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八日因病去世的著名科幻作家亞瑟.克拉克(Arthur Charles Clarke),二十二日安眠在斯里蘭卡首都可倫坡的墓園中,斯里蘭卡政府下令全國在葬禮舉行的下午三點三十分全國緘默一分鐘,以示哀悼。
偉大的心靈一定有非凡的想法與做法,克拉克生前就明確叮嚀家人:葬禮不得有任何的宗教儀式,墓碑則依據他的遺願書寫著簡單的三句話:「這裡躺著亞瑟.克拉克,他從來沒有長大,但也從來沒有停止成長(Here lies Arthur Clarke. He never grew up, but didn’t stop growing)。」不管你會不會去他的墓園憑弔,光是讀到這幾句話,就一定可以低迴沈思許久了。
亞瑟.克拉克與電影界最深的淵源就是與名導演庫布立克(Stanley Kubrick)合作了電影《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這是一部影史上知名的傳奇作品,有的人被劇情和影音處理的技法給震撼住了;有的人卻也被電影橫跨數百萬年的緩長節奏給催眠睡著了。不管如何,2001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安排了在外空軌道出任務的太空人與典禮現場做衛星現場連線的場景,就是向這部電影致敬的特別設計,這具體說明了這部電影的經典地位。
《2001:太空漫遊》的傳奇軼事極多,其中之一就是片名該怎麼唸?其實就顯示了導演庫布立克的龜毛性格,例如他就不願觀眾唸成二零零一,或者是英文的拆解法唸成「二十和一(2001的英文唸法包括了twenty and one))原因很簡單,就是太沒氣勢了,他要求宣傳人員一定要大家以兩千零一的唸法來念片名,兩千零一是不是真的比二零零一或二十和一更有氣勢?還是誰在乎到底怎麼唸呢?
軼事之二則是電影中出現了一個執意完成設定任務的超級電腦HAL 9000,不惜違抗太空人的命令,接管太空船要朝木星撲去,演出一齣太空中的《叛艦喋血記》,這部電腦為什麼叫做HAL呢?愛鑽牛角尖的解碼專家曾經指証歷歷地說HAL就是知名電腦公司IBM的代稱,因為HAL的每個英文字母往前各推一字,就是IBM,這是最基礎的編碼工程,庫布立克意在言外嘲諷著IBM為首的電腦工業終究也會背叛人類。雄辯滔滔,引証歷歷,聽起來剎有介事,多年後,庫布立克才澄清說HAL只是兩個英文字的組合,是從HAL的功能來命名的,H指的是啟發式教學法(heuristic),AL則是阿拉伯數字運算(algorithmic),不過,無論如何,HAL就是IBM的謠言充滿了想像力,也更添了電影的神秘性格。
軼事之三就是克拉克與庫布立克在一九六四年五月十七日晚上九點鐘,討論完劇本內容,走到陽台外去喘口氣時,不約而同在空中看見了神奇光點,像極了來自外太空的幽浮(不知名的飛行物)劃過天際,如果眼見為真,真有幽浮,也真有外星人,他們的劇本就等於白寫了,庫布立克立刻透過管道去查証,最後才確認那只是美國國防部發射的一枚秘密間諜衛星。我相信「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絞盡腦汁全力投入一個劇本,朝思暮想,難免眼前就會浮現幻像,傳奇也就多了。
比較有趣的是當初在籌拍電影時,庫布立克把坊間所有的科幻小說全都找來閱讀,卻找不到科幻高手來編劇,製片向他推介克拉克,庫布立克還嫌他是隱居錫蘭(後來才改稱斯里蘭卡)的怪隱士,不可能來合作電影,製片立刻拍發電報到錫蘭給克拉克說:「《一樹梨花壓海棠(Lolita)》的導演想找你合作科幻片。」剛巧克拉克看過《一樹梨花壓海棠》,加上自己正要出發到紐約去為「生活」雜誌撰寫科普新書「人與外空」,於是就回電說:「我不是隱士,我有興趣。」在那個國際電話還不暢通,沒有傳真,更沒有email的年代,靠著電報來來去去,就成就不凡事功的人生情貌,還真是另有一番古典情貌呢。
《2001:太空漫遊》的創意是從克拉克的一篇只有九頁長的短篇小說《尖兵(Sentinel)》發展出來的,小說的重點描寫地球還在混沌洪荒年代,就有外星人造訪,發覺這是一個適合智慧生物居住的星球,還特地留下了一座有兩個人高的金字塔式的紀念碑,這些故事手痕後來都成為《2001:太空漫遊》最鮮明的印記,外星人與神的曖昧論述,豐富了電影欣賞的辨証可能。
不過,每部電影難免都有時代的局限,《2001:太空漫遊》最為人稱道的就是透過電波傳送,外太空的太空人得以與地球人面對面通話,那是科技人生的美麗寓言,也是科幻電影開啟未來人生的美麗成就,但是《2001:太空漫遊》採用地球商業航空旅行中的空服員造型及模式刻畫未來世界的太空旅行場景,雖然有些無重力狀態的顛倒浮懸趣味,畢竟還只是當下人生的拷貝重現,老式風格不像其他場景那樣具備未來氛圍,先知畢竟也有盲點,那正是無可奈何的人生憾事啊。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