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1-03-11 14:34:05| 人氣7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心理韌性:顛覆起跑點迷思,教出有耐挫力、熱情與目的感的孩子


心理韌性:顛覆起跑點迷思,教出有耐挫力、熱情與目的感的孩子
作者:陳品皓 出版社:親子天下 出版日期:2020-11-27 00:00:00

<內容簡介>

面對連專家都無法預測的未來,該如何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
不追求「贏在起跑點」,但希望「願意一直跑」——
本土資深臨床心理師陳品皓,累積十餘年諮商輔導經驗,
剖析「如何在挫折中持續努力」的成長型思維學習指南!

你的寶貝害怕犯錯,不願去嘗試與挑戰嗎?
班上學生缺乏學習動機,對什麼事都提不起勁嗎?
家裡孩子因為人際自信不足,進而影響到自我價值感嗎?

面對快速變化的世界,我們必須不斷學習,才跟得上時代的腳步。
身為家長與教育工作者,想要孕育下一代的成長心態,
就必須從家庭教育開始建立心理起跑點,為孩子創造能夠順應時局的優勢。

▲你知道,心理起跑點的優勢要怎麼創造與維持嗎?
▲你知道,有效溝通可以幫助孩子跳脫框架,走出負向學習循環嗎?
▲你知道,人際關係的品質與好壞,會影響一個人的心理韌性強度嗎?

臨床心理師陳品皓,彙整多年來的兒少諮商輔導經驗,
針對心理起跑點的兩大核心──安全感與自信心,
歸納出強化心理素質的五大重點,搭配具體而豐富的溝通情境和案例,
幫助孩子變得堅強、不畏懼困難,並勇於接受各種挑戰。

【心理成長5大重點面向】

1 發展心理韌性:不只是耐挫力,更是越過逆境的復原力,甚至能從傷害、錯誤、挑戰、壓力中獲益。
2 培養自我覺察:藉由認識和審視,開啟內在對話,並調和自己與外在的關係。
3 強化自我概念:用支持與信任,增加孩子的自我價值;營造成功經驗並鼓勵試錯,促進孩子的自我效能。
4 建立人際關係:重點不在於朋友多不多、功課好不好,而在於人與人連結的品質。
5 落實有效溝通:關鍵在於貼近,先思考對方的狀態是什麼,再透過理解的方式說出來。

師長是建立孩子心理起跑點的關鍵,我們所提供的內容,都深深影響孩子的未來。
本書的重點觀念與實務技巧,將能在家庭與生活中有效陪伴及引導,帶領孩子共好成長!

★專家推薦:

【教養心理專家一致好評】

曲智? 陶璽特殊教育工作室創辦人
吳佑佑 精神科醫師/宇寧身心診所院長
李介文 臨床心理師
李儀婷 薩提爾教養暢銷作家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黃瑽寧 兒科醫師/親子作家
羅怡君 親職溝通作家與講師
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初色心理治療所副所長
——依姓名筆畫排序

父母想要打造孩子的心理韌性,其實是有方法的。書中開宗明義,人生就像是參與一場馬拉松,我們不追求贏在起跑點,卻是希望孩子能「願意一直跑」,這樣終究才有機會登上高峰。這本書,就像是與孩子對話的說明書。鼓勵大家看完之後,立刻試著應用在孩子身上,肯定能帶出更美好的親子關係!——黃瑽寧

擁有高度心理韌性的孩子,在面對挑戰時,比較不會退縮;在面對失敗時,也不會從此卻步不前。書中將幫助孩子發展心理韌性的教養方法,交代得詳細清晰。這是一本含金量極高的好書,字字句句都切中要害,這乃是作者豐厚實務經驗、獨到見解的累積與萃取。——陳志恆

這是一本建構豐富生命底蘊的書,將過去傳統的觀點與框架,重新排列組合,建構出既柔軟又剛強的心理素養,非常適合現代父母教養孩子,是一本教養的心理手冊,全面打造孩子的心理韌性,使他能更有創造力的面對世界。——李儀婷

本書詳細介紹心理韌性的建構、對個人的影響,以及如何在挫敗中學習成長、提升自我覺察的能力,還包括認識自己正面與負面的情緒。至於許多家長關心的「如何協助孩子面對負面情緒、自我價值低落、自信心不足」等問題,書中都有清楚的解釋,並提供家長參考範例,可以練習跟子女討論。——吳佑佑

★目錄:

推薦序 用愛打造心理韌性/黃瑽寧
推薦序 面對人生挑戰所需的能力/陳志恆
推薦序 孩子,我要你失敗/李儀婷
推薦序 給孩子安全而穩定的起跑點/吳佑佑

自序 在挑戰與挫折中持續進化
前言 起跑點的誤區
▲未來必備的心理素質

第1章——心理韌性
什麼是心理韌性?
家庭與大腦對心理韌性的影響
心理韌性去哪了?

第2章——自我覺察
什麼是自我覺察?
擁有自我覺察的好處
如何增進自我覺察?

第3章——自我概念與自信
關於自信這件事
當孩子害怕挑戰的時候
如何面對學習挫敗?
▲跳脫框架的練習
學習低落的成因與解方
算命,真的有意義!
▲性格心理測驗

第4章——人際關係
心理韌性的基石
人際關係的核心基礎
在家中培養孩子的人際關係
如何設定情緒界線?

第5章——有效溝通
打造強韌的大腦
▲負面童年經驗問卷
增進親子關係的溝通法
有效溝通的實際應用

結語 把注意力放在對的地方

<作者簡介>

陳品皓
臨床心理師,米露谷心理治療所執行長。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臨床組,主修臨床心理學、心理病理學、社交焦慮症衡鑑與治療。專門提供兒童青少年情緒、人際、學習及行為等適應問題治療、親職教育與心理衛生等議題。著有《青春期免驚》、《如果可以誠實,孩子為什麼要說謊?》、《弄懂6~12歲孩子的內心×情緒×行為問題》等書。

facebook.com/antisocialphobia

★內文試閱:

‧作者序

在挑戰與挫折中持續進化

我研究所讀的是臨床心理學,要學習許多身心症的心理治療,其中一種身心症叫「社交焦慮症」,患者只要在有人的社交情境,就會大感焦慮,無法專注做自己的事,對工作與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

當時面對社交焦慮症有一個主流的治療方法,就是讓患者在腦中想像一個會引發焦慮的社交情境,然後治療師就帶著他練習放鬆,透過模擬社交中的互動來適應真實的情況。這個方法的關鍵在於,模擬情境「想像」得愈逼真愈好,但如果想像力不足,就會影響到治療效果。

就在我畢業後沒幾年,VR(虛擬實境)技術開始普及,只要使用穿戴式裝置,立刻就能把任何場景搬到我們面前。如今已經有業者將VR技術用於治療社交焦慮症,幫助患者在虛擬社交情境裡,練習放鬆與互動技巧,虛擬實境又比純想像的方式更接近真實世界,效果值得期待。從「想像」到「虛擬實境」的心理治療模式,不過才短短三、四年,可見世界的變化愈來愈快速。

網路、虛擬實境、無人車,甚至太空旅行,這些我們過去難以想像的事,目前正成為現實。若要從人類目前的發展去推測未來,我們只會有一個結論:世界將比現在變化更快,未來完全無法預測。

正規教育並非萬能

面對不斷變動的世界,許多家長都認為要增加孩子的競爭力,不過仔細想想,我們對競爭力的定義是什麼呢?或許是態度積極、腳踏實地、不怕困難、樂於接受挑戰,最好還要有理想的文憑或是一技之長,因此「好好學習」似乎是許多不確定中,比較能夠確定的事。

不過,既然世界不斷變動,學校依據過去產業需求所成立的科系,應該很快就會跟未來的就業市場脫鉤。加拿大心理學家菲利普.泰特洛克(Philip E. Tetlock)曾在其著作《專業政治判斷》(Expert Political Judgement,暫譯)中說明這種對未來的不可預測性。他找來各領域專家,請他們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去預期未來事件的發生率,結果這些專家的預測,比黑猩猩用猜的結果還差。也就是說如果連專家都無法預測他們最熟悉領域的未來,那我們當然更是什麼都不知道。

但這種不確定下的不安,很快就成為我們在教養中的集體焦慮,並在無意間轉化成對孩子更多的期待、介入和控制,希望擴充孩子的守備範圍,好面對無法預測的未來之球。

因此,我們寄望於教育體制,期待孩子導向課業學習,培養孩子進入職場的能力。然而,現行體制有利於擅長抽象思考、語文使用、服從溫馴,以及能夠持續專心的人;至於天生藝術能力敏銳、批判性強、體能充沛、肢體協調性一流或善於非文字思考的孩子,則很容易被排除在外。這不是我們樂見的結果。既然教育體制有其局限,我們不妨將重心拉回到親職角色中,思考該如何在家庭幫助孩子學習,培養其終身受用的能力。

典型與非典型工作模式

除了期待孩子好好學習外,未來職場的面貌也是我們需要考慮的一部分。

過去學習的目的是為了獲得謀生的能力。在職場上,我們要做的就是努力,你付出多少時間,就能得到多少回報,不過我們一天的時間都是固定的,因此回報也會遇到極限。不過世界上的工作似乎並不只有這種付出與收入單純一比一的工作,就像是以下的例子:

?演藝明星的當紅者,收入是其他明星的總和
?銷售前幾名的書,總量是當年度其他書的總和
?全球最賺錢的公司,利潤超過其他公司的總和
?最知名網紅的收入,高於其他小網紅的總和

像這種少數人拿走大部分人的成果,在統計學有一個專業術語,叫做「?次分配」(power law),也就是所謂的「八○/二○法則」:二十%的人取得八○%的報酬,說穿了就是贏家吃肉,其他人喝湯。這種八○/二○法則的事業通常不是我們過去熟悉的工作類型,也不見得有明確的雇傭關係。大部分的創業者、自媒體(網紅)、作家、歌手大概可以歸類為這種非典型的工作型態。

在非典型的工作型態中,贏家拿走絕大部分的回報,其餘的人瓜分剩下的市場,同時這類工作的不確定性非常大,需要付出極大的成本跟努力,並不保證一定成功,但一旦成功,得到的回報也是典型工作無法想像的巨大。

因此,孩子未來職涯發展,有一部分取決於他從事哪種類型的工作,在典型工作模式中,大致上付出跟回報之間呈現穩定的關係,變動不會太大;若是非典型工作模式,回報可能很高,也可能很低,而不管在典型還是非典型工作中,持續在挫折中努力,都只是態度的基本門檻。

心理素質是生存關鍵

現在,我們把這兩種工作型態放在天秤上秤一秤,你比較喜歡哪一邊?可能不少家長偏好穩定的典型工作型態。如果工作可以一直穩定,那真的很好,不過除了少部分職業(例如公職)的穩定度較高外,大多數「穩定的工作」其實都是我們一廂情願的想像。

事實上,這世界並不真的存在永續經營的公司,台灣中小型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七至十三年。也就是說,現今我們認為穩定的職業,在不久的將來可能會消失,而工作類型的邊界也會跟著模糊,孩子會在典型與非典型工作中來回穿梭,比如可能擁有一個典型工作,同時也在非典型工作中嘗試。

因此,不管從學習還是從職場的角度來說,比較務實的結論是;不管未來職涯如何變動、我們對孩子的期待為何,重點應該放在培養怎樣的心理素質,能讓孩子在變動所帶來的挑戰跟挫折中,可以持續具備進化、自我升級的心態。在挫折中修復、在挑戰中精進、以自我升級為樂趣的心態,在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就是「心理韌性」。

「心理韌性」是什麼?乍看字面可能感覺隱約了解,但仔細想想好像又很難用一句話說清楚。不過,這就是本書想要探討的重點,我將從韌性復原的概念、定義、生活相關,以及如何在教養中落實,與你一步步分享。

‧摘文

起跑點的誤區

我記得以前小時候,有一句很經典的廣告台詞,大意是:「千萬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言下之意似乎是暗示我們,孩子的人生就是一場競賽,打從他出生那一刻起,比賽就開始了。如果可以在起跑點前先準備好的話,孩子將來各個方面的學習,就能夠比別人更快達到目標。(有時候我不免懷疑,會說出這句話的人,是不是因為他自己的人生輸在終點線,所以才會期待孩子贏在起跑點。)

近年來,愈來愈多文章對於這種「起跑點」的概念加以批評,認為這會對孩子的學習揠苗助長,我們應該要讓孩子快樂學習,在沒有壓力的環境中成長,才不會被挫折擊倒。

所謂的起跑點

對於「起跑點」的爭論很多,每個論點都有他的理由。不過,如果我們所謂的起跑點,是指一個人所具備的,各式各樣先天或後天環境、特質與資源,可以讓孩子在日後的人生長跑中,擁有堅持的能力,那麼這種起跑點確實是存在的。

只不過,這個起跑點的關鍵,並不在於孩子能在一開始具備多少知識、才藝或技能,而是在於他的心理狀態。也就是說,所謂的「贏在起跑點」,其實要看我們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是否為他建立了能夠適應各種挑戰的心理基礎。

心理基礎的起跑點,最重要的意義不在於你跑得多快或跑了多久,而在於你要能夠跑到終點,但很多人都忘記了一個重點,跑到終點的前提是:你願意跑。

什麼叫做「願意跑」呢?在人生的長跑上,願意自主跨出每一步,不是為了一個世俗的目標而跑;願意為了自己的興趣,不是被人在後面驅策喝斥而勉強前進;願意為了自己的益處,不是為了達到別人的期待而步履蹣跚。只有源自內在的動機出現時,你才會真正願意邁開步伐,而不是被別人簇擁或鞭策才假裝在跑。

從這樣的角度,再回來看心理的起跑點,我們或許可以這麼認為:一個孩子如果能在心理的起跑點上占有優勢,那麼他在面對生活裡各式各樣的困難和挑戰時,將更有機會可以在挫折中維持成長,往前邁進。

心理起跑點的核心

心理起跑點有幾個核心,例如孩子的內在,是否具備了足夠的安全感?他是否相信,這個世界其實是很安全的?只有相信人與人的關係是安全的,對人能夠給予穩定的信任,在這種條件下,才容易發展出一段良好的人際關係,才有辦法進行一些良好的互動,彼此不會鉤心鬥角、相互猜忌。所以,「安全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心理起跑點優勢。

另一個很重要的心理起跑點優勢,就是要看孩子有沒有良好的「自信」。什麼是自信呢?簡單來說,就是我怎麼看待自己,怎麼看我這個人(有關於自我概念的心理學理論很多,但我們僅扣住本書的主題進行簡單的說明)。

在本書中,自信分成兩部分,第一個是有沒有「自我價值」,第二個是有沒有「自我效能」。

自我價值指的是看重自己的程度,判斷「我」這個人有沒有價值;自我效能則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一件事情的程度,例如我要考試,我相信自己能考好的程度;我要上台演講,我相信自己能表現好的程度。自我價值跟自我效能,共同構成了一個孩子看待自己、看重自己、相信自己的自我核心。

看到這裡,我們知道心理起跑點的優勢有兩個:首先是有沒有安全感,再來就是自信如何。自我概念牽涉到兩個問題,包括我是不是一個有價值的人(自我價值),以及我相信自己能夠把事情做好的程度(自我效能)。

一個安全感高、自信心好的孩子,他就有了一些心理起跑點的優勢。安全感讓他具備了穩定的心理狀態,擁有維持良好人際互動的基礎;自信讓他看重自己,追尋認同,從中增長能力、自我實現;也讓他能面對各種挫折,願意完成挑戰,並且在每一次的挫折中復原、進化。

創造起跑點優勢

當我們了解到,原來孩子可以有這些起跑點優勢的時候,很多爸媽就會問,那要怎麼做才能增進孩子的安全感,增加自信呢?最關鍵的重點,也是建立安全感與自信共同的核心之一,就是孩子對自己情緒的理解和接納能力。你可能會覺得疑惑,什麼叫做「對自己情緒的理解和接納」?然後情緒的理解跟接納,與自信或安全感又有什麼關係?

情緒的理解與接納,就是孩子在面對自己情緒的時候,能不能理解現在的情緒是怎麼樣的狀態;能不能接受自己擁有這樣的情緒是合理的,而不是把情緒當成不好的東西,然後試著擺脫。我們發現,當孩子能夠理解並接納自己各式各樣的情緒時,對自己的狀態會有一個比較良好的整合。

情緒接納的重要性

所以關鍵就在於,當孩子出現任何形式的情緒時,他要能夠理解:我現在的情緒是什麼?發生了什麼事,讓我有這樣的情緒?這是第一個層面。第二個層面是情緒本身無所謂的好壞,任何一個出現在身上的情緒都非常重要,每一個情緒都有不同的意義。

比如說,當我開心的時候,是因為這件事情讓我有正向的感覺;當我焦慮的時候,是因為這件事情是我很在乎的;當我難過的時候,代表我心裡對這件事情有一點捨不得的感覺。

不管是難過、生氣、開心、憤怒、焦慮、喜悅,這些情緒對每個人都有心理上的重要意義,可是要做到對自我情緒的理解,最重要的前提是他的情緒能被家人所承認。

可是在我們的文化裡,太容易否定孩子的情緒,而且否定的方法常常會帶來很多傷害。例如當孩子在哭時,我們會說:「不要再哭了!不准哭,男生不能哭!」「哭什麼哭?羞羞臉,再哭叫警察來把你抓走哦!」「我帶你出來玩,你這樣真是丟我的臉。你怎麼可以這樣子?真的很糟糕!」

我們為什麼這麼容易否定孩子的情緒呢?我想這或許跟我們這一代人的成長經驗有關。我們小時候不太被允許向家人表達自己的負向情緒,所以一旦哭鬧或生氣時,大人的反應不是恐嚇就是處罰。於是我們漸漸在心中建立起一道牆,試圖掩埋內心不被大人接受的那些部分。當看到孩子展現負向情緒時,我們對這種情緒是陌生又疏離的。

這種陌生,讓我們慌張無助,那種我們過去不被允許的經驗,重新在孩子身上展現時,彷彿要吞噬我們,於是我們直覺的否定孩子的情緒,某些時候是因為我們慌張,不知道該如何回應它。

否定孩子的情緒,會讓孩子認為「我不應該有這樣的情緒」,這是一種不受重視、非常渺小的感覺,連帶延伸出「我有這樣的感覺是不對的」、「我不值得有這樣感受」的不安與低落感。

所以,在面對孩子的情緒時,我們可以怎麼辦?其實,大部分的孩子在情緒當下,是很難說出口的,因為他並不是很了解自己的情緒,也沒有足夠的詞彙表達。所以這個時候,大人如果能在旁邊幫他說出來,孩子就可以透過大人的引導和描述,讓自己的情緒跟經驗有一個良好的整合。這種整合能夠增進孩子對自己的覺察跟接納,也會促進安全感。

在此,我們有一個初步的結論:心理起跑點的優勢是存在的,包括孩子內在的安全感與良好的自信。這些優勢能幫助孩子,在面對千變萬化的未來和挑戰時,具備願意跑、跑得久的能耐。在接下來的章節裡,我將會依循心理起跑點優勢統整性的介紹,在家庭中如何透過陪伴與引導,帶孩子一同共好成長。

台長: 來自星星的喵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