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道的興建,代表一個世代的更迭。
里壠(關山舊名)地區軌道的營業始於明治四十三年(1910),營業區段至卑南。軌道上是以手押台車的方式,押車夫推著台車行走於其上,加上里壠地區日人開始在這開發,蔗糖、樟腦、木材,加上良質的米,使得台車線上行旅絡繹不絕。台車線沿路各站,分別為卑南、馬蘭、兵舍前、北絲鬮、咾吧咾吧、新七腳川、里壠等站,次年全線暢通,北至花蓮港海岸,南至台東海岸。
台車的經營,起初是鐵道部直營,後來才改為私人或民間團體接手。在鐵道部經營的時期,押車夫大部分來自官廳強徵而來的阿美族或卑南族的原住民擔任。從里壠到卑南,台車的路線通過許多布農族的勢力範圍,加上各部族之間的新仇舊恨,出草的惡習仍舊在日本人的禁止下發生,如同苦力般的台車夫首當其衝,常常是遭到偷襲報復的對象。
里壠地區阿美族與布農族毗鄰而居,加上里壠南方的卑南族,族群之間發生了多次出草尋仇事件。「明治四十五年(1912)六月發生平地阿美人銃殺高山布農人,同年九月里壠庄民襲擊拔六頭社加典移住地,以及同年十月南勢阿美新七腳川社和高山布農人反目成仇事件」(關山鎮誌),因此手押台車線沿路成為殺戮戰場,有著一段悲慘的歷史。
大正二年(1913),雖經當地駐在所警察調停,但部落之間的仇殺更是此起彼落,後來由新七腳川社(今鹿野新豐)阿美人擔任押車夫的每台車配有臺銃一挺,子彈若干,但台車夫仍屢屢遇害,引起阿美人的怨恨與不滿,甚至不願再擔任押車夫,一度造成交通的中斷。另外,因為與卑南族呂家社(今卑南鄉利嘉村)有姻親關係的大巴六九社(今卑南鄉泰安村)的二名押車夫在里壠一帶的台車線上遭到布農人的襲殺,於是呂家社壯丁二十三人趁被徵調押台車之便,在里壠地區棄台車不顧,攜帶火銃襲擊新武路社(今海端鄉新武村),馘首三人,交通並為之中斷。四天後,規模更大的報復行動展開,三十五名呂家社的押車夫,半夜集體從里壠的宿舍脫逃,潛到山中的暇末社(海端鄉山麓一帶)進行報復,因各社已早有防備而無法得逞,二天後,這些台車夫才回到宿舍。
台車線上的腥風血雨,中央山脈上的布農族趁著地利之便對送上門的卑南族大巴六九社及阿美族擺仔擺社、新七腳川社等押車夫展開無情的攻擊,不禁令我想起多年前,一位海端鄉加拿村布農族朋友的媽媽曾提起:年幼時,晚上睡覺經常會被吵雜的聲音驚醒,父親已經提著一顆人頭回來放在床前,睜開眼睛,恐怖的景相總是令人無法成眠。後來日本官方從北絲鬮(今初鹿)到里壠沿著山麓拉起通電的鐵絲網,並增加警力與重兵,這股出草的氣焰才被壓制下來,而台車線也逐漸要進入另一個階段了。
糖業早從荷蘭時期就是三大出口物資之一,里壠地區的製糖,從明治四十四年(1911)「新鄉製糖合會社」設置「新鄉製糖所」開始運轉,從此里壠邁向一個新的產業時代。由於台車的承載量有限,也曾一度利用卑南大溪的河水放流甘蔗,但卑南工廠的回收率太低而作罷。因此新成立的「台東製糖株式會社」於大正五年開始興建蒸氣火車行駛的鐵路,從卑南到新開園(今池上鄉錦園村)間的卑南溪臨時線,但因橫跨新武呂溪困難,所以只興建到里壠,而稱為里壠線。大正八年初期全線完工,初期只載運甘蔗,到十二月底才獲准正式通車營運,從此里壠至卑南的手押台車線正式廢止,里壠進入另一個時代。
台東製糖株式會社從大正五年設立以來連年虧損,加上路線通過許多河流,常遭水患沖毀,修復的費用龐大導致大正十年會社釋出運輸的事業,接手的是「台東開拓株式會社」,卻也因資金不足,在大正十一年將里壠線鐵路賣給總督府鐵道部,短暫的三年歲月,里壠線民營窄軌鐵道在此告終。
鐵道部時期的里壠驛於大正十一年(1922)四月廿日設站,亦即現今的關山舊站,五角形的屋頂在東線鐵道上是僅存的日治時期的站房,「移植了日本北部的農家樣式,也是台灣空前絕後的建築。」(戴震宇,民90)當蒸氣火車牽引的普通車與汽油車奔馳在縱谷,獨特的站房造型見證了窄軌時期的歲月。值得一提的是鐵道部對原住民搭車給予特別的優惠,當時的車廂分為二等和三等,而原住民搭車給予三等車資的半價優惠,原因有許多,其中一項是對原住民長達十七年參與築路興建鐵道的辛苦給予回報,在每班列車加掛原住民專用車廂。雖為專用,但卻以貨車廂充用,車廂上沒有廁所,因此每站必停,雖然簡陋,但對收入不豐的原住民來說已是一大福利。
民國七十一年七月,台東線鐵道拓寬完成,新建的火車站亦同時啟用,日治時期的里壠驛隨著窄軌走入歷史。八十年後,里壠驛經全國民眾票選為二○○一年歷史建築百景之一,現今的樑柱已傾斜一邊,修復保存的聲浪隨之而起。如今搭乘這一段鐵路,你可以閉目想像,軌道上當年新七腳川社的阿美族以台車做掩護與中央山脈的布農族互相駁火,呂家社的卑南族押車夫的尋仇行動以及蒸氣火車奔馳在縱谷裡……這些軌道上的事蹟誰還能記得?2002.11.28
照片說明:里壠驛與窄軌時期光華特快半價車票
資料來源:關山鎮誌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