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昌的革命夥伴昨天淚眼憶同志,卻也揭露了文化斷根的悲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台灣媒體八卦化之後,會呈現怎麼樣的一個現象呢?雞毛蒜皮當家,文化式微,似乎是必然的結果。
吳念真昨天結束「追風計畫:楊德昌光影紀事」座談會,離開新光美術館時,面對微笑語重心長地說了一句話:「只有今天,忘了昨天,多好的事。」
那是一句反諷的話,這場座談會上與會人士全都在追想美麗的昨天,相對於今天的冷漠與蕭索,昨日縱有千百不是,卻才是值得頻頻回顧的。
問題在於我們全然不在意昨日的消逝。
昨天的座談會上,楊德昌的長期合作夥伴余為彥導演揭露了一則驚人的消息:原本配合這次金馬獎的回顧展,爭取到一筆經費,想要替楊德昌過去的作品重新洗印一個全新拷貝,但是向中央電影公司洽詢後,新的承辦人員卻回答說:「原有的底片都不見了。」
電影映演需要拷貝,但是拷貝會舊會磨損,十多後要重看《海灘的一天》、《青梅竹馬》、《恐怖份子》或《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已經斑駁下雨的拷貝往往是不堪使用的,必需拿出底片再沖印一個拷貝,才能如新重映。
用花兒來做比方,拷貝如花瓣,底片如根,底片不見了,就代表根沒有了,花兒凋零後,一切就絕種了。
台灣過去五十年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已經因為前人的無知,佚散殆盡,台語片如此,無數的三廳電影、文藝電影和武打電影亦如此,如今,無知與無心的後人,繼續上演著文化滅種記,而我們也繼續扮演著束手無策的乾著急角色。
電影文化從商人手上易主,就丟掉了所有的底片(雖然真相還待新中影公司的人出面澄清),確實是台灣電影文化最可怕的噩夢,但是除了少數電影人心急之外,多數的台灣媒體卻是漠然的。
「楊德昌的作品底片全沒了,那意謂著可能連我的底片也沒有了!」侯孝賢接著這個話題飆出了這句話。這不是一句玩笑話,最足以代表台灣八0年代文化記憶的電影底片如果真的都消失的話,那真的是一場文化浩劫。
「我們正在一個不連續的年代中。」張毅引述了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的名言以反諷的語氣痛陳文化斷層的悲哀,雖然杜拉克早在1968年即提出預言,未來將大大不同於過去,而是個不連續、斷裂的時代,但是親眼目睹歷史和記憶正從我們的指縫中溜走的悲痛,卻還是心驚與不甘的。
去年,中央電影公司易主之前,電影文化人就曾經發起連署運動,希望中國國民黨要重視文化資產,保留電影香火命脈,政客們也曾善意回應,但是如果余為彥的接洽結果是真的,這些底片都不見的話,就真的是文化浩劫,前任電影資料館長黃建業於是當場就大聲疾呼,要求現場出席的台灣新電影工作夥伴趁記憶尚清朗之際,多做一點口述歷史與文物保存的工作,讓歷史不致於空白。
昨天座談會後,原本就想寫文抒懷的,但是刻意等到今天報紙都出來後,才抱著遺憾卻不意外的心情寫下這篇文章。今天的平面媒體報導上,中時和蘋果都有記者報導了這場座談會,卻無一字提及此事,自由和聯合則是在文章的最後一段提及了電影文化資產正在遺失的訊息。
這就是台灣記者的水平嗎?還是他們知道主編只要八卦,不要文化,就算寫了也不會登,乾脆就不要寫了?還是只要拿一些楊德昌生前的趣味故事來填塞版面,就算交差了事了呢?(就像楊德昌過世時,媒體煞有介事地捕捉他的情史,如今他的作品能夠重映,多數媒體不是視而未見,就是隻字未提,更沒有評論介紹了,新聞熱潮一退,台灣媒體的殘酷無情與無知短視,在在讓人心驚。)
沒有台灣記者關心這批電影底片是不是真的消失了?是被變賣了?還是被有心人偷藏了起來?或是被棄置屋角,無人聞問?還是只是新手接棒,搞不清楚狀況而衍生的誤會呢?沒有人想要多往下挖一點嗎?沒有人關心文化斷根的問題嗎?
昨天不見了,今天還有什麼風采呢?誰來替台灣的昨天留住一點記憶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後記:十二月四日的自由時報刊出了後續報導:
全文如下:
楊德昌導演在中影時期的4部電影底片到底在不在呢? 由於長期和他合作的製片余為彥委託金馬獎執委會詢問中央電影公司,得到的答案是底片遺失。但昨日經求證中影業務部經理徐金珠後,徐金珠表示底片其實都在,可能純粹是業務窗口不清楚狀況導致。
金馬獎執委會表示,日後將由電影資料館協助處理楊德昌4部中影時期影片的底片修復,包括「海灘的一天」、「青梅竹馬」、「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與「 恐怖份子」
(文/李光爵 圖/資料照,記者陳奕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據我向金馬獎秘書長胡幼鳳詢問的結果是這樣的:
金馬獎籌辦楊德昌回顧展時,即已向新聞局爭取到一筆新印拷貝的經費,於是轉向中影調借底片沖印,但是承辦的c先生回覆說底片己不見了。
後來,電影資料館也向中影調借底片沖印,但是承辦的c先生同樣回覆說底片己不見了。
兩層管道都要不到底片,因而有了底片不見的說法。
後來,自由時報的記者同樣問到了這位c先生,據稱,c先生的回應有點含糊,略稱說如果還在,狀況也不好。
但是中影業務部經理徐金珠則告訴自由時報記者說底片還在,是這位c先生搞錯了,金馬獎和電資館都找錯了窗口 (事實上,中影內部都說是c先生負責底片管理),以後要找c小姐聯繫。
從c先生到c小姐,整件事暴露了中影內部管理問題,一般人洽公都碰壁,如非記者追查,恐怕沒有人知道怎麼回事。
如果底片還在,自然是好事。
但若保管不佳,儲存不良,還是有文化風險。
目前進度只到這裡,請大家繼續關心。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