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論語大全(暢銷增訂版)集結孔子思想大成,仔細體會,獲益終生
作者:張超群 出版社:新文創 出版日期:2020-05-06 00:00:00
集結孔子思想大成,仔細體會,獲益終生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經典根本
古有言「半部論語治天下」,
可見《論語》內涵的博大精深,
更是學習儒家精神的重要經典。
《論語》中保留孔子的生平、思想學說等重要內容,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學活動,是我國十分重要的文化遺產,也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書。其內容包含哲學、政治、教育、文學、藝術,乃至立身處世之道等,書中文字簡短,精練質樸,含義很深,不少句子被現代人當作格言而奉行。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據,先後影響中國社會、周邊國家和地區,以及世界各地的華人達兩千多年。
好評熱銷,內容擴增
「論語中的20個人生智慧」內容新增,
把孔子智慧放在現今社會,仍充滿學習價值,
值得我們去慢慢感悟,細細品味
☆綜論古籍
《論語》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流傳許久且影響深遠的經典著作之一,記錄孔子的重要思想言行,更幫助後世子孫將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理念落實到現今社會。
☆精采圖說
本書精選百幅精美圖片,加入圖解說明,搭配一目了然的編排,幫助所有讀者體會孔子學說的精髓和智慧。
☆解說詳盡
本書將《論語》的每一章、每一句都詳細分析,透過譯文、點評和故事鏈結,貼近儒家的思想核心。
體會儒家學說最重要的思想基礎,
最能展現孔子學說的完整言行錄
《論語》是中國文化最永垂不朽的經典,
也是了解孔子哲學、政治、教育、論理、論賢、識才、文化主張和學說,
最直接、可靠的資料。
古籍今譯,用最淺顯易懂的方式,體會儒家智慧精華
《論語》中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被稱為「語」。早在春秋後期,孔子開學授課,其主要內容就已經開始,經由孔子弟子和再傳弟子的代代相傳,將廣為傳誦的孔門語錄言行記載下來,集腋成裘,約在戰國初年彙編成書,因此稱為「論」。
《論語》是儒家的原始經典之一,也是了解孔子哲學、政治、教育、倫理、文化主張和其學說等,最直接、可靠的資料。
一本讀懂《論語》對各方面的深遠影響
《論語》對中國文學的影響
《論語》中保留孔子生平、思想學說的重要內容,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學活動,是我國十分重要的文化遺產,也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書。《論語》對中國文學的影響,首先表現在思想上與學術上,而思想和學術的影響,都是透過語言表述來實現。其次,在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論語》語言與其思想和學術一樣,博大精深,影響廣泛且深遠。
《論語》對治國方略的影響
《論語》是孔子思想的表現,感悟孔子的治國思想主要有:領導者提升自身修養,是治國的起點;領導者規範自身行為,是治國的關鍵;領導者施行開明的治國政策,是治國的核心。孔子認為領導者提升自身修養的方法,有重學、立志、力行、自省;領導者規範自身的行為,主要是正己和盡職兩個方面;治國政策主要有仁治、禮治、德治、孝治、名治、賢治、誠治、育治和革治。
《論語》對古今教育的影響
孔子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累積十分豐富的教學經驗,創造成效卓越的教學方法,總結許多寶貴的教育主張和原則,形成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他的這些教育經驗和原則,是中國傳統教育思想的寶貴遺產,至今仍對現代的教育理念,具備行之有據的指導意義:有教無類、誨人不倦、因材施教、循循善誘、學思並重、傳習結合等。
孔子曾經提出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教育目標是培養君子仁人,教育對象則有教無類,教學原則是因材施教,教學方法為「循循然善誘人」的啟發式,要求弟子學思結合,舉一反三,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重視德育,智仁勇並舉,以仁為中心;提倡教師以身作則,師生教學相長;端正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當仁不讓於師」,要求弟子學以成才,學以致用。孔子的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被尊為「萬世師表」,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影響兩千多年的中國傳統教育,從現今觀察,仍與東西方現代教育理念吻合。
★本書特色:
☆詳細解說《論語》的內涵義理與生活結合方式
詳細講解《論語》在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學習教育等各方面的影響,將書中的豐富哲理以具體化、淺白化和簡單易懂的文字敘述,讓讀者能夠讀懂《論語》中包含的理論和內涵。
☆最完整的解說體系,平淡中見真義,讓讀者一看就懂,並引發濃厚的興趣
書中內容體例完整,提供《論語》原文,附上譯文、延伸故事和點評,以深入淺出的解說方式,搭配平易近人的故事,能充任引發閱讀興趣。各階層的人士都能在書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興趣,對於各類人生課題能更有自信地應付、面對並解決。
☆獨家!近千幅手繪插圖、圖解、表格,明白顯示易學要點
全書收錄近千幅精美手繪插圖、圖解流程和表格,全都為作者自創,獨家呈現。能夠明白清晰地呈現出《論語》當中有關修身齊家、讀書學習、居家養性、治國處事、論賢識人等,內外兼修的多重智慧,有助於讀者快速理解與開悟,當人生處於徬徨不安或情緒起伏時,能夠回歸平淡,並使難題迎刃而解。
☆好評追加,內容擴增,調節身心靈功能性更強大
新增附錄「論語中的20個人生智慧」擴增孔子言行中,與現代社會息息相關的諸多知識,包含範圍更加廣闊,除了能提升自我涵養、體悟人生樂趣,並且更能關注到與社會上各階層的互動,調整自己的行事作風與說話應對,對於擴展人脈圈更有幫助。
★內文試閱:
修身篇
孔子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導師,其思想學說不受時空、國籍的限制,影響深遠而廣泛。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修身理論,從先秦到宋明,歷經改造,經過社會歷史的選擇,並透過與其他學說的相斥相吸,豐富自身的內容,最終凝聚為中華民族精神的主流內容,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主導地位。
孔子修身思想的實質主要側重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做君子的條件,而能否建功立業,修身也是關鍵。孔子提出立志、學習、自省、慎獨、自訟、克己、實踐、循序漸進等修身思想,對於現今的人們有十分重大的借鑒意義。
1.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曾參說:「我每天再三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守信了?對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用心複習了?」
【點評】曾參很注重修身,他提出「反省內求」的修養方法,不斷檢查自己的言行,以培養自己完美的品格。自省對領導者來說同樣重要,透過自省,能夠及時檢查並發現自己的每一個細小過失,進一步嚴格要求和提升自己,防微杜漸,不斷鞭策自己前進。
著名的心理學大師榮格曾經形容一個人的中年,就等於是走到「人生的下午」,這是既可以回顧過去又可以展望未來的階段。榮格指出,在下午的時候,就應該回頭檢查早上出發所帶的東西,究竟還合不合用,有些東西是不是該丟棄。理由很簡單,因為「我們不能照著上午的計劃來過下午的人生,早晨重要的事物,到傍晚可能就顯得微不足道;早晨的真理,到傍晚可能就已經變成謊言。」人生路上,或許你已成功地走過早晨,但是,當你用同樣的方式走到下午,卻發現生命變得不堪負荷,這就是該丟棄一些東西的時候。這就好像一個人去旅行,如果帶了太多的行李上路,那麼他在尚未到達目的地之前,就已經把自己弄得筋疲力盡。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去蕪存菁,把那些多餘的行李扔掉。
2.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譯文】孔子說:「君子對待天下的人和事,沒有特別親近的,也沒特別疏遠的,只是根據義去做事情。」
【點評】孔子提出對君子的基本要求:只求「義之與比」。有高尚人格的君子為人公正、友善,處世嚴肅靈活,不會厚此薄彼;不結黨,對待別人既不會特別親近,也不會特別冷漠。做事情要符合義的要求,不義的事情不要去做。
3.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孔子說:「有德行的君子,在飲食上不追求飽足,在居住上不追求舒適安逸。工作勤奮敏捷,說話謹慎。接近品學兼優的有道君子,向他們學習,改正自己的缺點,這樣可以說是好學。」
【點評】孔子提出對君子的要求,他認為,作為一個君子,不應該在物質上有過多的講究,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做有意義的事情上,隨時都要學習先進的思想,追求真理。在工作方面應該勤勞敏捷,能夠經常檢討自己,請有道德的人對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這才算是熱愛生活、熱愛學習。
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為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點評】這是孔子最為著名的言論之一,自述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生閱歷和經驗不斷豐富,思想道德水準也在不斷地提升,對人生的領悟也有所不同。十五歲到四十歲屬於學習領會的階段;而五、六十歲是安心立命的階段,成熟睿智,不容易受環境的左右;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做人的規則融合為一的階段。孔子滿十五歲後,受雇於貴族婚喪祭祀等需要禮儀的場合,配合奏樂念禱。三十歲時名聲漸漸響亮。三十五歲時,魯國內亂,孔子去齊國任高昭子家臣,一心希望能為齊景公服務,但為齊相晏嬰所阻。五十歲時,魯國發生陽貨之亂,次年被重新起用為官,任中都宰。但五十五歲時,遭辭退,孔子只好離開魯國與學生一齊周遊列國,六十八歲奉召返魯。從此之後,孔子便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整理經典及教育後進之上。
5. 子曰:「君子不器。」
【譯文】孔子說:「君子不是像器具一樣,只有某一種用途。」
【點評】孔子認為真正的君子不能像器具一樣,雖然實用,但僅局限在某個方面。真正的君子應該是能夠負擔起重大責任,因此具有多方面的才能,不只是局限在某個方面。對內可以處理各種政務,對外方能夠應對四方,不辱使命。博學多才,這樣在應對、處理各項事務的時候,才能夠做到遊刃有餘、得心應手。
6.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譯文】孔子說:「君子沒有什麼要爭奪的事情,如果有那就是比賽射箭了。比賽時,上場前大家先互相行禮作揖謙讓;比賽完以後,大家下場喝酒。這就是君子之爭。」
【點評】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特點,即強調謙遜禮讓,而反對無禮、不公正的競爭。孔子所說的「君子無所爭」,這個「爭」強調的是彬彬有禮的爭,這是可取的。但過於強調謙遜禮讓,以至於把它與正當的競爭對立起來,就會抑制積極進取、勇於開拓的精神,成為社會發展的道德阻力。尤其是在現代社會中,競爭日益激烈,沒有競爭能力的人很難在社會上立足。這種思想,指不要採取不正當的手段競爭、不要過於執著名與利,在利益問題上要有謙虛、禮讓的精神。
孝悌篇
孝悌、慈愛是中國傳統道德中十分重要的規範,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儒家視孝悌、慈愛為仁、義的基礎和前提,是「人倫之公理」。
孝是對子女而言的,慈是對父母而言的,對於父母而言,基本的倫理規範是父義母慈,有時慈也為父母共同的倫理規範,具體表現為以慈育兒、愛子教子等;對於子女而言,基本的倫理規範是孝,具體表現為贍養父母、養親敬親等。
許多思想家和歷代統治者也把孝慈與忠君、愛國相聯繫,使孝慈這種調節親子關係的道德規範,上升擴展為具有社會普遍意義的行為準則,成為社會教化的基本內容。傳統的孝慈觀,對於我們現今的道德生活,仍有許多可供借鑒和繼承的內容。
1.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譯文】有子說:「那種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的人,卻喜歡觸犯上級,這是很少見的。不喜歡觸犯上級卻喜歡造反的人,更是從來沒有的。有德行的人總是力求抓住這個根本,根本建立,道便產生,做人和治國的原則就會形成。孝敬父母、敬愛兄長,大概便是仁愛的根本吧!」
【點評】「百善孝為先」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一句話,孝、悌是中國傳統文化中,要求子女對父母、兄長應持有的正確態度。
2.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譯文】孔子說:「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兒子的志向;當父親去世以後,要觀察兒子的行為。如果兒子能夠做到長期堅持父親的正確原則,就可以說是孝順了。」
【點評】這一段把「孝」字具體化,在遵循父親正確道理的前提下,三年都不去改變他父親所制定的那一套規矩,這就是盡孝。魯迅說:「『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當然是曲說,是退嬰的病根。」不加思考,一味地遵循過去的原則,止步不前,不利於人類的發展和進步。整個社會在不斷地進步,人的思想觀念、言行舉止都不能停留在過去的水準上。堅持父親正確的原則,摒棄陳舊思想,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後代超過前代,這是歷史的必然結果。
3.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譯文】孟懿子向孔子請教什麼是孝,孔子回答說:「孝就是不違背禮。」
樊遲為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說:「孟孫問我孝是什麼,我回答他說不要違背禮。」樊遲說:「不要違背禮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父母在世的時候,以禮節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後,依照禮節安葬他們、祭祀他們。」
【點評】孔子非常重視孝道,要求人們對自己的父母盡孝道,無論他們在世或是過世,都應如此。父母是至親的人,親近則容易忽視禮。孔子認為,盡孝時不應該違背禮的規定,否則就不是真的孝,不應該是至親就忽視禮,屬於家庭倫理範疇的孝道,不能越出作為政治倫理原則的「禮」的規定。
4.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譯文】孟武伯問孔子什麼是孝,孔子說:「父母只為孩子生病憂慮擔心,別的方面不需要擔心。」
【點評】孟武伯向孔子請教什麼是孝,孔子的回答有多種不同的解釋,一種是要體諒父母唯恐孩子生病的心情,有句話說「兒行千里母擔憂」,父母始終牽掛著孩子,要保持身體健康,不讓父母擔心,這就是盡孝;另一種是說,為人子女在各個方面嚴格要求自己,盡力做到盡善盡美,使父母對子女放心。父母只擔心子女生病,其他方面根本不需要擔憂。
5. 子張曰:「《書》云:『高宗諒陰,三年不言。』何謂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總己以聽於冢宰,三年。」
【譯文】子張說:「《尚書》上說:『高宗守喪,三年不談政事。』這是什麼意思?」孔子說:「不僅是高宗,古人都是這樣。國君死,朝廷百官都各管自己的職事,聽命於冢宰三年。」
【點評】子女為父母守喪三年的習慣,在孔子以前就有,在《尚書》中就有這樣的記載。對此,孔子持肯定態度,即使是國君,父母去世,也要在繼位後三年內不理政事,平民百姓更是如此了,這是孝道的表現。
6.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譯文】子夏問孔子什麼是孝,孔子說:「最不容易做的就是對父母保持和顏悅色。遇到事情,子女替父母做;有酒肉,讓父母享用,難道這樣做就是孝順了嗎?」
【點評】孔子提倡的孝,表現在各個方面,他要求不僅從形式上按照《周禮》的原則侍奉父母,而且要從內心深處真正地孝敬父母。僅贍養父母算不上孝敬,只有對父母發自內心的尊敬有禮,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孝順。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西元前180 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臥病三年,他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二十四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孔子所說的孝要與禮結合,孝要受到禮的約束,孝是守禮盡孝。孝順父母不僅是出自於一種本能情感,還是一種道德倫理要求,這也是人區別於動物的所在。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