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電影拍攝知名漫畫改編作品已成流行風潮。
李安要拍以烏茲塔克音樂祭為主題的傳奇電影《Taking Woodstock》,對關心李安動向的台灣影迷而言不算新聞了,但是今天路透社還是從台北發了一則電訊,從李安的助理李良山口中問到了電影會在明年推出的簡單訊息,這則電訊比較新鮮的一點是引述了一位作家友人Dan Bloom的話說:「不是李安選擇了他的電影,而是電影選擇了他。」
這句話很玄,許可各種解讀,但是我卻寧願用來解讀李安與《綠巨人浩克》的淵源。
比較有趣的外電不是李安的《Taking Woodstock》,而是英國名導演肯尼斯.布瑞納(Kenneth Branagh)也要開拍根據美國知名漫畫公司Marvel Comics的作品《雷神(Thor)》,這則外電暗損了李安一下,倒是讓我看到了美商「唯利是圖」的重商主義思維。
Marvel Comics最近很紅,因為他們找到了導演Jon Favreau來拍《鋼鐵人(Iron Man)》,創造了意想不到的佳績。同一個時期呢,名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連續兩集的《蝙蝠俠(the Batman)》電影更是重寫了原本利多出盡的蝙蝠俠傳奇,漫畫改編電影儼然已經成了好萊塢的搖錢樹,於是Marvel Comics決心繼續開拍該公司旗下的其他作品,《雷神》就是預定2010年推出的重點大戲之一。
漫畫版中的「雷神」Thor是一位行動不便的醫學系學生,卻意外發現原來他是被北歐天神歐丁眨入人間的兒子,平常都得拄著拐杖行走的他,結果那隻枴杖就是他的戰鎚,凡人亦有神性,殘障可以是天神,傳奇色彩讓電影有了很多特效表現的空間。
這則新聞的趣味在於多才多藝肯尼斯.布瑞納竟然也來拍攝漫畫改編作品了,他是英國知名的莎劇演員,才氣和外貌相得益彰,曾經致力於用電影來推展莎翁,也曾經試著拍攝好萊塢偏愛的驚悚片與愛情片,甚至還能透過影像來新詮莫札特的歌劇《魔笛》,拍大場面的電影他其實並不陌生,也不困難,《亨利五世》和《哈姆雷特》都有壯觀的場面調度,只是能否勝任大型動作電影?就成為隨之衍生的另外話題了。
拍電影很像賭博,有時贏,有時輸,嘗試不是壞事,最多只是投資不如預期,前車之鑑就在於李安執導的《綠巨人浩克(HULK)》,當年李安在拍完《臥虎藏龍》後接拍這部美式漫畫電影,曾經表示那就是一次好萊塢動作大片的練功行動,片商出大錢讓他去學技術拍攝從未嘗試的美國漫畫,他樂於全力付出。
關鍵在於李安就是李安,《綠巨人浩克》著力於父子關係的辯証,保持著李安一向最擅長的親情特色,但是這類電影不需要太複雜的哲理,不需要太艱深的人性解剖,大場面大爆破才是吸引觀眾的主要動機,李安的革命與創新不算成功,但也不算失敗,畢竟花了一億三千萬美金拍的電影,全球收入則近三億美金,算是不賠不賺的嘗試,畢竟2008年推出的續集作品《無敵浩克(The Incredible Hulk)》即使花了一億五千萬元,全球也只賣了二億美金而已,註定賠定了。但是片商還是把賬算在李安身上,嫌他的表現不如預期,浪費了浩克題材。不過,平心而論,綠巨人從造型到故事,大概都是漫畫英雄中較不討好的一類,李安已經化腐杇為神奇了,只是追求聲光刺激和票房營的人不明白也不接受。
肯尼斯.布瑞納的《雷神》會不會創造另一個票房奇蹟?目前言之過早,只是電影市場很現實,會賺錢的人,說的話就是真理,不會賺錢的人,就算說出了至理名言,也只如狗吠火車,沒啥影響力,其間甘苦,《海角七號》的導演魏德聖體會最深了,以前他去張羅資金時,沒人理睬,多數人都當他是吹牛放屁,如今呢,到南韓釡山參加釡山影展的他,走了一趟星光大道後,被叫喊聲和閃光燈整得七暈八素的他脫口而出了句感言是:「我好像隻猴子。」
魏德聖已經創造了台灣電影的空前佳績,他像隻猴子被人耍猴戲的心情,不是反對影迷的狂熱與影展的造勢,只是不習慣,只是想要回到最單純的創作空間去,問題是如果不是創造了這麼好的成績,鼓動了如此風潮,影迷會如此瘋狂嗎?我們常說人生不應以成敗論英雄,但是多數人還是寧願相信成功的人。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