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1-03-11 18:38:03| 人氣45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七感遊戲教養:50個遊戲提案X105個啟發感官技巧,提升幼兒專注力、協調力、社交力,越玩越聰明!


七感遊戲教養:50個遊戲提案X105個啟發感官技巧,提升幼兒專注力、協調力、社交力,越玩越聰明!
作者:陳婧 出版社:大好書屋 出版日期:2020-08-05 00:00:00

「遊戲」是開發孩子潛能的鑰匙!
好好玩、玩得好,是學齡前孩子最重要的小事!
你知道嗎?一顆球,可以幫助孩子增強對空間的概念及認知;
給孩子一個粗粗、滑滑、刺刺的觸覺感官板,
不僅刺激大肌肉的發展,也增進了語言能力。
牙牙學語的小寶寶,已經展開對這世界的探索;
而孩子一生要運用的能力,
就從伸手觸摸、匍匐爬行、左右搖晃、翻轉、滾動、彈跳開始。
這些看似不起眼的事,每個動作都攸關孩子的「七感」發展,
把握○~六歲黃金期,陪孩子多玩、多體驗,
從五十種「七感遊戲」開始,促進孩子的感覺統合與認知發展,
同步提升語言力、社交力、專注力、協調力、體能和創意!
我們的身體與生俱來就有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本體覺及前庭覺等,即所謂「七感」。教養現場,許多父母常為了孩子愛哭鬧、情緒不穩、喜歡咬手指、口齒不清、經常跌倒碰撞、搖頭晃腦、不停地轉圈圈……大大小小問題傷透腦筋;仔細探究,這些惱人的教養難題,可能與孩子成長期的「七感」刺激不足有關。
在加拿大主修兒童心理學的陳婧Tracy,為人母後,進一步鑽研於感統、藝術、音樂、語言及遊戲治療領域,她藉由自身育兒和專業的經驗告訴你:
◆觸覺敏感的孩子
.不喜歡玩得髒兮兮、弄髒手腳。
.換尿片,或清潔鼻子、耳朵時,情緒極不穩定。
.不願意用手觸碰軟綿綿、濕濕黏黏的東西。
◆前庭覺遲鈍的孩子
.持續不停地在彈跳床或沙發上跳躍。
.喜歡從高處跳下或亂衝亂撞。
.好動,但動作笨拙,準確性差。
◆本體覺失調的孩子
.手腳笨拙、動作緩慢、容易迷失方向。
.發音不標準,口齒不清,語言學習緩慢。
.愛咬東西、愛磨牙、經常拍打自己。
在幼兒早期,孩子透過身體不同的感官來認識自己,也探索這個世界,爸媽們一定要把握○~六歲黃金時間,好好幫助孩子健全發展七感。

◎「遊戲」是最初的教育,讓孩子邊玩邊學習
好的教育,要從小做起!科學研究證實,○~三歲,幼兒大腦發展達到成人的百分之六十;三~六歲,大腦發展可達到成人的百分之八十。也就是說,孩子在六歲以前所獲得的各種能力,將會伴隨他們一生。
父母該如何提供孩子七種感官刺激,幫助孩子增進學習時的專注度、發展動作技能和創意?Tracy老師在早期教育的學習路上放眼世界,不論是義大利「蒙特梭利」、德國「華德福」或美國「高瞻學齡前教育」,雖然教育理念各有不同,但共通點都是「以孩子為本」、「從遊戲出發」,這是培養孩子成熟獨立、七感健全發展的共同法則。
◎依需求選擇遊戲,強化感覺統合有撇步
孩子天生就有「遊戲」、「玩」的能力;玩樂可以啟發更多可能性,讓孩子的一百種無限揮灑出來。但是怎麼玩?玩些什麼?如何玩出趣味且有益成長發展?就是一門大學問。Tracy老師結合本身感統及遊戲治療的專業,告訴你:
*只要一顆運動球,孩子除了透過「推、滾、彈、踢」鍛鍊大肌肉,也可以趴或坐在上面,上下彈跳或前後左右搖晃,都是鍛鍊「前庭覺」和「本體覺」的好方法。
*用一條被毯,讓孩子在地上滾動直至完全包覆身體,僅僅是藉由滾動、旋轉的刺激,促進了孩子的平衡感;而在滾動的過程,會利用到全身肌肉,也同時加強了「本體覺」;此時若爸媽緊緊地擁抱孩子,則給予深深的「觸覺」輸入,頓時,孩子重溫在媽媽肚子裡的感覺,充滿安全感。

在生活中隨時取材,舉凡麵粉、刮鬍膏、布料、石頭、貝殼、軟墊……在家就可以透過遊戲,輕鬆達到各種感官刺激。Tracy老師針對每一項感官發展,設計了好玩、有趣又有實際功效的遊戲:
◆強化觸覺系統的方法
.在不同的半液體上(刮鬍膏、布丁、太白粉水)寫字。
.用海灘球壓身體,給予深層觸感。
.用軟刷輕輕刷遍全身,增加觸覺輸入。
教你玩遊戲:七彩果凍樂、搔搔癢癢好奇妙、萬花觸覺袋、彩虹米粒……
◆強化前庭覺系統的方法
.抱著孩子做左右搖晃或旋轉的動作。
.在搖動中抓取東西,或進行投球的練習。
.在地上做滾前或後翻的動作。
教你玩遊戲:盪盪布鞦韆、晃晃運動球、搖搖棉被搖籃、轉轉搖滾陀螺……
◆強化本體覺系統的方法
.讓孩子鑽紙箱或爬小隧道
.模仿動物,例如:螃蟹走路、青蛙跳或蜘蛛爬網。
.關節按壓,或以彈力球、大沙包壓身。
教你玩遊戲:穿越時空隧道、拋接彈彈球、旋轉揮灑畫、小小特務闖迷宮……
全書收錄50種好玩且有益七感發展的遊戲,並提供105種啟發感官的技巧,運用生活中簡單可得的物品,就可以陪孩子盡情玩遊戲,提升活力和腦力!

★本書特色:

帶你深層了解什麼是「遊戲」?遊戲的好處有哪些?如何依孩子的發展階段搭配遊戲?大人們在遊戲中又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從了解遊戲開始,進而協助孩子找到適合的遊戲,將遊戲玩得更有意義。
全書收錄50個七感遊戲,每個遊戲不僅有建議年齡、遊戲的價值、小叮嚀等資訊,更進一步提供「七感分析圖」,詳列該遊戲在每一感官所占的比例,幫助父母依孩子實際的需求來選擇遊戲。
想玩得更有創意,書中也有許多「延伸遊戲」,只要簡單換個場景、器具或材料,就能給孩子更多元的刺激和體驗。

★名人推薦:

Ginny Humpage/英國早期幼兒教育博士
Shaun Chapman/北京著名國際幼兒園校長
方文山/華語流行樂壇知名作詞人
王智弘/慈心華德福學校教師
何翩翩/AMS 3-6歲蒙特梭利國際認證老師.牧村文教創辦人.親子教養作家
李方/新時代傳媒集團總裁.加拿大中文電台總裁
邢嘉倩/香港言愛基金會負責人
周佳欣/兒童職能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看的書及玩的玩具」粉專主
姚以婷/亞和心理諮商所院長.正向教養協會國際顧問和認證導師
徐瑜亭/習惜親子教育中心創辦人
許潔心/教育心理學家
陳宜男/專業兒童職能治療師.星願樹職能治療所院長
馮穎琪/香港知名音樂唱作人
黃佩儀/香港智樂兒童遊樂協會經理.專業遊戲工作培訓師
廖婉霖/蘋果樹語言開花教室創辦人
盧春如/知名主持人.作家
鮑正敏/兒童行為治療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陳婧投入推廣感官學習和七感遊戲多年,為我們在香港的教學團隊進行過無數次培訓工作坊,是這領域內一位啟發人心的培訓師、教育工作者和作家。從教師、家長到孩子,無一不會被她的耐心、熱情、知識、活力和人格魅力所吸引。」
──Ginny Humpage/英國早期幼兒教育博士

「作為教育工作者和幼兒園領導者,我誠摯邀請你利用書上介紹的工具和知識,幫助你的孩子發掘這充滿驚奇的世界;而在這趟探索旅程中,你也很可能重新找回童心,重拾玩樂的興奮心情。相信我,你將會從中獲益不少。」──Shaun Chapman/北京著名國際幼兒園校長

「感官經驗,跟感覺、情感、健全的思考緊密相關;影響人一生的思維與行動,以及人與世界及自身的關係。 在變動、失根的現代世界,培養下一代健康的感覺生命,是成人責無旁貸的教育使命。」
──王智弘/慈心華德福學校教師

「世上擁有出色意念和充滿熱忱的人不少,但我相信並非所有人都能將其付諸實行。陳婧在《七感遊戲教養》中,以同理讀者的角度和實用的方式,闡發和分享她的所思所想。」
──邢嘉倩/香港言愛基金會負責人

「擺脫掉手機,除了盯著小小螢幕動動手指,這個世界還有更多好玩的事物,小朋友很多能力並非長大就可以自己學會,而是要家長的陪伴與教導,本書讓讀者了解感覺刺激對孩子的重要性,還有許多實際操作的分享,值得一看」
──周佳欣/兒童職能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看的書及玩的玩具」粉專主

「與孩子一起遊戲,不僅是建立正向親子關係的絕佳方式,也提供孩子增進探索和表達情感、與人互動的成長機會。本書中的多種遊戲方法,可以讓成人與兒童共享美好又滋養的親子時光。」
──姚以婷/亞和心理諮商所院長.正向教養協會國際顧問和認證導師

「我極力推薦家長們跟孩子嘗試書中的各種遊戲,除了對孩子的發展有正面的影響外,最重要的是,可以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許潔心/教育心理學家

「家長們可以做的、更應該做的,是為孩子創造一個遊戲環境,本書正分享了如何運用不同的家居生活用品及物資,在家中創設好玩的遊戲環境。」
──黃佩儀/香港智樂兒童遊樂協會經理.專業遊戲工作培訓師

「好好玩!好好長大!」
──廖婉霖/蘋果樹語言開花教室創辦人

「作為一個專業的兒童行為治療師,我真心推薦《七感遊戲教養》成為每一位父母的床前讀物。我跟作者陳婧曾一起從事幼兒教育工作,她對工作充滿熱忱,而且對幼兒成長的里程碑有獨特且深入的了解。書中提到的各樣遊戲,不只趣味性強,且對幼兒成長有莫大的幫助。」
──鮑正敏/兒童行為治療師

★內文試閱:

Part 1 七感早期教育
──提升孩子大腦力,越玩越聰明!
○~六歲是孩子腦部發展的黃金時期,孩子在這個階段快速成長,並透過身體不同的感官來認識這個世界。在這關鍵時期,父母們該如何陪伴孩子成長得更健全茁壯呢?本篇從世界各地的教學型態來探討,雖然教育理念各不相同,但都環繞著「遊戲為本」的方式,藉由「玩」,帶給孩子多元的學習體驗。
Chapter 2 認識「七感」& 促進感覺統合105個技巧
一般來說,大腦和身體的感覺統合過程,有八成都是在嬰幼兒時期進行的,
所以早期嬰幼兒的感官學習如此重要。
如果七感統合不順利,孩子長大後也會出現不同的感官失調問題。
本章節將分別探討七個感官的重要性,
讓父母們在設計遊戲時更容易掌握方向。
◆三大主要感覺系統
我們的身體與生俱來就有許多的感覺,包含: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本體覺及前庭覺等,這七個感官所接觸到的所有訊息,都會經由神經系統傳達到腦部,再由腦部將這些感覺統合之後,讓身體做出適當的反應。而這些各樣感覺需要互相磨合,互相了解,進而整合,身體的運作才能順利。
在七個感官中,許多人認為最重要的可能是視覺、聽覺或嗅覺,但整個個體最需要的,其實是觸覺、前庭覺和本體覺,稱之為三大主要感覺系統。
◆觸覺系統
觸覺是最重要、最基本,也是影響力最強大的感官系統。我們的皮膚遍布全身, 經由全身的接收器,時時刻刻以身體各部位來感受這個世界。我們透過觸覺來建立與身邊的人的親密關係(主要是母親),並且,也透過觸覺來建立:
•保護反應:像是當一個人受傷時,身體會即時做出反應,透過輕觸、壓力、溫度、疼痛、振動、搔癢等感覺,懂得如何避開或是抵抗危險。
•區辨反應:利用小手的觸碰,能促進孩子對物體形狀、材質、大小、輕重的認識。良好的觸覺刺激有助於孩子增加情緒穩定度,在處理精細動作時,能表現得比較專注且平穩。
孩子這輩子第一個最寶貴的觸感,來自於出生的那一剎那──通過產道時那種深層的擠壓,感受第一次的觸覺輸入──這個遍布著全身的感覺,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觸覺記憶,能帶給寶寶前所未有的安全感。而剖腹產的孩子,少了這個珍貴的觸覺輸入,建議在○~六歲時多多給予大量的觸覺刺激來彌補。
孩子的觸覺系統通常在兩歲以前會建立完成,所以我們要把握嬰幼兒的黃金時期,給予多元化的觸覺輸入。
觸覺失調
孩子一旦觸覺失調,會帶來生活上的諸多不便。觸覺失調分為兩種:
•觸覺遲鈍的孩子,通常在學習上比其他孩子落後,對身體的反應也較緩慢──跌倒了,摔跤了,流血了可能反應不太大。父母須注意孩子是否觸覺失調,而千萬別誤以為孩子是因為乖巧才不哭不鬧。
•另一極端的觸覺失調是觸覺敏感。觸覺敏感的孩子通常非常情緒化,愛哭愛鬧又易怒,情緒起伏大;由於對任何的觸碰都極為敏感,進而影響人際關係及發展學習。
觸覺失調的表現
觸覺失調有以下兩種表現,請爸媽們多加留意:
觸覺遲鈍(觸覺過弱)
•非常熱愛觸碰身邊的所有物品。
•睡覺喜歡咬被角、抱玩具。
•很愛讓人抱,非常黏人。
•喜歡咬手指,流血了也沒感覺。
•對碰撞無感,但卻喜愛強力撞擊的感覺。
•感覺不到自己流鼻水或臉上有髒東西。
•嚴重的可能會喜歡撞牆、用力咬嘴唇,或有自虐行為。
觸覺敏感(觸覺防禦)
•不喜歡與人親近,害怕與人身體接觸,拒絕勾肩搭背。
•不喜歡玩得髒兮兮、弄髒手腳。
•不愛親吻,一旦被人親吻,馬上想清洗乾淨。
•對某些布料極度敏感。
•吃東西的口味特殊,對食材容易敏感,挑食。
•到人多的地方容易焦慮,很怕壓迫感。
•換尿片,或清潔鼻子、耳朵時,情緒非常不穩定。
•抗拒洗臉刷牙,甚至不愛洗澡。
•不願意用手觸碰軟綿綿、濕濕黏黏的東西。
•不喜歡洗頭、梳頭、剪頭髮。
無論是觸感遲鈍或是觸感敏感,在失調的狀況下,我們都須給予適當的刺激,讓遲鈍的孩子能慢慢有感,也讓敏感的孩子慢慢不懼怕。
強化觸覺系統的技巧
由於自己的孩子是剖腹產,意識到感官失調的可能性,所以特別注重孩子早期的觸覺刺激。還記得在孩子年幼時,我常常帶著他們去逛街,在服飾店裡穿梭,陪著孩子觸摸各種不同布料的材質,並且陪著他們學習新的詞語,像是:刺刺的、毛毛的、粗粗的、滑滑的、亮亮的、軟軟的、硬硬的……等。前提是,讓孩子全身的肌膚都可以有不同的觸覺體驗。
 在不同的半液體上寫字。例如:刮鬍膏、布丁、太白粉水。
 在粗細不同的顆粒上寫字,例如:細沙,米粒。
 用軟刷輕輕刷遍全身,增加觸覺輸入。例如:可用小牙刷、軟菜瓜布、羽毛等觸碰不同身體部位。
 用海灘球壓身體,給予深層觸感。例如:孩子躺在地上,用大型運動球重壓滾動孩子全身。
 帶孩子去海邊玩水、玩沙,做全身的接觸。例如:在沙灘上一起挖個洞,把孩子的身體埋入沙裡,或在淺灘的水中滾動等。
 讓孩子多觸碰不同觸感的物件或材料。例如:製作觸覺小書、觸覺板。
 利用麵粉,製作不同軟硬度的黏土,讓孩子盡情搓揉。
 利用蘇打粉加水,製作出宛如白雪的物質,讓孩子彷彿置身冰天雪地。
 用顏料做成不同顏色的冰塊,在白紙上作畫。
 多用乳液按摩全身,多做肌膚接觸。
⑪ 接觸大自然,赤腳在草地上奔跑。
⑫ 帶孩子去樹林裡撿樹枝、樹葉,或摸摸不同觸感的石頭。
⑬ 在陶土裡找出隱藏的小物件。
⑭ 矇著眼睛,猜猜放在手上的不同物件。
⑮ 給孩子冰與熱的水瓶,感受溫度。
Chapter 3 來吧!探索你不知道的「遊戲」意義
看著遊戲場上孩子們正在進行各式各樣的遊戲,
有些家長靜靜地陪伴,有些直接下場指導或加以制止……
大人們腦海裡總是想:「他們到底在玩什麼?」
「這樣也可以玩得這麼開心?」
如果我們更深層了解「遊戲」是什麼?遊戲的好處有哪些?
大人們在遊戲中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如此,將能協助孩子玩「遊戲」玩得更有意義!
◆依孩子年齡,選擇適合的遊戲
每個年齡層的孩子,都有其特定行為和不同認知階段所適合的遊戲。了解這些發展順序是非常重要的,找到適齡的遊戲,對孩子才有幫助,也可避免孩子被要求達到難度太高的動作,而對心理產生負面影響。
抽離遊戲/無所事事遊戲(○~二歲)
還記得一歲的兒子,獨自在嬰兒床裡專注地看著掛在旁邊的搖鈴,水汪汪的眼睛盯著搖鈴不放,時而觸碰一下,時而抓過來咬一下;一聽到搖鈴的響聲,就會突然大笑起來。看著他那自得其樂的可愛模樣,讓我好開心。
二歲以前的孩子,還是非常以自我為中心。遊戲時是以自我為基礎,喜歡獨自一人享樂;如果對於某種活動感興趣,可能會看一下,摸一下,咬一下,但並不一定會加入別人參與其中。在這個階段,父母無須介入太多,我倒是建議可準備一些不同質感的物件放在他們身旁,讓他們觸碰,製造更多感官的刺激。例如:摸摸毛衣、刷子、海綿或砂紙(觸覺);敲敲小木琴、鍋碗瓢盆(聽覺); 放幾小盤切碎的水果,讓孩子探索味蕾 (味覺)。
旁觀者遊戲(二~二歲半)
孩子在這個階段已經突破獨樂樂的主義,開始觀察。孩子本身是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在看著別人玩,動作上雖未參與,但卻是看得很專注。這個年紀的孩子觀察力很強,把所有看到的收進腦海裡備用。
以前我在教室授課時,常看到孩子走到各個角落,觀察著別人的遊戲過程。常有媽媽問:「老師,我的孩子為什麼不加入其他孩子一起玩,他是不是社交有問題?」 家長們真的無須太擔心,反而應該鼓勵孩子多觀察,因為他們正在收集資訊,腦袋才能進行過濾及分類,這個過程也對於腦部發展非常重要。
獨自遊戲(二~二歲半)
與「旁觀者遊戲」一樣的年齡分類,這個階段的孩子最大的特色就是獨自一個人玩,如果不是在觀察他人,孩子的注意力可能就集中在某個玩具上──儘管旁邊有其他孩子,也很少會被干擾;對於自己正在玩的東西非常專注,沉浸於自己的世界中。
經常在課堂上見到,孩子A正在玩積木,孩子B在玩黏土,兩人都在同一個地方玩,但似乎全世界只有他自己一個人的存在。而孩子正在專注的時候,我們應當給予空間,不要太多干擾,因為孩子的腦袋可能正在思考下一步;我們的介入,可能會中斷孩子腦部正在進行的運作。
平行遊戲(二歲半~三歲半)
平行遊戲顧名思義就是沒有交集,又稱為「集體的單獨遊戲」。即便是兩個孩子在一起玩同一種玩具,遠遠看好像兩個人在一起玩,空間上的距離很近,但兩人沒有溝通,沒有關聯,各玩各的。例如:兩個孩子一起在同一張桌上塗顏色,但你塗你的,我塗我的,井水不犯河水,卻又能互相學習。孩子的觀察能力依然很強,當發現自己有難題時,他只要抬頭望一望旁邊的同伴,便能自己找到答案。
聯合遊戲(三歲半~四歲半)
慢慢地,孩子的語言能力越來越強,開始與身旁的另一個人互動,有時會交換玩具、簡單交談,或是互相模仿。大家一同進行相似的遊戲,但彼此之間並沒有很明確的分工或遊戲規則;正因為沒有遊戲規則,他們的玩樂不設限,走一步算一步,反而讓遊戲更有創意。
我最愛帶孩子去海灘,因為玩沙對孩子來說是一大享受,他們在海灘一同堆沙堆,有人挖洞,有人加水,有人堆沙;有時看到另一個人的可能比較好玩,就做簡單溝通,互換角色。聯合遊戲的進行,正在為之後更複雜且具有規則的遊戲做準備。
合作遊戲(四歲半以上)
四、五歲的孩子能進行更複雜的遊戲了,他們開始不喜歡一個人玩,而是一群朋友一起玩,常常呼朋引伴,由本來無組織、無目標的狀態,演變成有小規模組織的群體,開始有遊戲規則,也有輸贏結果。
遊戲類型會注重需要合作來達成共同目標。在這個合作遊戲中,不難發現孩子們自我分工,有人扮演領導者的角色,有人則是跟隨者。而在合作遊戲中,孩子也漸漸能發展出自己的個性,增強社交的能力,以及解決衝突的技巧。
◆各類遊戲,刺激多元感官發展
父母經常看著孩子進行不同的遊戲,但往往以為這只是孩子們無聊、耗時間的無目的玩樂,其實不然。孩子們進行的遊戲經過專家研究後分門別類,在此,特別挑出最常見的遊戲類型來討論,讓父母更了解孩子在進行這些遊戲背後的意義,更明瞭且支持他們成長的方式。
象徵性遊戲
孩子會利用不同的物件,來代表真實世界的東西。例如,假裝喝水、吃東西、講電話; 或是綁一條繩子在手上,假裝是戒指;抑或是拿一塊木頭,假裝是一個人。這類象徵性遊戲,能讓孩子在自己能力範圍內發展出較多的掌控力、漸進式的探索及理解自我。
有一次,班上的孩子拿著一條彩色絲巾放在鼻子下面,我好奇地問:「那是什麼?」可愛的小女孩回答我:「那是我的鼻涕啊!我的鼻涕是彩色的!」呵呵,當場令我捧腹大笑!
打鬧遊戲
有時候兩個孩子打鬧,大人會出面制止,但那樣反而會打斷孩子們的遊戲行為。這種打鬧遊戲,其實是一種孩子近距離接觸,去探索自己體能柔軟度,用觸摸、搔癢、摔角的方式去測試對方的力道。只要在不會造成傷害的情況下,孩子能適當地發展身體的靈活度,也會因此得到愉悅感。當然,若聽到有人大哭,可能是某一方出手太重啦!但話說回來,這也能讓孩子從中學習到,原來力道過度了,下一次可能要作出調整。倘若父母一開始就不准打鬧,反而剝奪了孩子們學習的機會。
社會戲劇遊戲
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孩子彼此透過交談,模仿日常生活中所觀察到的景象,像是:爸爸開車,媽媽做飯,扮醫生醫病,消防員救火,警察抓小偷,這些都是高層次的象徵遊戲──它更複雜且更有組織性。孩子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並演練出各式情節時,這種過程能促進幼兒的語言溝通、思考和分析,在與同伴互動的同時,不僅對孩子的認知發展有所幫助,也有利於孩子社會、情緒與道德發展。而透過不同的戲劇遊戲,也能帶領孩子感受不同的身分,進入不同的領域及想像空間。有時孩子也會找父母們一起進入角色,對大人來說可能覺得乏味,但對孩子的幫助可是非常巨大的。所以,爸爸媽媽們請展現你們的「戲胞」,和孩子一起同樂吧!

Part 2 七感遊戲創意玩
──生活取材很簡單,放手讓孩子玩
孩子要的東西其實很簡單,除了父母的陪伴,就是能夠無憂無慮地放手去玩。遊戲對孩子來說,就像呼吸一樣重要,他們每天眼睛一睜開,就自然地運用著七個感官,去看、去碰、去聽、去嚐、去聞、去跑、去跳、去摸索、去認識這個世界。孩子需要每個感官都溝通順暢,才能自然地進行每日的活動。如果能多多利用遊戲去刺激每個感官,孩子不但玩得快樂,對於腦部及身心發展都有極大的好處喔!
Chapter 4 觸覺遊戲
觸覺發展對學齡前兒童非常重要。觸覺分布人體的全身上下,隨時隨地都在接收來自四面八方的訊息。刺激的訊息越多元,越能在腦部建立有意義的神經元。如果能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多添加創意的觸覺遊戲,豐富孩子的觸感,孩子就有機會發展出更多的可能性。觸覺遊戲材料隨手可得,簡簡單單就能設計出讓孩子意想不到的遊戲,寓教於樂。
遊戲1 觸覺感官地墊
對嬰幼兒來說,「觸覺感官板」是一種非常有趣的遊戲,能夠提供孩子各式各樣的觸覺刺激,讓孩子探索並了解不同材質及物體的差異。觸覺感官板的作法很簡單,也很多元,父母可輕易地在家中找到任何材料,製作成不同創意的感官板,例如:觸覺小布書、掛在牆上的直立觸覺板,或是放在地上的觸覺爬行板,供孩子盡情啟發觸覺體驗。
感官體驗對幼兒的大腦發育非常重要;孩子依靠感官輸入來了解他們的環境。觸覺感官板可幫助孩子探索各種物件的紋理和觸感,並有效激發孩子的其他感官。此外,感官板還能啟發孩子的好奇心,同時幫助他們發展精細動作技能。父母在陪孩子體驗感官板時,可以從旁增加語言輸入:例如:寶寶、這個黏黏的、粗粗的、滑滑的、刺刺的……等等,藉此來豐富孩子的詞庫。
建議年齡: 1~3歲
遊戲階段:抽離遊戲、獨自遊戲
遊戲種類:探索遊戲
髒兮兮程度:★☆☆☆☆
遊戲的價值
•強化觸覺感知
•發展小肌肉及動作精細度
•發展大肌肉的靈活度
•幫助發展不同材質的辨識能力
•增加語言能力,學習新單詞
•培養專注力
•啟發好奇心
•提升學習能力
•提高肢體協調能力
•舒緩及穩定情緒。
遊戲好好玩 觸覺感官板
製作觸覺感官板沒有任何規則,你可以利用不再需要的拼貼軟墊、堅固的木板或紙板,甚至是塑膠蓋子或紙盒來製作。將這些可以提供孩子觸覺刺激的材料集合起來, 使用黏著性佳的膠水,將它一一黏貼在板上,就大功告成了。
有些家長完成觸覺感官板後,將它直立貼在牆上供孩子自由探索;也有些做成地墊,讓孩子自在地在上面跳躍、爬行。父母可以自行發揮創意,創造出各種不同的感官板。
遊戲準備
*拼貼軟墊、紙板、假草皮
*熱熔槍、白膠
*絲帶、毛線或蕾絲
*小塊地毯
*美術用品:如彩色絨球、 羽毛、毛根毛條、美勞眼睛
*吸管、大小鈕扣
*棉花、木條
*石頭、貝殼
*氣泡紙
*不同紋路的各類布料
遊戲訣竅
*嬰幼兒可在地墊上爬行,用手去感受不同質感的表面。
*腳底有著超過二十萬個神經末梢,赤腳玩樂可提高對自己的覺察力和本體覺。
*在觸覺地墊上滾動,可提高對空間感的認知與大肌肉的發展。
*鼓勵孩子用小指頭去觸摸,促進小肌肉發展。
*父母可從旁協助,依當下的觸感提供適當的形容詞,增加孩子的語言能力。
*不同的表面紋路,可訓練孩子的感知能力。
*父母與孩子一同遊戲,創造優質的親子時間。
Tracy小叮嚀
*避免使用鋒利危險的物品。
*確認觸覺感官板上的物件安全固定,以免小零件脫落,孩子誤食。
*父母一同參與,提供多元字彙,有助於提升孩子的語言力。
七感遊戲分析圖:觸覺感官板
觸覺 40%
本體覺 20%
前庭覺 10%
視覺 20%
聽覺 5%
嗅覺 3%
味覺 2%

台長: 來自星星的喵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