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在一個月內搬了“兩個家”。
第一個是關丹住了20多年的祖家,5歲就開始在那裡,長大。
第二個家是哥哥在Setapak的公寓,大學畢業後5年就一直住在那裡,成長。
起初知道要搬新家的時候很興奮,但卻不曉得,住久了的地方,和死物也會發生感情。
一下子,兩個住宅都遷移,彷彿29歲以前所熟悉的景物都搬空了。
關丹的新家,回去兩次,大部分是新家具,陪伴很多年的鋼琴賣掉了、伏在那裡溫習了十幾年功課的桌子沒有搬來、舊床换了,半夜醒來突然想不起自己睡在哪裡。現在,新家的意義只是“父母的家”。已沒有兒時的氣味。
搬家的收拾過程,是強制地打開記憶庫,被逼每個角落翻箱倒櫃,找出了一大堆舊物,是這麼多年來收集的,忘了何年何人送,想要一一回憶,卻需用精神思緒:為甚麼這些人都沒有聯絡了,不免又要感懷一番,於是全放進一個箱子藏一旁,不需要再排出來,不要無端緬懷。要珍惜的應該是身邊眼前的人和事。
Bukit Jalil的哥哥新家,大而應有盡有,卻想念以前那間小公寓,東西都順手可得,那在8樓的公寓露台向西,可以看到Batu Cave無敵日落,不過那時候總覺得看日落是很傷感的事,從沒有好好的欣賞,要搬離前幾天,卻每天守在露台看日落,用手機拍下很多照片,新家不會再有這個。
也想念客廳裡的米色皮雙人沙發,很多個不必上班的日子,經常捲在那裡睡午覺,睡醒睜開眼,就可以看到外面天空的晚霞,然後泡一杯咖啡喝,沒有比這更舒適的時刻。沙發沒有搬來新家。
其中有一年時間哥哥嫂嫂去上海工作,我一個人住在公寓裡,從那時,了解到自己一點都不會害怕獨處。
可能再多一年,我又要搬家了,搬去屬於我自己的公寓,重新適應。也許到時候我也會不舍得現在住的地方。人的感情,總建立在不知不覺中。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