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8-22 20:26:03| 人氣6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文章分享】要如何才能突破面對自己貪、瞋、癡等種種習氣?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要如何才能突破面對自己貪、瞋、癡等種種習氣? 
 
 
  佛法中提到「一念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麤」,眾生的心,因為無法作主,在分別取捨中,面對境界時便生憎愛取捨。喜愛的拼命貪求,求到了生歡喜心,求不到生瞋心。日常生活的一句讚歎的話可能讓我們歡喜很久,因為滿足了心中貪名、愛我的心,一句毀謗也可能讓我們生氣很久,因為違逆了自己貪名愛我的心。想想這些貪心與瞋心,並非無因緣而生,而是在根深蒂固的觀念中,對於因果不能深信,對於心性不能肯定,也未建立緣起性空的觀念;缺乏這些觀念,事事執著分別,因為自己的執著,左右了我們看事情的能力,人生便顯得愚癡缺乏智慧,這些都是貪瞋癡所產生的障礙。 
 
 
  因執著分別而貪,因貪不到而瞋,其中根源於觀念不明的癡;由此看來貪、瞋、癡三者互為因果,在生活中,也往往因為不了解這些煩惱的根源,有些人不知不覺的過了一生,有些人煩煩惱惱的過了一生,有些人因此指責外境的過了一生。我們要如何過這一生?能夠清楚心念、心能作主,不再追隨貪瞋癡的煩惱,才真的能夠清明自在的過一生。 
 
 
 
  貪瞋癡來自於分別取捨,當我們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與境界相對時,便產生妄想、分別、執著。譬如當我們眼根看到桌上的包子,第一念起了分別喜愛的心,便動第二念想貪求的心,第三念決定要伸手去拿包子,第四念動手去將包子拿起送到嘴裡,舌根嚐了以後又起好不好吃的心念,如果喜歡則又起再吃一個,如此下來到吃飽為止,過程中念念相續,不斷地分別造作。 
 
 
 
  仔細思惟這貪愛的念頭、瞋心的念頭就好像鞭索,如果對起心動念沒有覺察力,失去作主的心,我們就會被這些無明的欲望所驅策,小者隨波逐流過一生,大者隨順造業,甚至,危害社會、造成人類的危機。 
 

  日常生活中習慣分別執取,便視貪瞋痴的習氣為正常,例如感情的困擾,因為貪戀,而苦苦追求,想盡辦法討好承歡,等到追求到了,時而心生憂懼恐怕失去,或者久了又心生厭倦。等到真的失去了,又痛苦憂惱,一下子回到一個人的生活,萬般不捨,痛苦萬端。在種種欲望驅使逼迫下,如被繩索繫縛的牛,如被網所網補的蟲,這一生始終不得自在。如果貪求的習氣是表現在物質享受及欲望下,看到他人享受著自己所沒有的福報,心生種種煩惱,甚至因此綁票勒索,葬送了自己的一生。愈是分別執著,所得的苦愈多;愈是煩惱,則愈無法從紛亂的心,生出解決問題的智慧。 
 
 
  
 如果我們的心不再隨貪瞋癡所驅使,清明豁達的智慧,便能幫我們洞察萬法的真相,放下執著、提起正念,人生處處皆光明。要想放下貪瞋癡的煩惱要涵養正知見及覺察的功夫,幫助我們在煩惱一生起時,立即覺察,平常薰習的正知見,能由因果心性、緣起性空的角度來分析。清楚明白才能放下執著,不再追隨這些好惡分別的心念。保持平靜心就能產生智慧,如同清澈無波的湖水光可鑑人,映現一切的山河大地,將事情看得一清二楚,找出問題的癥結與解決方法。  
 
 

  從煩惱中解脫,須要靠兩方面的配合:一個是知見,一個是覺察的工夫。知見來自於對因果、心性、緣起性空的瞭解:了解佛性本具,清明的智慧本具,放下煩惱妄想便能澄清一切。知因識果,了解凡事由因當中努力,而非在果報上求,了解在起心動念處處努力,良善的因心,一定有光明的未來。明白世間一切皆是緣生緣滅,無一是永恆存在,一切萬法因緣和合而生,緣盡還滅,自能放下對人事物的執著。  
 
 
 
  另一方面要培養覺察、覺照、覺悟的功夫,能在自己起心動念處,不斷的反省檢討自己的心念。提昇覺察心念的能力,從起了煩惱一整天才覺察,到幾個鐘頭就能覺察,一直到一起煩惱就能覺察,過程中須要不斷的努力,不斷的反省檢討。不僅是覺察自己的心念,還要能覺照,對治、改過;不再追隨自己的惡念、貪瞋癡的習氣,時時能安住在不動清楚明白的智慧心,便是覺悟。 
 
 
 
 
  一方面培養正確的知見、一方面涵養覺察覺悟的能力,過程須有決心與恆心,每天在面對境界就是在考試、在練習,即使沒有境界,也要將心靠在佛法上,不斷反覆思惟因果、心性、緣起性空的觀念。好比書法家王羲之,每天勤練寫完一缸水,終其一生在寫字上千錘百鍊,才有如此的成就。修行亦是如此,並非一日二日立竿見影有所突破,須配合長遠心,不自我放棄,如此經年累月,妄想分別的煩惱減少了,即是修行的工夫有所進步! 
 

台長: Sally小貓
人氣(6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