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資源和傳統的圖書館館藏有許多差異性,包含:鉅量、無序、價值難定、標引過於簡單等.起初,是從沿用傳統圖書館的方法來管理,例如:OCLC的InterCat和NetFirst、加州大學的INFORMINE、OCLC的CORC,傳統的方法當然有其一定的可行性.
但不可否認的,面對鉅量的網路資源,必須在編目之前先選擇穩定有價值的資源,而非先進行採購;網路資源易變的URL,更與傳統圖書館以ISBN編號的恆久不變有很大的不同;此外,傳統的圖書館館藏資料的結構比較屬於獨立的個體,而網路資源具有
WWW超文本鏈結的特殊結構,編目時必須將此特性納入管理範疇.因此,用傳統圖書館管理館藏的方式來管理網路資源,得先想辦法解決這些差異.
與傳統的"先採購入館再進行編目"不同,網路資源的編目首要步驟是"選擇".入選的資源再進行"評價"、"編目"、"整合".由於網路資源的鉅量特性,因此在選擇與評價這兩個階段,必須大量的專業人才來進行,所以各館、各地、各國家的專業人才合作,是必然的潮流,因此必須有能支援分散式網路環境的編目平台,才能順利合作評選.
以OCLC的InterCat的編目步驟為例:
1.館展館員:依發展政策選擇,填寫「網路資源著錄申請表」
2.編目館員:依MARC格式編目(當時還以MARC為主,尚未採用DC)
3.自動化系統人員:將網址與檢索方式輸入856欄位
網路資源也是以Metadata為編目規範,一開始是以MARC為主,後來因為MARC過於繁雜,所以改為DC.但是沒有一套元資料規範可以適應所有的資源描述,因此後來又發展出「應用規範」--以各種元資料之實體為基本元素,組合而成符合物件應用規範.也就是說,一筆網路資源,可能某些元資料適合用MARC描述,某些元素適合用DC描述時,就以整合運用的方式,組合運用.
在描述格式的部分,MARC是以ISO2709為標準,DC則是使用標記語言HTML、XML進行描述,而互操作的問題,則是發展出RDF(資源描述框架)提供不同元資料之間語義、句法、結構等多層次的互通性.
@描述格式=應用規範(DC為主加上其他)+XML(內容管理技術)+RDF(互操作性)
其他相關工具包含URL易變的命名問題,曾經有替代的PURL、DOI、URN等,但是卻未被廣泛運用,而是輔以人工追蹤修改的方式.另外還有"元資料挖掘"工具,分析網路資源的內容,對應至元資料項目,也可輔以人工檢查(對照原本的網頁判斷元資料內容是否正確).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