家泊仔負責插畫美編,請勞工局街友服務中心幫忙影印,他們和遊民朋友自己動手折頁,兩個月後克難的創立了《台北平安報》。
《台北平安報》屬於月刊,每個月所發出的份數約有三百到三百五十份,固定的版面有四版,若該月有特別的訊息要傳達,再以夾報或發行快報的方式輔助,更有生活資訊的宣導,例如義診、義剪的消息,洗澡地點的發布等,近年來不法集團常利用遊民做為人頭,或是誘騙捐贈器官,《台北平安報》也加強這些資訊的宣導,勸導遊民不要被不法集團利用。
◆漫畫 不識字也看懂
「流浪只是一個過程」,楊運生說,我們希望幫助遊民離開流浪的生活,因此,目前「台北平安報」固定提供就業資訊,希望媒合仍有工作能力的遊民,重回主流市場。針對年齡較高或有其他原因,無法重回就業市場的遊民,他們也舉辦另類活動,例如最近辦理流浪合唱團招募活動,頭版上寫著「下一個五月天就是你」的招募啟示,為的也是幫助他們重拾自信,發揮本身的價值。
比較特別的是,台北平安報每期都有六十二歲的遊民畫家「泊仔」畫的四格漫畫和插畫,楊運生說,「這也是從日本遊民刊物取經所得的靈感,許多遊民並不識字,透過簡單的漫畫形式,讓遊民更容易閱讀」。
「泊仔」之前曾在廣告公司上班過,所以擅長畫漫畫,還曾在皇冠出版社出過一本名為「蜀山劍俠」的武俠漫畫。「在我們看過他的漫畫之後,都覺得不找他來幫平安報畫漫畫太浪費了」。楊運生說,雖然稱不上臥虎藏龍,像泊仔這樣的例子也不在少數,也曾有一位女遊民阿霞,從美國留學回來,初期還協助將台北平安報譯成英文版,後來卻流浪到外縣市不知所蹤了。
其實許多遊民其實都有特殊的一技之長,卻因年齡大了或是其他因素,導致失業流落街頭,所以除了發布資訊外,平安報也希望成為提供遊民發揮所長的另類空間,更曾結合台大城鄉所、差事劇團召募遊民組成「漂泊人生社區工作隊」,發揮萬華地區遊民過去參與傳統陣頭經驗,一群人浩浩蕩蕩南下高雄組成黑陣頭、紅陣頭,熱鬧有趣,也幫助遊民們賺點外快。
◆貼心 內容念給你聽
除了泊仔的遊民超人四格漫畫和許多有趣的插畫之外,台北平安報還蒐集一些國外遊民的資訊、趣聞等等,現階段的目標是建立遊民們對這份刊物的信任感。目前台北平安報的消息來源多來自於社會工作員,從他們平常與遊民的接觸、談話內容,或是自己上網搜尋最近的相關新聞,楊運生說,「例如冬令到了,我們就提供他們保暖的方法,電影明天過後中有一位遊民利用塞報紙在衣服裏取暖的方式,我們就曾經報導過」。
為了體貼識字率不高的遊民們,楊運生特別把台北平安報的字體放得很大,讓遊民便於閱讀。每週在活水泉教會為遊民所辦的禮拜上,他們還會用國、台語朗誦一次台北平安報的內容,以確保大家都知道平安報這個月所要傳達的訊息。
談到發行至今的成效時,楊運生肯定的說,「還不錯」。他說,在SARS期間常發快報,告知一些遊民們切身的消息,例如當時必須定時量測體溫,有時遊民在路上睡得很熟,社工們索性就不叫醒他們(有時也叫不醒),直接把體溫計伸進棉被衣物裏量了起來,引發不少遊民抗議,經過發快報告知他們量體溫的必要性之後,他們也多能接受配合。此外,有時在平安報上刊載尋人啟事,也往往很快就能得到遊民的協助通報,台北平安報在台北市的遊民生活圈中已有一定位置。
「流浪其實需要很大的勇氣,社會大眾也都很好奇」楊運生說,我們希望未來台北平安報能成為一份雙向的刊物,不僅提供資訊,也讓民眾看到許多遊民特殊的人生經歷,但是「投稿的遊民太少了,畢竟絕大多數的遊民書寫能力都不行」,所以創辦到現在只有一個遊民詩人「小寶」寫過一篇打油詩。楊運生說,其實我們很想鼓勵遊民寫出自己的心聲,如果真的無法書寫出來,「我們也可以幫他們撰寫自己的故事,由他們口述。」
◆故事 值得社會關注
目前《台北平安報》固定和日本大阪的《情路》聯繫,而台灣其他的地區目前也都沒有發展出專為遊民創辦的報紙。除了國內的交流之外,平安報也希望拓展國際間遊民刊物的經驗交流,楊運生表示,日本、舊金山、澳洲、羅馬尼亞等地,都有屬於當地遊民的刊物,因此,他申請了客委會的逐夢計畫,今年將再度前往日本大阪和美國舊金山取經,希望台北平安報能發揮更大的作用,他說,舊金山的遊民報紙《street sheet》獲得影星菲爾柯林斯贊助,發行十餘張,資訊豐富,成為結合遊民另類藝術文化的刊物,頗受一般民眾歡迎,此外並提供遊民販賣增加收入,真正改善遊民生活。
他希望台北平安報有朝一日也能朝這樣的方向前進,例如日本有一條街的流浪貓特別多,地方人士反而將這個問題轉變成地方特色,發展導覽觀光而成為特別的區域文化,這也是台灣的流浪文化可以參考的點子。此外他更嘗試將流浪文化商品化,目前正在開發馬克杯,用泊仔的插畫:熱情滿滿杯、活著才有希望杯、沒錢更要快樂杯,可愛逗趣,除了為遊民找些賺取生活費的機會,也希望藉此幫助更多人重回社會。
楊運生說,「流浪其實只是一個結果」,在媒體嗜血的報導負面消息的情況下,社會大眾往往也只看到這個結果,未能重視遊民背後的故事,例如目前在萬華區為遊民理髮的遊民老師傅,原本在中興大學擔任理髮師二十年,卻因年紀大了以及社會型態轉變失去了工作,流浪街頭,有太多這樣的故事不為人知,他希望能藉由台北平安報讓台灣的民眾重視這些背後的故事,以及值得關心的社會議題。
※楊運生 遊民教父
■「台北平安報」的創辦人楊運生,萬華地區的遊民們都稱他為「楊仔」,目前擔任台北市萬華社福中心約聘社工員,世新編輯採訪科畢業的他,原本從事攝影記者工作,在慈濟電視台工作,一次隨團赴中國青海拍攝賑災工作時,感受到極大衝擊,他說:「擔任攝影工作,只能看著別人付出,很不好受」。那時他心中便油然而生想要實際服務的心情,回台灣之後,他毅然決然辭去工作,赴柬埔寨台北海外服務團工作,開始體驗直接助人的感受,從旁觀者成為執行者。
結束海外服務工作後,他重回校園,進入世新社會發展研究所就讀,同學剛好是當時台北市社會局長陳菊,引介他進入了萬華社福中心工作,就這樣開始了遊民外展的工作。
遊民外展的工作十分辛苦,當時他一人負責台北市三個行政區的工作,常在夜訪工作時,在台北街頭從半夜走到清晨,也因此無法負荷學業,一年後停止了研究所的課業,專職遊民外展。雖是半路出家,但現在中正萬華區一帶的遊民,沒有人不知道這位「楊仔」,楊運生成為最專業的遊民外展社工。(秦美華)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