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10-20 11:51:19| 人氣26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泰境甲良難民營的由來與發展狀況(轉載)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這篇文章是轉載我的好朋友樹皮在泰國美索的文章,希望透過他的文章能帶著大家更進一步地了解這裡的狀況.

泰境甲良難民營的由來與發展狀況 Sam 24022003

至今為止,在泰緬邊境沿線上,仍然設置有十三個難民營,收容著約十三萬餘的緬甸籍少數民族,而其中有些人則已居住在難民營裡近二十年的時光,當年隨家搬遷的孩童如今都已是翩翩少年與妙齡少女了。在這群難民中,佔絕大多數的人口即是緬甸籍的甲良人,約有十萬多人,並長期生活在狹窄營區內簡陋屋舍裡。

甲良人的獨立建國夢
甲良人與緬甸人之間的紛爭,早在百年前當甲良人的民族意識產生時就已出現了,不過真正的動盪與爭戰卻是源自英國殖民後期。當時,親英的甲良政團單方面地以為在大戰結束後,英國政權將會允諾甲良國自主政權的建立,加上日本侵略緬甸的事件,導致政治情勢更顯錯綜複雜,另一方面,緬甸人自然對於甲良人的信任感日漸減低,甚至質疑起甲良人對於緬甸國的忠誠度。1948年,英國殖民政權在匆促之間撤離緬甸,將所謂民族國家的問題丟給了緬甸人與甲良人自行去處理。隔年,緬甸政府與甲良國家聯邦(Karen National Union -- KNU)的談判正式破裂後,甲良族與其他的少數民族始發動起武裝反抗行動,從此隱入山區的蠻荒叢林裡與緬甸軍進行游擊對抗,但爭戰不斷與相互殘殺卻因此延續至今。雖然到1988年為止,甲良人創建出甲良憲法、自治政府與議會,並控制了近三分之一的緬甸領土,但也造成了自1980年代起,為數眾多的平民百姓為避免受內戰波及,而整個村落或家族遷徙且湧入泰境尋求基本的生存權保障。另一方面,緬甸政權自二次大戰後以來,持續充滿著動盪與不穩定,先後有右傾與左傾的政治鬥爭,並有與少數民族的結盟或將其剿滅的爭執,導致民間的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停滯,而在1990年的大選後,軍政權更強勢推翻由翁山蘇姬所領導政黨的大選勝利結果,並將翁山軟禁長達十二年之久,也是最為世人所知的保守與專制情勢。

無盡的對抗之路
1988年,一場由緬甸的學生、工人與僧侶所發起的民主改革運動,卻演變成血腥政壓與流血暴動事件,學生們與異議人士為躲避政府的無情迫害,紛紛逃往KNU所控制的地區,也造成當新的軍政權—國家法律與秩序重整議會(State Law and Order Restoration Council -- SLORC)得勢上台後,進一步轉而對於甲良反抗軍採取更激烈的手段,然而此時KNU內部的權力核心也因為權力鬥爭而逐漸出現鬆動,由於其領導階層多為受洗的天主教徒與前親英人士,而引起多為佛教徒的甲良士兵的不滿與欲奪權將領的藉口,並分裂出一支親緬甸政府的民主甲良佛教徒武裝部隊(Democratic Kayin Buddhist Army -- DKBA)。1995年,緬甸軍在結合了KNU內部的反動勢力,並利用DKBA的熟知山區地理與軍事配置情況,成功地佔領KNU在緬甸境內的總部所在地Manerplaw。此後,甲良國家聯邦的勢力幾乎退出緬甸國境,並部分退駐在泰緬邊境上的難民營裡。這些年來,緬甸軍仍多次跨過邊境河流攻擊難民營,焚毀難民的茅草屋舍,以激烈手段迫使甲良難民遷回緬甸,而這樣的攻擊行動具統計則高達四十次之多。就在我來到Mae Sot的這個月裡,就曾得知兩次泰國新聞報導指出,在邊境地區的緬甸難民居住的小村莊裡,發生小規模武裝攻擊行動,而這些年來,泰鄉村或難民營曾遭受攻擊的事件,或是KNU越境偷襲DKBA的軍事據點倒也不難聽聞。

躲入叢林裡過著槍林彈雨的日子,甚至到了晚年必須流落國外的難民營裡,最後客死異鄉,這離家五十年來的種種,又怎會是當年擔負著建國使命而發起革命的甲良知識青年所能料想到的。

泰境甲良難民營的設置
在泰境最早的緬甸籍難民營,是於1984年時所設置的。陸續幾年內,仍有大批的甲良人民為逃離內戰所造成的殘殺,以整個村落或家族的形式遷往鄰國--泰國。泰政府自然不願意捲入緬甸的內戰紛爭之中,雖然收容甲良難民的舉動曾多次引起緬甸軍政府的抗議與不滿,認為泰國有包庇與縱容反抗軍的意圖,所以寧願對於這些難民採取較漠視與刻意忽略的處理態度。不過隨著愈來愈多流離失所的緬甸百姓,跨越邊境到達泰境內搭建起簡陋住所的情形,泰政府也因此唯有在邊境地區設置更多的臨時收容所,並由內政部專責難民事務,但這些也多是由於受到國際社會關切下所做出的臨時因應措施,並且開始允許國際非政府組織(International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 INGO)進入營內提供糧食與醫療協助。這段時期內,難民們雖然沒有受到太多外界的援助與支持,但多能以自力更生的方式在新的土地上建立起臨時家園。不過1988年,由於緬甸學生發起流血暴動事件後逃至泰緬邊境,使得緬甸軍政府派遣更多的軍隊駐守在邊境一帶,而引起泰政府對於收容難民一事顯得更謹慎處理,並拒絕部分欲跨越邊境河流的甲良人民,造成有些難民因為無法進入泰境,卻又不願再返回緬甸,因此跳船落水葬生河底的亦不在少數,即使他們上了岸也依然得面對緬甸軍隊機槍無情的掃射。據統計資料指出,在1994年共有近三十個大小不一的難民營坐落在泰緬邊境沿線上。且在該年,更發生了泰國政府竟刻意地中止在MON族難民營的糧食與醫療補給,致使這群為數近五千人的少數民族,只好再遷回緬甸境內,且由於他們當年的家園多已遭受摧毀,這群人也只好繼續群聚在邊境的荒地上,另外搭建起臨時住所,並繼續接受非政府組織的援助,而這樣的生活情形與在泰境裡的難民營是相去不遠的。三個MON族的難民營則持續至今,為數有近一萬三千人,這也形成了在緬甸自己的國土上,居然設置有有存在近十年的臨時庇護所的荒謬現象。而泰國政府的作為,則被稱作為「人道障礙」,正與所謂的「人道救援」成為強烈對比

國際非政府組織的積極介入
泰國政府對於緬甸難民的處理方式自1995年起再度改變,由於國際社會逐漸對於這些難民營投注更多的關切與介入,並認定這些難民並非緬甸政府所宣稱的甲良反抗軍隊,雖然一般仍認為,在難民營裡有為數不少的難民為KNU的家眷或其支持者,但緬甸軍隊或DKBA對於這些避難的人民所採取的軍事攻擊,仍是極不人道與不被國際社會所容許的行動。這股來自國際輿論的壓力,迫使泰政府必須採取較積極的做法,不但將一些較偏僻與小型的難民營合併成較大型的營區,並且派遣軍隊駐營管理與保護難民。次年起,由於位泰柬邊境上的柬埔寨難民營多已關閉,原本服務這些難民營的國際非政府組織接受泰國內政部的邀請,到甲良難民營或評估或開始著手執行人道援助方案。1997年,UNHCR正式介入泰緬邊境的難民事務,但即便是如此,這些難民所受到的待遇仍遠低於國際公法上所認定的難民事務處理標準。因此,這群難民在官方資料上是被稱作為流離失所的人民(Displaced People),這些難民營則視為臨時庇護所(Temporary Shelters),以規避國際公法上對於難民對待標準的認定。


非政府管理的公共事務
目前,在泰境四個省內的十個難民營裡,共有十八個來自世界各地的國際非政府組織提供各項服務工作。計有專責所有非政府組織之間協調工作的CCSDPT,協助營內衛生營養與醫療的AMI、ARC、COERR、HI、ICMC、IRC、MHD、MSF,負責糧食與屋舍提供的BBC、COERR,以及提供教育工作協助的ADRA、COERR、CT、DEP、ICS、IRC、JRS、SVA、TOPS、WEAVE、ZOA。記得第一次到Mae La營參加由內政部官員也是營指揮官所舉辦的例行性會議的景象,一群非政府組織的工作人員,以及營內駐軍的指揮官共同在一個會議室裡,討論著各項難民營內的公共事務,但是像Mae La這樣一個雖然只有長四公里寬一公里的土地面積,卻住著有超過四萬名的甲良人,猶如一個小型鄉鎮般的規模,卻是由這樣低階的泰國官員與各國非政府組織來管理與規劃整個鄉鎮的所有大小事務,當然泰國政府並沒有意願投入任何資源在難民營上,舉凡學校、診所與活動會所等公共設施皆是由NGO所協助建造,而所有的教師與醫療人員的薪資與訓練,也都是來自於國外的捐款與志願援助。在難民營裡,由於土地面積狹小,甲良難民並無法從事耕作活動,且因遭到泰國軍方嚴格地出入管制,他們只能仰賴於外界的援助,雖然說能夠獲得尚稱充裕的資源補給,但是這樣一群為數眾多的人民,生活在此也已超過十年以上,他們經營過甲良自治政府,擁有過廣義解釋的領土,但如今卻只能困坐在狹小的營區內,不但失去了家園、叢林、自由與美夢,還得過著由他人管理與管制的生活方式。坐在會議室中的我,仍是久久難以置信,甚至有些從心底發出的厭惡與不適感。

泰國難民政策的轉變
這兩年來,緬甸軍政府的政權漸趨穩定,且與泰國之間的經濟活動也日益活絡,泰政府為了與緬甸保持較良好經濟合作關係,對於難民營的需求則是採用更漠視的做法,同時也更加嚴格控管營內難民活動,並且多次主動協助SLORC與KNU之間談判事宜的進行,可是一旦這群甲良人被遣送回緬甸後,是否會受到如以往般地不人道的對待,則是泰國政府無法確定也不會在意的。此外,泰國的民間反應則是分為兩種,一種是絕大多數漠視的泰國人,他們並不知道共有為數多少的緬甸籍難民仍在泰境,也不清楚這些難民以在泰境生活多年,更不用論這些難民們的生活狀態,曼谷地區的人們只知道邊境地區仍是相當動盪不安的;另一種則是主張遣返難民的泰國人,他們是以蔑視的眼光看待這群長久居住泰境的甲良人,認為他們不但不事生產,並且還會影響和破壞泰境的生態平衡,更甚者,則視這群緬甸籍難民為泰國的寄生蟲。

難解的歷史糾結
至於難民營內的甲良人們,已在營內居住生活數年之久,終日無所事事以至於了無生氣是他們的一貫特徵,未來將會是如何任誰也沒有把握。雖然在營裡,仍不難發現甲良國的旗幟與建國的標語,但獨立建國的美夢已愈形遙遠則是不爭的事實。即使在將來他們能夠再回到緬甸,卻怎麼也找不回曾經的美好家園,或許對大多數的人而言,叢林裡的那些為了躲避政府軍時所搭建的茅草屋才是他們的家,或者對於在難民營裡出生且成長的人,邊境的營內景象要比緬甸文物來的親近多了。就算緬甸人與甲良人之間的政治糾紛,有朝一日能夠順利地得以化解,但存在於同為甲良人的DKBA與KNU之間的殺戮情仇,又要如何使彼此願意真誠去寬恕與包容對方,這種錯綜複雜且歷經數十年來的恩怨糾結,更顯現出這群甲良人未來何去何從的未知性。但無論是甲良人、緬甸人、泰國人或是台灣人,我們可以確定的是每個人的青春歲月都會只有一回,卻任誰也不願意在人生中只能擁有難民營裡的回憶。

台長: 阿耀
人氣(26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