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對鹿角蕨很感興趣~因為葉型特殊~
也在聖地牙哥動物園裡的樹上,見到有長一大片,好美麗喔~
所以有買了幾種苗,一般鹿角蕨,三角,女王,象耳,把它們附在蛇木板上. (圖的大葉片稱為裸葉,已是吸附在蛇木板上)
結果是~象耳掛了,是我不好,沒照顧好,就怪天氣太熱或夏天的關係.(哈~怪環境比較不會難過啦!)
女王苟延殘喘中,而只有一般鹿角蕨還是三角,長的還算比較正常,雖然只有葉片2-3片,也沒有很茂盛就是(比較花市賣的><!)
我已經分不清楚,是甚麼品種,除了女王比較特殊,我還知道.
這幾年過去,長的斷斷續續的,冬季時,因台北潮濕,就覺得蕨類青苔,會長的比較好,就來看看蛇木板上的蕨~
好開心,其中一棵有長小苗,給了我驚喜^^,哈哈還是植物的年紀到了,所以開始自行繁殖@@?
關於鹿角蕨:http://classweb.loxa.edu.tw/clockloxa/plant/html/f/f010.htm
中文名稱: 鹿角蕨 ‧ 英文名稱: Stag's Horn Fern ‧ 學名: Platycerium bifurcatum ‧科名: 水龍骨科 (Polypodiaceae),鹿角蕨屬 ‧ 別名: 糜角蕨、蝙蝠蕨、鹿角山草 ‧ 原產地 : 分佈於熱帶及亞熱帶 ‧ 分佈: 被種植為園藝植物
鹿角蕨生長適溫大約在15-30℃範圍相當廣,與一般蕨類不同的是,他的葉片表面有一層臘質,所以不像一般蕨類需要較高的空氣溼度才能生長,而且也不需直射光,只需要有明亮的反射光即可生長,自然情況下,鹿角蕨多附生於樹幹上或岩壁上,行自營生活,所以人為栽種時,常利用蛇木板來讓他依附生長,如果要用盆植可選擇樹皮、蛇木屑、或較輕的石塊、搭配水苔來種植。
其盾狀葉包覆樹幹,根系著生於無生命之樹皮,多數種類之盾狀葉向上朝外展開,與樹幹間形成凹槽,可藉以承接落葉及雨水。少數種類之盾狀葉則緊貼於樹幹或蛇木板上,需靠盾狀葉老化更新以提供養分來源。
鹿角蕨明顯外型可分為兩大部分,第一個部份就是長的近似鹿角形狀的葉子,此種葉片葉面密覆毛茸,稱之為『營養葉』,因為孢子囊會群聚在此種葉片先端,所以也有人稱為『有稔性葉』或『孢子葉』;第二個部分為圓形或橢圓形的葉片,密貼在所依附的物體上,新生時為綠色後來會轉變成淺褐色甚至乾枯,老葉乾枯後能被長出的新葉包覆在其中,成為腐植質,所以稱之為『腐植質收集葉』,因為不產生孢子,所以也有人稱為『不稔性葉』或『裸葉』。
鹿角蕨常用的栽培方法為盆栽及上板兩種,使用的介質多為水苔或蛇木,盆栽多採用塑膠盆或蛇木盆,上板則以蛇木板最普遍。一般小苗採用盆栽方式,待長至適當大小再張貼固定於板上,當植株大過板子時可將原來的板子直接貼於更大的板子上。
板子與植株間以水苔為介質,以提供根系生長及吸收水分養分的空間。在庭園的佈置上,鹿角蕨亦可摹仿其野生的生長方式,將鹿角蕨固定於樹幹或岩石上,中間塞以濕潤之水苔,外圍用網子或廢布加以包覆,再以繩子固定,長牢後能呈現其自然優雅的形態。
鹿角蕨生長緩慢,肥料需求很少,在生長過程中,可在栽培介質上施用少許緩效性的肥料或有機肥,或在澆水時補充N—P—K均衡的液體肥料,以花寶4號稀釋2000倍之稀薄肥液,一星期一次噴於葉面即可。根系環境的酸鹼值以pH 5.5—6.5最為理想。
鹿角蕨的根系喜透氣良好,澆水過多及排水不良,易導致植株腐爛,只需3-4天澆一次水即可;進入冬季的生長停頓期尤應減少澆水,只需一星期一次即可,如果是蛇木板板植,可用浸泡蛇木板數分鐘的方式補充水分,但植物的部分盡量不要泡到。
若介質或植株表面長青苔,即表示水分過多了。水分太多,通常是栽培鹿角蕨失敗的主要原因。另外,因水苔不易透水,澆水應注意要澆透,否則水僅從表面流失,而根系無法吸到生長所需的水分。
鹿角蕨對光線的需求因種類而異,葉表多毛或葉窄細者,需較強的光線,也較耐旱;而葉片寬大光滑者,則宜較弱之光線或遮光,以免日燒。同一種類,強光下生長者,葉色淺綠,葉較挺直而短;弱光下生長者,葉色暗綠而下垂,且不容易形成孢子囊群。
鹿角蕨是熱帶的植物,生長適溫為18—30℃。對低溫較為敏感,但可忍受短暫的35℃高溫或5℃的低溫。通風要良好,通風不佳,也常是栽培失敗的原因。相對濕度最好維持在50%以上,若太乾燥,可用噴霧加以改善。
鹿角蕨之病蟲害較一般作物少,日照及通風良好,幾乎可以不必用藥。非不得已,須謹慎選擇農藥種類及使用濃度,以免產生藥害,而使全部心血毀於一旦。
自然環境下蕨類多用孢子繁殖,以孢子播種也是鹿角蕨最基本及常用的繁殖方法,而單芽型的鹿角蕨如馬來鹿角蕨,因不會形成側芽,所以只能以孢子繁殖。鹿角蕨從孢子播種至長到成株須5—10年,雖然漫長,但因是經過有性增殖,所以有機會篩選到性狀特別的植株。
以孢子繁殖,首先要從生殖葉剪下成熟的孢子斑塊,置於白紙上,讓孢子自孢子囊中開裂散出形成棕色的粉末。將其收集,並以紗網過篩,儘快撒播於濕潤之泥炭土:真珠石:水苔(1:1:1)之介質上,上面覆以透明之玻璃或塑膠布,保持高濕度,並註明名稱及播種日期。若一切順利,孢子約在播種後三週至三個月間,長出綠色扁平,高約1cm,心形的原葉體(prothallium),原葉體上藏精器的精子藉水分游至藏卵器與卵子相結合,然後長出幼苗,稱為孢子體(sporophyte)。
此小孢子體一旦形成,即可移至他處繼續培養,在濕潤的環境中,培養過程有時也會形成小植株。配子體可陸續產生孢子體達2—3年。小孢子體在成長過程,須逐漸打開透明覆蓋,降低濕度,使植株健化以適應外在的環境,馴化過程為孢子播種成功與否之關鍵,須費時數週。幼株通常先植於塑膠盆,待長至相當大小再上板。
對會產生側芽的種類,分芽是簡易且快速的繁殖方式。方法是將足夠大小之側芽,以利刃將其連介質切下,再迅即栽植;原來割除之介質缺口再以水苔填滿固定,經培養一段時間即可復原。為促進長出側芽,在盾狀葉打孔貫穿蛇木板,可使根長到表面而形成小苗。
鹿角蕨可採用組織培養技術以癒傷組織誘導或孢子無菌播種之方式大量增殖,但鹿角蕨的銷售對象多為趣味栽培者,極少商業大量栽培,因此僅有少數業者以此方式進行繁殖。
今天說是海峽對岸的光棍節,商人實在太厲害,永遠想由你的口袋裡掏錢><!!!
影音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vZiEqs8d4 巴哈小步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