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柵菜市場 -- 劉克襄 中國時報 E4/人間副刊 2012/08/10
我對木柵菜市場的情感,最初是來自一位老美的攝影,密蘇里新聞學院教授朗豪華(Howard Rusk Long)的著作《The people of Mushan》(1960)。那是五○年代,他來台任教於政大時,抽空在木柵拍攝的地方風物群像。
九○年代初詩人楊澤返台時,不知從何處取得此書,特別借我觀賞。書中收錄好幾張菜市場人潮往來的熱鬧畫面。對這座傳統市場,我不禁充滿了喧鬧的繁華想像。想像一張台北盆地的清明上河圖,在此南區山腳邊的小鎮,天天豐實地川流不息。
晚近,當我站在集英街,面對摩肩接踵的人潮,耳際翻騰著各種雜亂不歇的擾攘聲時,我更有著繁華持續不斷的感動。市街場景從歷史的黑白變為今日的彩色,愈加絢爛了。
後來,這兒便成為我在台北最常走訪的地點。我屢屢搭車到木柵舊公車總站,穿過台北最窄小低矮的騎樓,緩步走進這一逐漸沸騰的老街區域,享受遊逛市井民風的別趣。
小農齊聚百年大市
台北盆地的菜市場,大抵分為外圍和市區兩類。外圍的多挨山腳,面積遼遠。若要對北台菜市場有一基礎認識,有幾個大型傳統的必得造訪,諸如淡水、北投、木柵、新店、樹林等。市區的面積較小,常緊鄰文教住宅鬧區。水源、士林、中山、南門、永樂、三水街之類,因為不同市民屬性,各顯特色,恐怕也不能錯失。大抵上,兩類差異明顯。外圍的,蔬果常大宗集聚,繽紛而豐富,變化流動皆多樣。市區的,以精緻乾貨、點心食品和高檔果物之穩定見長。
木柵菜市場屬於外圍的百年大市,周遭有貓空、草湳和坡內坑等山區提供的農作。遠一點,更有石碇、深坑和平溪等廣闊鄉野丘陵的產銷。朗豪華旅居時,大批隨國府撤台的軍公教已經在此落地群聚。這一景美溪邊的小鎮,不僅匯集了南邊盆地的多樣物產,大陸各地習用的食材也豐富了它的內涵。晚近,木柵更是強化。雪山隧道通車,宜蘭地方的農產快速地進入台北,什麼三星、員山來的,更常攏集在此。
這一不斷大幅變遷的繁華,北邊的北投菜市場或可做一精采對照。
北投後有半嶺、粗坑、十八份和小坪頂等山區,提供陽明山的傳統農產,關渡沼澤平原也有穩定的蔬果和稻米生產,持續在此供應。此一百年老巷老弄的蜿蜒,人潮之繁旺,展現另一人間熱鬧的浮世繪,區域特色穩定而鮮明,甚少變動,彷彿隨時遙映著早年的泡湯文化。
我習慣從開元街這頭,進入木柵菜市場。街市兩側除了尋常菜鋪果店,最迷人的風景,大概是三四十名小農個體戶,散落在市場角落。他們可非來自宜蘭,更多是像百年前的祖先,從景美溪對岸的貓空和草湳下山,也有來自偏遠的土庫、烏塗窟、楓仔林。更有遠從平溪,每天搭乘台北客運到來。
小農個體戶全台皆有,地方特色亦可清楚區分。在中南部鄉鎮,小農不用擔心警察取締。有的偏遠市集,區域開闊的,還以小推車推送多樣的蔬果,大剌剌來去,甚至條子也上門光顧。在台北盆地,小農個體戶多集中在外圍,那兒還可掙得一席之地。市區擁擠,難有立足之區。勉強邂逅一二,常見其神色驚惶如誤入叢林,生怕撞見波麗士大人。
外圍雖較安全,但木柵又近京畿鬧區,難免發生取締的情形。小農只能小心拎著家計袋或籃子,兜售著自己栽種的幾樣簡單蔬果,不時機警地抬頭,觀察四周有無警察形影。
一人伶仃孤單,危險性高,此地個體戶常二三人相伴以策安全,甚而排成一列。眼多望廣,警察來時,大家互報消息,一起走避。只以小籃小袋拎著,便是為了行動方便。推車販賣的,若非位置妥當或交情匪淺,難保不被罰款。印象中,除了一位就近於大誠高中種菜的老嫗擁有小推車外,其餘都是靠兩條腿快速移動。
奇鮮異果應有盡有
傳統市集販售的蔬果,跟大賣場的差異頗為明顯,不論色澤或賣相通常新鮮許多,攤販也擅於堆疊出豐富的內涵。採買時,往往比大賣場更具實在感。大賣場的蔬果,因為大量產銷,常賤價出售。還有,想到包裝和收購過程的種種複雜機制,我常有種不安的疏離。
散落市場的小農,擺出的蔬果雖或有慣行農業投肥施藥的疑慮,但若常打交道,知其產地和種植過程,當能減少風險。熟識者即可察知,個體戶的葉菜類小樣而新鮮居多,瓜豆和水果外形或不若超市肥美,但那尋常之貌,彷彿自家食用,因多餘出來而零售。大抵上這些蔬果,好像新出土兒,感覺沒怎麼施肥。
最教人驚喜的,常有舊時的蔬果出現,或者奇鮮異果在此嘗試販售。如此四季不停,蔬菜種類積累下來,遠超過超市的貨色。超市往往是靠國外的蔬果撐場,增加其豐富和變化。
舉例之,在傳統市場常見的蔬菜,諸如角菜、鵲豆、白鳳菜、葉蘿蔔、馬齒莧、八月豆等等,絕不可能在超市出現。道理甚是簡單,因為上游果菜公司基於口味、栽種和裝配等等種種考量,採購意願不高。受契約規定的菜農,自不敢栽培,避免量產過剩。久而久之,制約形成,超市的在地蔬果常流於單一。
傳統市場的蔬果較無此限制,地方小農的栽作更是活潑自我,其蔬果展現的內涵便值得稱許,譬如食物里程短,物產新鮮,耕地活絡等等,都較接近天然有機、友善土地的精神。
我很愛跟他們打交道,通常先買一二樣蔬菜,把感情基礎打好底,日後一點點累積葉菜和瓜果的知識。跟他們閒扯,不僅了解他們從何而來,栽作什麼蔬果,還可以交流農產訊息。但這類個體戶的販售,價錢會稍貴一些,有些不盡然安全無毒,更遑論有機栽作。
我也跟他們交流,施肥、除草和驅蟲的問題。針對某一類葉菜,暢談他們的種植心得。比如地瓜葉,栽植什麼品種,施肥後色澤的變化。透過此機會,認識小區域周遭地理環境的變化,蔬菜栽培所面臨的困難和技術。要知新竹栽種的跟台北就有明顯差別。冬天時,木柵山區多雨水,長時低溫,日照不足,蔬菜品質常有缺失。如果他們拎著過於漂亮形貌的蔬果,我當然會疑慮其來源。
道地美食大排長龍
每個市場都有味好實在的小吃。走訪菜市場,總要媚俗地探訪一二回。它們沒名沒牌,唯在地人熟知。這類小吃店面光是照顧市場熟客,常忙不過來,根本不需要接受任何美食採訪。
木柵也有如是三四家。比如羅東鹽水雞分店,外頭常集聚人潮。此店以煙燻雞肉出名,肉源來自新鮮放山雞,每早從蘭陽平原運送過來。開賣時,大家都顧不得禮節,概以猙獰面目競相搶購。誰喊得大聲,誰就占上風。不到兩小時,這兒的雞隻往往搶購一空。此一喧囂現形,活生生是木柵菜市場的小縮影。
不遠處,以前還有家木柵水煎包,一樣常有人龍。門前有一招牌很特別,除了價目表,還提醒你,不要過度露白,免遭小偷覬覦。現已搬遷至指南路,轉角還有家豆腐店,那兒的豆類製品相當多樣,提供我諸多食品衛生管理的想法。幾間隱藏在巷弄的越南雜貨鋪,總是有新鮮的外來貨品,一樣刺激我尋思食材的變化和未來想像。
總之,木柵是我買菜的小學堂。從那兒入學,進階,逐漸擴及台北盆地的外圍和市區。我如是搭乘捷運和小巴,走訪北投、淡水、樹林,以及市區內的永樂、中山等地點,遂有一台北市場的譜系。這一掌握好比清楚時尚品牌的流行,著名餐飲店的內容。我欣然享受這樣的買菜生活。
圖片來源:翻攝自中國時報
看到木柵市場好有親切感,看到大誠高中就更有親切感了
偶爾的確會看見歐里桑和歐巴桑背著農具、提著菜筍從窗邊經過
還看過四隻美麗的台灣藍鵲同時停在地主搭的瓜棚架上休息
哈,連我工作的地方都好有鄉村fu~~,我這個台北庄腳人真是名符其實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