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1-03-23 13:41:48| 人氣5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工作必須有錢有愛有意義!把喜歡的事情做成事業,成為斜槓、創業者的提案


工作必須有錢有愛有意義!把喜歡的事情做成事業,成為斜槓、創業者的提案
作者:佐依 zoey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1-01-13 00:00:00

<內容簡介>

把興趣進化成滿意的收入,
讓工作對齊你的理想生活!

√拉近專業與熱情的差距
√3種帶來穩定金流的變現形式
√自媒體打造個人品牌
√愛上推銷才能持續獲利

你是否已花費許多時間在無愛錢少的工作上,
而真正想做的事,卻被埋?在腦海中?
熱情與麵包,只能選一個嗎?
我們總認為只要完成學業,接下來的職場生活就搞定了。
只要工作穩定了,生活也不用太操心了;只要結婚了,人生的大事就完成了。
我們更認為只要財富自由,生活就會美滿了。
這樣的公式讓我們以為只要達成A,就能獲得B,但卻從沒有抽絲剝繭出B目標背後的真正目的與期望是什麼,也沒有回過頭來想:如果要達成B,只能透過A嗎?

創造出不在菜單上的工作選項,打造理想生活!
面對工作的迷惘倦怠,我們往往強調努力撐過去。但很多情況是,不論再怎麼努力都很難改善,那麼何不思考其它的可能性?──我能把真正喜歡的事做成工作,甚至做成一份事業嗎?
本書從占據生活最多時間的「工作」切入,分享佐依讓興趣成為可以賺到滿意收入的心路歷程!一步步找到天賦和熱情的所在,建立起個人品牌,讓喜歡的事為自己變現,創造讓你迫不及待想起床工作的理想生活!

★本書特色:

佐依從遠端工作者跨足自媒體經營,包含Blog/FaceBook/IG/Youtube/個人網站/線上課程,更推出Potcast線上廣播節目「佐編茶水間」,用自創的數位內容,創建出屬於她的個人品牌 ──佐依│理想生活設計,並成功將興趣變現!她想告訴大家,找到一個職業不該是目標,找到一種生活才是。尤其在自媒體當道的時代,我們都該從根本的思維上轉為積極心態、成長心態的人,每天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把喜歡的事情做成工作,就是通往理想生活的絕佳路徑!

◎關於熱情與麵包
人生是有很多色階的,也絕對不是用是非題或選擇題就能找到答案。人生像是應用題或申論題,我們可以用多種角度來詮釋不同的議題,而你也絕對不用二選一,如果想要的話,全拿也是沒問題的。

◎關於生活的定義
如果你認為生活就是「過得去」就好了,那你擁有的就是個「還可以」的人生。

◎關於熱情
大部分的人都以為熱情是空降的天賦,其實,找不到熱情的原因通常都是因為嘗試得不夠多、嘗試得不夠深,以及嘗試得時間不夠長。

◎關於行銷
銷售不是你對別人做了什麼,而是你「為」別人做了什麼。

◎關於建立個人品牌
一切都是你的假設,這個假設如果沒有市場的驗證,那頂多就只是自嗨而已。

◎關於下定決心
我們真的不必很厲害才能開始,但是唯有開始了,才有機會變得越來越厲害。

★名人推薦:

Blaire Chen-心靈保養系Youtuber
少女凱倫-《人生不是單選題》作者
代筆小姐-個人IP養成教練
江湖人稱S姐-女力學院創辦人
何則文-職涯實驗室/作家
矽谷阿雅-矽谷創業家、前臉書產品經理
許維真/metta-《自媒體百萬獲利法則》作者
編輯小姐Yuli-圖文作家
好評推薦(按首字筆畫排序)

★目錄:

前言:你什麼時候才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Chapter 1:找到自己的熱情
1-1 告別二選一的貧窮思維
1-2 嬰兒抓周:自己的周自己抓
1-3 培養熱情就是在為你的人生加薪
1-4 將成長思維變成你的「預設值」
Chapter 2:為生活與工作賦予意義
2-1 將生活風格對齊你的核心價值
2-2 擁有興趣但都不專精怎麼辦?
2-3 如何在工作中找到意義?
Chapter 3:拉近專業與熱情的差距
3-1 業餘、副業、專業的差別
3-2 開始提供價值,為你的工作加薪
3-3 學會失敗,你就會越來越成功
Chapter 4:讓市場看見你的價值,開始變現
4-1 主動出擊是提早變現的關鍵
4-2 如何創建你的第一套MVP?
4-3 比完美更重要的是進步
4-4 突破最小可行產品的障礙
Chapter 5:如何讓變現不只是曇花一現?
5-1 打造穩定現金流的五大要素
5-2 三種帶來穩定金流的變現形式
5-3 愛上推銷,你才能持續獲利
Chapter 6:做好個人成長,讓事業持續成長
6-1 活得越好,工作就能做得更好
6-2 如何維持生活與工作的動力?
6-3 什麼時候該繼續?什麼時候該放棄?
Chapter 7:生活也必須有錢有愛有意義
7-1 忠於自我的同時也要記得利他
7-2 打造理想生活的3個好習慣
7-3 尊重你的夢想,為你的選擇負責

<作者簡介>

佐依 Zoey
從一位視覺設計師,變成旅遊編輯,再到外商公司擔任了三年的在家工作主編。因為長期以電腦維生、到處流浪,也體會到數位遊牧民族的酸與甜,並開始在網路上分享遠距工作的生活和自己對品牌經營、數位行銷與自我成長的一些看法與Insight。

現在是「理想生活設計」的創辦人以及「佐編茶水間」音頻節目主持人。致力於幫助讀者打造個人品牌、強化自我行銷技巧,引導觀眾透過自主學習和個人成長的修煉找到事業與生活平衡。

★內文試閱:

前言

你什麼時候才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你到底什麼時候才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

這是我爸爸在我高中畢業時曾對我說的話。說是高中畢業也不太對,其實我高中是肄業的,這是一段不為人知的黑歷史,我也鮮少和他人提到這件事。

高中是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轉捩點,那時候,我發現自己對學校的課業一點興趣也沒有,事實上,我也不在乎自己的學業成績與學校表現,每天總是想盡各種辦法與各種理由裝病請假和翹課。那時唯一讓我有動力去上學的幾件事只有金工課(我念設計學系)、電腦繪圖課以及下了課之後的社團活動(我加入的是街舞社),然而,這些我認為有趣的術科與活動都在高二下學期收了尾,高中的最後一年,所有學生都不會參加社課,工藝或技術科目也幾乎被取消,接踵而來的是每個月的模擬考與從早到晚的自習,而我翹課的頻率也越來越誇張。

當時的情況誇張到教官每一週都會用全校的廣播系統把我叫去教官室訓話,我在想,全校只要聽到我的學號前三位數(總共有五位數)就可以馬上知道教官在叫我。有一次,我還在放學後接到校長打來的電話(沒錯,校長直接打到我的手機)當時一接起來,我還以為對方在開玩笑,但仔細一聽,還真的是校長的聲音!校長和我說:「哎呀,你今天的勞動服務是不是沒有掃乾淨?我在走廊還看到有垃圾,不要被教官給發現了,明天要掃乾淨一點喔!」校長語氣溫和俏皮,完全沒有責備的意思,但我也隱約能感受到這是校長的另類警示,全世界都對我非常的寬容,但我的生活依然過得渾渾噩噩,甚至像在行屍走肉。

我是家中的獨生女,說是被捧在掌心上養大的也不為過,想要什麼幾乎是開口要就能得到,然而,我一向可以很明確的知道自己不要什麼、不想做什麼,但是我就是無法釐清自己究竟「想要什麼」或想過怎麼樣的生活、想成為怎麼樣的人,最後,我因為出席率過低而無法領取畢業證書,只能領到肄業證書。

這件事對當時的我來說是個滿大的打擊,我爸媽一直都算是一對天使爸媽,他們從來不要求我在學業上有什麼傲人的成績,只希望我可以快快樂樂的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但是,那個時候的我不只成績一點也不傲人,我也不覺得自己有多快樂,生活毫無目標、昏昏沈沈,每天無精打采且一直睡覺(後來我發現有點憂鬱的人似乎都會睡很久)然而,有一件事情是我私底下依然保有的興趣:逛書店。

高中時期的我雖然不愛上學,但我真心覺得自己一點也不是個壞孩子,如果翹課在外,我也不會去抽煙喝酒或上網咖,我就是喜歡去書店坐在角落看書,那時的我會到附近的糕點店買一顆超過五十元的馬卡龍,配上一杯榛果拿鐵,坐在誠品的角落享受這份奢侈,這對當時的我來說完全是個完美的理想時光,而我也開始觀察自己都選些什麼書來看,通常是科幻或非科幻小說、心靈成長、手作、居家佈置與旅行類的書籍。

某一天,我在誠品的書架上看到一本名為《澳洲打工度假聖經》的書,眼睛馬上為之一亮,那時海外打工度假才剛開始盛行不久,我其實也是初次接觸這個消息,以前完全不知道國外有這樣的Program,那本書很厚,我開始慢慢在翹課時間或放學後一頁一頁的閱讀書裡的內容,讀完一遍還不夠,我甚至看了第二遍,並且自己帶了筆記本把相關的重點記下來再回家上網做功課,那時的我腦中冒出了一個念頭:「我要去澳洲打工度假,這是我想做的事情!」

好久好久,我沒有體會過那種充滿希望與燃起鬥志的痛快感,我的生活中出現了嶄新的目標,它讓我每天都有起床的動力,生活也從隨波逐流變得更有方向。我想這也是為什麼每個人都在說讀書可以改變人生,因為它確實也用了不一樣的形式啟動了我接下來的一生。後來,我把這本書買回家放在床頭邊,早上起床讀、晚上睡前也讀。我把事前需要做的準備列了一個清單,甚至準備採買打工度假需要的用品,萬事俱全,只欠東風,我必須要和父母協商並取得他們的同意,最重要的是,取得資金。

那時我還做了一張預算清單,包含機票、簽證、住宿、仲介等費用,將這些明細列了下來,粗估15萬元台幣可以讓我啟航,展開澳洲打工度假之旅,心裡暗自竊喜著這個天衣無縫的完美計畫,也認為自己準備周詳,父母肯定會答應,沒想到,我爸媽卻氣得怒髮衝冠,硬生生地拒絕我的要求。

「你會不會覺得自己有點得寸進尺?」我爸爸怒斥。

「為什麼?因為太貴了嗎?」當時的我真心不懂父母為什麼這麼生氣。

「你究竟什麼時候才能學會為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爸爸很嚴肅的看著我。

「我現在不就是負起責任了嗎?你不是要我去搞清楚自己到底想要做什麼嗎?那我這不是搞清楚了嗎?我有目標而且我還做計畫了,我就只是不想去唸大學而已啊!」我也被激怒了,開始對爸媽大小聲了起來。

「你這不叫負責任,你只是為你的逃避做好準備而已。」爸爸冷冷的說,離開了餐桌。

我開始流眼淚,無法相信爸媽竟然不允許我去追夢,爸爸說的那席話在我腦中盤旋,我覺得自己好像聽得懂,又好像聽不懂,什麼叫做為我的逃避做準備?這又要怎麼分辨?

媽媽在一旁安慰我說:「你還是去找一間大學完成學業,不然只有高中肄業的學歷以後是很難找到工作的。」

「那我現在就去找工作啊,我可以打工啊,我為什麼非得要唸大學不可?」我惱羞成怒地說著。

我爸走回餐桌前對我說:「你如果有本事,就用自己的能力對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而不是期望整個世界以你為中心運轉!」

爸爸的話敲醒了我(不過可能沒有全醒,大概半醒)我帶著似懂非懂的理解,思考著下一步的可能性。滿心期待的計畫泡湯了,但日子還是要過,我的指考分數不理想,放榜後也沒能找到心儀的學校,因此休學一年,去參加相關的夜間學程,白天則在一間相機的配件行擔任網路美編。

大約是從那時候開始,我三不五時就會思考著「有本事」的定義為何?「為自己人生負責」到底是什麼意思?「為逃避做準備」又是什麼呢?也是從那時開始,我逐漸學著拼湊出自己的理想生活,我知道生活中必須要有值得期待的大小事,才不會回到那種無力迷惘的日子。因此,我的生活裡開始出現像存錢、出遊、買到___東西這樣的目標,因為這些目標,我確實更有動力起床去打工賺錢,我也一向是一個只要有目標就會盡力去完成的人,所以,那段時間裡,我的生活就是不斷出現結果型的目標,然後不斷地完成Check掉,又得重新去想新的目標。

很快地,我發現這樣由目標構成的生活不僅沒有實質的意義,還像是滾雪球一樣,目標越滾越大,希望買的東西越來越貴,想去的國家越來越遙遠,達成後的感受一次比一次空虛。我開始在想:究竟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我的人生充滿目標呀!而且目標也是越來越有挑戰性,但我為什麼還是感到不踏實?

那個時候,我大約是大學二年級(休學後一年還是有回到校園生活),也再度重拾逛書店的樂趣,我開始看一些以前不太看的書,像是人生方向、設計思考、心理學、職涯規劃⋯⋯等,也許是因為心中有疑惑想要找到解答,我慢慢理解到自己在目標設定上究竟做錯了什麼,而我發現最大的錯誤,就是將「理想生活」設定成固定型,並以為只要「搞定了」什麼事,生活就會變得有意義。

我們總認為只要完成學業了,接下來的職場生活就搞定了。

我們總認為只要工作穩定了,接下來的生活也不用太操心了。

我們也經常以為只要結婚了,人生的大事就完成了。

我們更以為只要生了小孩,就能對家人有所交代了。

我們只要財富自由,生活就會美滿了。

這樣的公式讓我們以為只要達成A,就可獲得B,但我們卻從沒抽絲剝繭出B目標背後的真正目的與期望是什麼,也沒有換過來頭想:「如果要達成B,只能透過A嗎?一定要財富自由,生活才會美滿嗎?財富自由了,生活就美滿了嗎?」這也導致了每當我們獲得B結果之後,這個B便變成一灘死水,停滯流動。因為這個深刻體悟,我才開始真正理解到當初爸爸說的「做足準備只是為了逃避」到底是什麼意思。

我想去澳洲打工度假究竟是為了什麼目的?究竟想要得到什麼結果?我猜想,當時的我一心認為自己就是想到國外見見世面,想要有更豐富的生活盡情體驗。然而,回過頭來看,見見世面一定要出國嗎?盡情體驗生活一定要去澳洲嗎?我相信這些都不是肯定的,盡情體驗生活的背後,想得到的是暫別未來的壓力,以及不用面對那個沒本事且沒有方向的自己。我體會到什麼叫做「你是你人生的負責人」,這個「負責」乍聽之下無跡可尋,但一切其實就是從「承認」開始。承認自己的無知,承認自己的無能,承認自己的軟弱,然後面對它,想辦法從根本解決這些匱乏,並且補齊自己在知識上、勇氣上、心態上、技能上、資源上的不足。承認和面對就是負責的開始。

多年以後,我有時間與經濟上的資源去澳洲或其他國家打工度假,但我卻不再對這件事情抱有渴望與憧憬,我想,大概是因為我真的建立了一個有錢、有愛又有意義的人生,一個我根本不想離開、根本不想暫停的人生。當你的生活在這些重要基石上皆是美滿富足的,你便不再需要外在目標或物質來證明自己的地位,因為你對自己的定位非常明確;你也不需要讓別人以為你過得很快樂,因為你篤定地知道自己快不快樂。

這本書獻給和我一樣曾經迷惘或正在迷惘的你。我們的生活必須要有錢、有愛、有意義,這可能是十歲孩子都懂得道理,然而,我們一輩子花這麼多時間在工作(平均至少有40年)工作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大部分,因此你的工作(無論你做什麼)也一定一定要有錢,要有愛,也一定要有意義,不然,你會像以前的我一樣,追逐著無數個人生目標卻永遠沒有滿足的一天,如果這些目標是很快就能達成的,那就算了,但就怕這些目標需要花你好多錢、好多心力,甚至是好幾年的時間,到了最後才發現這根本不是什麼人生目標,這些只是為了逃避而做的準備。

接下來,我們會用設計思考的原型來講解核心與意義的挖掘,並用其脈絡帶你去了解如何找到你的核心價值、盤點個人資源與技能、找到市場需求、驗證市場需求,設計出可以提升個人身價或創造價值的方式。雖然要做出大幅度的人生改變很困難,但每一個追夢的人,在當代都是看似很瘋狂的。你是否願意帶著這股傻勁與瘋狂,為自己的人生寫出新的篇章,創造一個有錢有愛又有意義的工作與理想生活呢?

6-3 什麼時候該繼續?什麼時候該放棄?

上一小節我們講到在生活中利用自我覺察去維持日常動力,不過,就算我們很有衝勁也很努力,如果工作的成績遲遲沒有見效,再崇高的理想可能都會有所動搖,沒有收入進帳、沒有增加訂閱人數、不斷被廠商拒絕都很有可能是在建立個人品牌與打造副業時會遇到的難題,雖然在心儀的領域持續燃燒、持續精進,終將能夠感受到暖意,但,假設我們開始寫部落格,很努力創作、不斷調整、加強行銷,且堅持了超過三個月,就是沒有看到成果,這時,我要如何確認究竟是因為用錯方法,應該要換個方式繼續堅持?還是說根本不適合做這個主題、不適合做這件事,是時候要放棄了?

當我們做某件事沒有得到預期中的結果時,我們便容易陷入自我懷疑的情緒裡,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更需要學會理性判斷,適時地為自己的人生項目做健康檢查。至於有什麼輔助工具或方法能幫助你判斷和評估?以下有三個小技巧推薦給你:

一、找出衡量的基準

同上述所說,當我們我們想要放棄時,通常是因為沒有看見自己預期的結果。而這個「結果」到底是什麼?我們是否可以清楚的說出衡量的基準是什麼?是我們的心情嗎?是粉絲人數嗎?是賺到口袋裡的錢嗎?其實仔細觀察便會發現,我們經常不知道自己在衡量什麼,導致我們一次想要的太多,或是很容易用別人的結果來衡量自己。

一次衡量的要點太多,就像是希望臉書粉絲數增加、IG追蹤人數增加、部落格瀏覽量增加、YouTube的訂閱數增加…等。如果我們一次要兼顧這麼多不同的KPI,而每個KPI又沒有訂出一個明確的數字,那當然也缺乏一個有系統的方針來追蹤這些成效。

或是我們因為沒有訂定出一個明確的衡量基準,導致我們一直去看同類型的競爭者做得如何,心情因而受到影響。然而,你們的出發點不同,擁有的資源也不同,用他人的結果來衡量自己不會是最適合的方法。

這也是為什麼,在放棄之前,我們應該先釐清自己是用什麼在衡量結果?這個結果是否有一個明確的單位可以被拆解或追蹤?如果沒有的話,想放棄的念頭多半是來自於情緒和感覺。

以經營一個粉絲專頁來說,有的人認為第一個月能累積到500個按讚算是很不錯的成就,有的人則認為第一個月連1000個讚都不到,是一件無法接受的事情,因此,先去找出你的這個衡量基準是來自於哪裡?這樣的基準點是誰給的?是不是因為你看了某個競爭對手有類似的成就,就拿他的標準來評斷自己呢?但是,你們是在講類似主題嗎?你們的內容頻率與產出一致嗎?你所擁有的資源、專業背景和他一模一樣嗎?如果不是的話,拿其他人的結果來衡量自己,本身就是一套不公平的衡量機制。

那我們究竟要如何知道什麼樣的衡量標準才是公平公正又客觀的標準呢?我認為可以從兩個方向下手,一個是請教那些和你有類似背景(例如時間資源都是平常有正職工作又有在業餘接案、經濟資源如差不多是30k且與家人同住,不用繳房租、專業資源如都是從零開始自學)但是「進度」比你還稍微前面一點的人,另一個是研究產業的平均值(如同我們之前提到的女明星布萊絲演員試鏡案例)。

其實「問人」這個行為亦是一種雙面刃,我們真的可以從請教與詢問得到非常寶貴的經驗與建議,但是如果問到不是那麼合適的對象呀,可能就會影響我們對後續事件的判斷,甚至引響信心,因此,怎樣可以選到合適的人?最保險的作法就是確保這個人對你的背景有一定程度的瞭解,或者是他能夠站在你的立場和觀點去給你真實客觀的意見。

若要研究產業的平均值,我們可以從Google上搜尋、找書、找資料,甚至去研究某些企業的歷史時間軸,都能夠獲得比較實際的例子,去知道怎樣的進度才是落在正常值內。

透過具有邏輯或科學數據的衡量基準,我們可以去調整自己的 KPI 指標,也許再試一下、再堅持一下,你就會發現自己確實用著正常的步調持續前進著,有時候我們就是太心急了,才會沒看到自己一點一滴的成果累積,把焦點放回自己而非他人身上,你或許就能發現自己真的已經夠好了。

二、重溫你的「Why」

如果說,我們已照著上述方法進行好一陣子,卻始終沒有達成那些設定的目標,我們心裡可能就會冒出這樣的念頭:「不對啊,我有用很明確且客觀的測量方法,也有訂定 KPI給自己,當然也努力地照做了,但成效就是比我預期中還差,該怎麼辦?」

出現這樣的念頭,我認為就是要重溫初衷的時候,如果你開始懷疑這是否是一件值得繼續投入的事情?你可以先問問自己:「我到底幹嘛來做這件事?」

我們在前期,搞不好就知道自己是在自找苦吃,早就知道這個嘗試一開始不會賺錢,還要額外抽時間來投資和學習,但就是因為想要給自己一個機會,想要過上更好的生活,所以才想來投資自己,為人生負責一次。

我們在上個章節講到,驅動力的因素有兩種,第一種是為了追求成長,第二種是為了逃避痛苦,我們也可以將這樣的模型分成核心驅動或是結果驅動。

思考一下:你是為了得到某個結果才來做這件事?還是你真心認為這件事值得被發展、被耕耘?你可能會發現,結果驅動的事情做起來特別容易動搖,也特別容易想放棄,更常會因為看到別人有更好的結果,而三不五時更換你的目標,放棄眼前在做的事,去追隨別人擁有的成就。

其實我一直相信,來寫部落格、做個人品牌、建立副業或離職創業,某種程度上應該是滿享受也樂於付出和創作的,就是因為你相信這件事情值得做,你才會展開行動。

特斯拉汽車的創辦人伊隆•馬斯克(Elon Musk)曾說過兩句值得我們省思的名言:

「就算勝算不大,如果一件事夠重要,我還是會去做它。」

「不投入才是最冒險的事情,因為成功的機率就直接為零。」

有時候我們將投資這件事看得太實際,只顧著帳面上的粉絲、數字、銷量,卻忽略了無形的體驗,你在投資的可能是你的夢想,你在投資的可能是你的創作慾,你在投資的也有可能是你個人的人生歷練、眼界與處世態度,當我們開始質疑自己的成果和進度時,一定要回頭看看你的初衷:你為什麼開始來做這一切?

記得,要用客觀的角度來評斷,假設你一開始的初衷,真的就只是想要多賺一點錢,那一直沒賺到錢,就代表一直沒達成目標,那或許,我們真的可以找到其他對你而言更容易或更快速賺到錢的方法;也或許,我們可以調整你在經營上的一些策略,讓你能夠更精準地朝你所訂定的目標來前進,不過,如果你一開始的初衷,是想要寫出不一樣的人生故事,想要讓你的興趣變成事業,那我們或許就可以再堅持一陣子。

以終為始是我最喜歡的策略之一,當我們有一個明確的目標與想要達成的成果,我們後續在設計成長策略和內容計畫時就會變得很容易,根據結果的不同,我們所設計的計畫強度與密度也會有所不同,反之,如果我們從一開始就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那我們的確永遠都到不了那個地方。但是,如果我們真的沒有辦法在開始之前就明確的知道目的該怎麼辦呢?那這時,我們來做這件事的用意就是一種嘗試,也許是累積經驗、累積體驗、累積故事,如果是這樣的話,你怎麼做都可以囉,你怎麼做都是在累積經驗與故事,因此,不用太去執著於自己到底達成了什麼,如果有明確的目標,很好,如果沒有明確目標,那就盡情發展吧!

三、兩端的風險評估

另一種常見的情況是,我們可能覺得自己有落實精準的 KPI 設定、也確定自己是熱愛創作才開始經營品牌,但是追蹤數跟口袋的進帳真的沒有起色,再怎麼有動力還是會覺得很失落。這時候你可以思考最後一個問題:如果繼續做,會失去什麼?如果選擇放棄,又會失去什麼?

首先,我們要去評估繼續堅持的機會成本,而這裡的評估並不是空泛攏統的想像,而是要真的仔細寫下自己繼續堅持,可能會失去多少時間?多少機會?怎麼樣的機會?失去和重要的人多少的相處時光?會燒掉多少錢?拿一張紙,把這些會失去的東西列下來,再仔細思考一次:如果我繼續堅持會失去的東西是這些,我還願意繼續做嗎?

舉上述的例子來看,假設我們一開始就只是想要賺錢而開始來經營自己的個人品牌,但是為了做這件事,你是不是犧牲了一些和朋友出門聚會的事情?你是不是開始花比較多錢去上課、去買書?那,如果這件事繼續進行下去,意指你可能要繼續花錢投資技術,短時間內也沒有太多時間社交,這是你願意付出的成本嗎?

再來,除了評估繼續堅持的成本之外,我們當然也要評估放棄的機會成本與潛在風險,這也是許多人會忽略的地方,你可以思考看看,假設我今天就此放棄,我會失去更多未來的潛在機會或更多的人脈嗎?我會失去某些人的信任嗎?我會失去夢想嗎?我會失去未來的方向嗎?

我們再次使用上述的例子,一開始只是以賺錢為目標來經營品牌,現在看不見結果而馬上放棄,能夠幫助你更接近「賺錢」這個目標嗎?有時候你會發現,放棄並不會讓你更容易成功,不過,在一些狀況底下也可以找到反面的例子,例如你可能因緣際會得到了公司給你個很棒的Offer ,當初你為了想賺多一點錢來做自媒體,現在如果繼續堅持做自媒體,就沒有時間接受公司的新Offer,那這種時候也許就是放棄的好時候,因為目的是賺錢,為了達成這個目的,有各式各樣的做法(甚至是更有效、更省時省力的做法)來達成它,因此,目的還是最重要的。

我們決定做某一件事的同時,其實也是失去了另一件事的機會,這就是機會與成本。當你決定裝病請假,你可能得到了在家休息的機會,但老闆對你的信任感可能就默默減了一分;你可能因為不想花錢而拒絕朋友的飯局,雖然朋友會覺得你有點不合群,但你卻也成功的挽救了自己的荷包。任何事情,都可以用這種加一分、減一分的思維去套用與評估你傾向承擔的成本為何。

當你決定繼續在這件事情上加分,可以換個方向想看看,那你會在哪些部分被扣了一點分?而它又會怎麼影響到你的人生?也許你會發現,繼續下去其實根本不會讓你失去什麼;又或者你會發現放棄才是更明智的選擇。

因此,在決定是否要放棄的交叉點,試著先問自己:我是用什麼來衡量自己的結果?我到底幹嘛來做這件事?繼續做的話,我會失去什麼?

我們在經營和培養某項專業,難免會遇到倦怠和提不起勁的時候,我也時常提醒自己:Learn To Rest, Not To Quit. 學習排解自己的負面情緒,學會休息,也是很棒的自我投資。也許就是因為再撐了一個月,就有意想不到的機會發生,又或者,你能夠在探索的過程中,找到除了堅持或放棄以外的第三選擇,誰知道呢?

台長: 來自星星的喵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