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4-03-18 18:23:16| 人氣2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專家觀點 清大嬰幼兒實驗室負責人 周育如: 嬰兒腦波研究 爸媽陪玩,刺激大腦不同發展

在清大腦科學研究中心,有一個「寶寶實驗室」,由幼兒教育學系系主任周育如主持。透過腦波偵測,了解親子互動如何影響大腦發展,而爸爸媽媽不同的互動方式,也會產生不同的影響百家樂網上

 

嬰幼兒研究是目前全世界最夯的顯學,因為研究發現,人類心智發展的奧祕都在這裡。過去因為零至二歲寶寶的語言和行為能力有限,大家對這個年齡段的了解有限。但隨著腦科學研究和方法的進步,我們有機會去探知零至二歲寶寶知道什麼?

 

父母對孩子說了什麼話?做了哪些舉動?這太關鍵了。以前做教育,大家都關心學齡後的學習,上小學後數學、英文怎麼教;對學齡前教育,好像放牛吃草,覺得幼兒教育就是孩子開心、安全就好。但事實上,大腦研究的進展讓我們看見,真正教育要介入的是零至二歲或零至三歲這塊。

 

去年八月,清大「寶寶實驗室」開始募集三個月和六個月大的寶寶,條件是爸爸和媽媽必須一起帶著寶寶來。結果很讓我驚訝,三天內就募集到六十幾對親子。我希望能定期追蹤,到寶寶至少一歲半。

 

親子互動方式會影響寶寶腦波

我們給寶寶戴上有三十二個頻道的腦波帽,做一些認知實驗。只要寶寶不哭、不把頭別開,我們給他看一些設計的影片,例如,給寶寶看盒子裡有一隻小兔子,布幕降下時小兔子跑走了,寶寶認為兔子在裡面或在外面?是否可以預期影片中的人所做出的舉動不一樣?如此看嬰兒可否偵測到他人的意圖百家樂網

 

例如我們想偵測寶寶是否能理解某種特定情緒,就以極短時間內給他看很多張人臉照片,有各式各樣情緒表情,每張只出現很短時間,若有一個是他特別知道的,混在一堆臉孔中,當他看到知道的那個表情時,腦波會有不同反應。疊加很多數據,就可以知道嬰兒到底知不知道。

 

親子互動對孩子日後的認知、語言、情緒都有長期影響。我們也從親子互動的行為、敏銳度、有效性等重要指標去觀察如何影響寶寶腦波。實驗室有單面鏡、四支攝影機全方位偵測親子互動的影響。而為了研究父親和母親個別跟寶寶的互動,如何影響他的認知,所以請爸媽輪流進入實驗室陪寶寶玩。

 

爸爸多陪玩,有助認知發展

截至目前初步的發現是,父親、母親跟寶寶的互動方式,在言談、行為、方式、語言上,都有很大的不同。父母跟寶寶互動方式很不一樣,同樣跟孩子玩遊戲,母親跟孩子說很多話,遊戲行為變比較少;父親的話少些,但會用不同的方式跟他玩。

 

有沒有可能,父親對孩子在認知複雜度的影響比較大,因為變換度比較多;但語言影響可能是媽媽比較大?如果父親、母親在孩子生命早期的互動,有如此大的落差,對孩子日後的影響如此不同,我們就不能以為寶寶出生後丟給媽媽照顧就好,或者爸爸自己覺得,在育兒的工作上,自己只要插個花就好。

 

我最大的希望是,不久之後,我們找到屬於台灣的精確證據,然後發展出一套台灣新手父母的親職方案,讓新手父母來學習怎樣跟孩子玩、說話、互動。早期互動不會太難太貴,但對孩子的影響非常深遠,比長大後送他去上各種才藝班還要重要,而且效果好過千萬倍。

 

好的科學證據也才能跟社會相信的價值去抗衡。你告訴爸爸:「你要參與育兒。」他會說:「我是阿嬤帶的,我爸爸也沒參與,還不是活得好好的。」但我若能提供證據證明,父親的介入可以帶來怎樣不同的影響,每位父親就可以自己判斷要不要來帶孩子了。

 

講原理原則很簡單,但聽完爸媽還是不會做。所以,我的夢想是分別拍出高品質與低品質親子互動的影片,讓大家看到高品質互動有哪些特徵?該如何看著寶寶?如何講話?我很希望把這些建立起來百家樂網

台長: sevenstaryee
人氣(2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