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環太平洋》。
在《鋼鐵人3/Iron Man 3》、《超人:鋼鐵英雄/Man of Steel》以後,今年度的鋼鐵電影又一發。以《羊男的迷宮/Pan’s Labyrinth》、《地獄怪客/Hellboy》系列在你心中留下一定位置的導演吉勒摩.戴.托羅/Guillermo del Toro這一回自製自編自導,憑著《環太平洋/Pacific Rim》,在《變形金剛/Transformer》、《鋼鐵擂台/Real Steel》等文本以後,繼續挑戰巨大機器人題材。你得說,他的確找到了另一條路,鮮活地演繹機器人(本片名為:機甲獵人)的存在樣貌。
有幾個地方你喜歡,首先呢,是異次元入口在海底的設計,天可憐見啊,終於不再是大城市(紐約)的上方(《變形金剛3/Transformer 3》、《復仇者聯盟/The Avengers》),終於好萊塢願意把外星人展開行星突襲與遷移的裝置(在《環太平洋》裡稱為「頸部」,還有「條碼掃瞄」以管制非怪獸者的進出機制哦)搬到美國以外的地區(真是萬分呵護了你看美國那些無聊大城看到煩膩的可憐眼睛),而且還移進海底,不再是天上來的那種老套。
同時,機器人與怪獸在片中大戰的地方也換到阿拉斯加、日本(《鋼鐵擂台》也有濃厚的日本風,日本人對巨大機器人題材可說是傾心傾力地發展啊,怎麼能少得了他們)、香港等地,且很顯然的,特別集中於亞洲。能夠換換口味,看看老外眼中的香港是什麼模樣,也算有意思。不過,繼《超級戰艦/Battleship》以後,香港再度被好萊塢大片相中,在電影裡大肆毀壞,希望不是某種香港大毀滅的預言(看看中共對香港逐步全面而敗壞的操控,總覺得前景頗為堪慮)。
片中主要亮相的四架巨大機器人,吉普賽危機、衝鋒號屬於美國,赤色風暴是中國,俄羅斯也有一台,剛好是強國陣線。蠻好玩的是,它們各自在外型與機能上象徵著各自的國家特性,比如俄羅斯的巨大機器人粗獷又高大,冰冷且強悍,符合俄羅斯形象,衝鋒號則有高速性(美國從來都講究快速與效率),吉普賽危機是類比系統,非數位式,又有些嬉皮味道(垮掉的一代),中國機器人則是紅豔豔的,又有三隻手(似乎編導已看穿中國正在世界到處偷取資源的特質)。
另外,機器人與怪獸的海底大戰亦別開生面,你覺得新鮮透了。此前的電影都集中在陸地與天空開打。還有男主人翁從白色駕駛服(有點髒汙的),到吉普賽危機復活就變化成擁有俐落線條與金屬感的服裝,也有在黑暗中重生的隱喻。
巨大機器人雙駕駛操作模式(體感)也不賴。所謂神經握合,亦即,兩個人的記憶與感知(神經元)透過科技疊合在一塊:A在B的腦裡,B也在A的腦裡。如此一來,一人控制機器人的一邊,不至於有過大負荷,有逼真感的駕駛法。
與《變形金剛》一經比較,《環太平洋》的巨大機器人的確更有現實感,它們充滿各種限制,一點都不流動自如,每一種運作,在內部的駕駛員,都要相當費力的進行,不像《變形金剛》的動作順暢到讓人眼花撩亂、看也看不清(好吧,只能解釋成金剛們是神,所以肢體一定要比人類更自然),《環太平洋》的巨大機器人則是拳拳到肉的,有著更合理性的受限與及行動姿勢。
機器人與怪獸大戰在日本電影,已然是固定套路。但怎麼說呢,那就像看第一波漫畫英雄改編電影(你指的是更早的《超人/Superman》、《蝙蝠俠/Batman》系列,還有以前Marvel那些簡直是災難的改編電影,直到2000年以後,布萊恩.辛格/Bryan Singer的《X戰警/X-MEN》、山姆.雷米/Sam Raimi的《蜘蛛人/Spider-Man》問世,才開啟第二波此類型的真正浪潮與高峰),在影像與特效技術方面,無有逼真感,很難說服人,假想性居多,總覺得是在誆騙小朋友。
當年,羅蘭.艾姆立克/Roland Emmerich以《酷斯拉/Godzilla》使得日本怪獸電影終於有了寫實的強度。如今的《環太平洋》也是在這方面讓機器人與怪獸的電影具備更渾厚有力的在場感,每一個細節都填進紮實的現實性。
你特別想提的還有,飾演真麻子的菊地凜子。在《火線交錯/Babel》、《挪威的森林》,你就很喜歡她的表演(很難忘記她在《火線交錯》全裸鏡頭的那種深深的悲傷感、與充滿無數傷勢的寂寞)。《環太平洋》的最大驚奇,以你來看,是菊地凜子。她詮釋起來相當可愛而又有著強韌不屈的英雄意味。她不但是駕駛員,而且還能和男主角以木棍大打出手,且毫不遜色、略勝一籌(雖然最後結尾處被男主角救出生天),但在這類雄性、陽剛的電影裡,女性(尤其是東方女性)的出頭委實難能可貴,還是應該特別記上一筆的。
──102/7/11,晚間七點五十分,在板橋大遠百威秀影城。與三弟。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