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9-05 19:36:01| 人氣776| 回應6 | 上一篇 | 下一篇

0905雷利史考特:科幻片已死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大導演雷利史考特(右)帶著女伴出席《銀翼殺手》「終極版」的威尼斯公映會。(照片取材自美聯社)

我很珍惜參加國際影展的機會,每回出門前,總是拚命做足功課,翻書找雜誌和影碟,就怕面對大師名導演時,茫然不知所云;到了現場則是拚命看片,做筆記、拍照和訪問,搶著留下最新鮮的光與熱;回到家之後,一大本的筆記、照片、海報和剪報,放進我的資料庫,成為我得以時時勤拂拭的美麗記憶。

出席大影展,有最多的機會見到大明星和大導演,他們多數都是為了剛完成的新片去造勢亮相,宣傳的成分居多,但是偶有肺腑之言的吉光片羽閃動,就彌足珍貴了,因此,如果媒體只要裸女、只關心床戲性愛和裸露,不但看扁了讀者,也錯失了焦點。

大影展每天都安排很多活動,分身乏術的記者難免只能隨著媒體編輯政策跑新聞,熱鬧的花花草草既然不能少,專業的嚴肅議題就只好割愛了。其實,記者只要肯用點心,還是可以找到不少有趣的專業議題。

例如,提到科幻片,英國導演雷利.史考特(Ridley Scott)絕對算得上是曾經呼風喚雨的狠角色,拍過《異形(Alien)》和《銀翼殺手(Blade Runner)》的雷利.史考特也是今年威尼斯影展的貴賓,因為他剛完成了「終極版《銀翼殺手》」,自己又是布萊德.彼特(Brad Pitt)新片《刺殺傑西(The Assassination of Jesse James)》的製片人,所以一併來到威尼斯影展公開放映,讓這部25年前就已震驚影壇,被尊為科幻前衛經典的作品得以最完整的面貌面對影迷。

乍看雷利.史考特的照片,難免有人會叫:「都70歲的白髮老頭了,年輕影迷誰要看他的東西?」但是,只要聽過他在記者會上修理好萊塢的犀利發言,也許你就會惋惜自己錯失了珠玉。

根據外電報導,雷利.史考特宣稱當代電影,九成七都是蠢蛋作品,科技讓人們得以在電腦或手機上看電影,看似增加了新通路,其實都是在扼死電影。

英國衛報則引述了他的另一次談話說:「科幻片都已經累了,毫無創意,日薄西山,遲早要像西部片一樣衰亡了。」

科幻電影的大宗師,宣稱科幻片奄奄一息,還不夠聳動嗎?大師導演批判當代電影愚蠢至極,還不夠刺激嗎?用這兩段談話來做報導標題,相信很多人都會停下來看兩眼的。

當然,前提是你要知道雷利.史考特是誰,不知道,一切可能連隔靴搔癢的力道都沒有了。不知道雷利.史考特是誰,還要談電影,自然是格外辛苦的。

雷利.史考特對記者的談話主要有三點:首先,他認為電影越來越呆(dumber)了,以前的電影的好壞比大約是一半一半,如今卻是九成七都是蠢蛋作品,好片屈指可數,只佔3%。

其次,則是老王賣瓜,他說《刺殺傑西》就是少數值得一提的作品,因為不但角色有稜有角,而且很認真地在說一個主題。

第三,他認為電影人面對日新月異的科技,正處於必敗劣勢之中,「科技有很美妙的層面,但是也有負面的影響,」雷利.史考特認為好萊塢的最大危機就在於很少再拍具有原創力的作品,他語長心長地說:「好萊塢是個工業,不是藝術形式,要清楚知道工業底線在那裡,動不動就要重拍經典,就是很悲哀的事。」

經典電影就像火車頭,可以帶動工業起飛,一旦只會重拍經典,而不是去開發經典,創造經典,那就是只會剝削,也是自甘墮落了。

在雷利.史考特心中,真正的科幻片經典是《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多年來,沒有一部科幻片超越了該片格局,他甚至認為諸如《星際終結者(Independence Day)》、《世界大戰(The War Of The Worlds)》和《駭客任務(The Matrix)》都欠缺了《2001:太空漫遊》的力量,如今的科幻片都太偏重特效,以致劇情單薄,毫無創意,所有的橋段和趣味都沒有新觀點,過去都看過了。」

雷利.史考特的論述其實感性多過理性,不同意的人相信也可以引經據典說出一大套道理反駁,但是他的感性其實接近真實,說出了很多人對於當代電影的感受。的確,太多的當代電影觸目盡是前輩的手痕影子,也找不出什麼新鮮議題與觀點,就算特效和音效做得虎虎生風,就是少了打動心坎的真誠力量。

但是,如果有一家媒體能夠採訪到雷利.史考特,刊出他的批評談話,這樣的影劇新聞會不會有讓人駐足深思的空間?

人生不是只有情色和八卦,影展新聞也不是只有明星和花邊,不時就來一點理性的文字與觀點,電影新聞的菜色與口感肯定更吸引人的。

台長: 藍色俄羅斯
人氣(776) | 回應(6)|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大卫
出差几日,回来上“蓝台”一看,发现“回应”颇多,甚喜!希望诸看客多多互动,以便这个平台能够更宽更大!祝贺蓝先生的千日影博,真的不容易!
2007-09-06 15:03:27
版主回應
朋友的回應,都是我再出發的動力。

謝謝大家支持。
2007-09-06 19:29:34
好笑
又一個自大狂,用口出狂言的方式,證明自己的存在!

被他批評的[駭客任務],在宗教界被當作教材.(裡面有聖經啟示錄以及希臘神話的多重觀點移植與再造)技術層面,藝術層面,哲學層面,都被拿來當作討論的典範.卻被他說成&quot只有特效,沒有內容&quot?這位大師應該把別人的電影看的深入些,而不是只陶醉於自己的電影.

一天到晚有&quot專家&quot,&quot權威&quot或&quot大師&quot說現在的電影找不到議題與觀點,如果真是那樣的話,那麼各大影評站或是電影討論區都可以關站啦!為什麼大家都可以討論出觀點,只有咱們的大師看不出來?一天到晚批評人家沒有創意的論調,也真的千篇一律,我實在也看不出這位大師的創意在哪裡?

[彰顯自己,不必否定別人],這是常識,也是修養,小學就有教.大師如果小學沒畢業,不妨重新回去問候一下老師,否則一個沒有休養的人,如何被更多盲從的人尊為大師?我也看不出一個只能提當年勇的大師,有什麼了不起!

虛心點吧!大師...(搖頭離去)
2007-09-07 01:04:15
版主回應
雷利史考特不是小人物,他交出的科幻成績單是相當驚人又傲人的,記者會上的發言只是拿《駭客任務》來與《2001太空漫遊》來做比較,後面的那句話指的是後來此起彼落,卻又都乏善可陳的新科幻片。

《駭客任務》有他的貢獻與成就,但是第三集的狗尾續貂,也有很多人批評的。

雷利無意批判任何單一作品,他的整體現象觀察,我是贊同的(這也是我寫篇文章的始意)。
2007-09-07 14:56:23
大貓
話說回來,當初銀翼殺手也是被很多影評批只有華麗特效,內容卻是空洞老套,有些作品,還是得靠時間來證明他的身價。

終極版的銀翼殺手藍老師看過沒?不知道有沒有比較好?
2007-09-08 01:41:14
版主回應
特效不是大問題,有沒有內涵才是關鍵,有,特效就可以如虎添翼,反之,就讓人覺得太過雕琢。

《銀翼殺手》陰冷末世的美術風格與攝影掌控成績很傑出的。

終極版剛上市,我沒有看過。
2007-09-08 09:51:44
影評人的盲點與電影人
影評人的盲點就是自大!你讀過聖經嗎?如果沒有,不要說你看懂[駭客任務],會被人家笑!

[駭客任務]第三集狗尾續貂???你有沒有說錯???&quot救世主總有一天會再臨&quot的期盼,是整個系列的結論,也是用聖經內涵貫穿全局的一個重點.如果沒有看懂,拜託別曲解電影的涵義!

雷利史考特的[異形]沒用特效嗎?[銀翼殺手]沒用特效嗎?特效不是電影的原罪,而是強化電影的一種媒介.[駭客任務],[星際大戰],甚至是[魔戒]這些經典,就是把特效跟內容取得平衡,達到視覺跟內在精神都具備的電影!什麼叫做現代電影已死?我看死的是他的眼界和心胸吧!

雷大師以偏蓋全的說法,令人不能茍同.一個已經拍不出新的代表作,只能拿舊作品繼續重新公演,炒冷飯的昔日大師,如今要靠著打嘴砲罵別人才能生存,可悲可歎!

你看過史匹柏罵別人嗎?你看過彼得傑克森罵別人嗎?你看過李安罵別人嗎?真正的大師最基本的條件,除了技術和能力之外,還有謙虛和厚道.雷利史考特的嘴砲功力一流,但是基本涵養0分,真的很糟糕!
2007-09-08 02:44:04
版主回應
救世主總有一天會再臨的主題在《駭客任務》第一集中就已論述完成,第三集成為電玩特效的攻防戰是比較可惜的。

雷利史考特在《神鬼戰士》和《王者天下》中也用過不少特效,他的主要論述是不要被特效牽著鼻子走,戲劇情味才是電影主要魅力。

講出心裡話的人,不必被戴上太多帽子的。
2007-09-08 09:47:55
路人乙
《The Blade Runner》 出終極版,好個漫漫長
路。
大學時曾以它為主題作了一個學期的報告,
討論的是存在主義...,
最原始的感動還是魯格豪爾所飾演的複製人Roy
「功能停止」時那段雨中獨白,

I`ve seen things you people wouldn`t
believe. Attack ships on fire off the
shoulder of Orion. I watch c-beams glitter
in the dark near the Tanhauser Gate.
All those... momenets will be lost... in
time. Like...tears... in rain.
Time... to die.

點出生命裡的吉光片羽如此脆弱易逝,
但惟其脆弱易逝,
才具備了永恆存在的質地。
弔詭、衝突而美麗。

私意以為,曾拍出這樣的電影,Ridley Scott
就算真是個江郎才盡又自大的糟老頭,
也有這份資格。

至於《The Matrix》 裡的「the one」
是否和聖經裡以犧牲完成救贖的Christ同屬
相同的概念範疇,其實是可以討論,
但以一個不把聖經當文本,
而當作信仰基礎的觀眾來看,兩者截然不同,
因為少了道成肉身的前提與對終極意志的順服。
因為再討論下去就變成教義問答,打住。

Neo 的形象與其說是Christ,
不如說是脫胎自各種神話裡的英雄原型(archetype),
只是他選擇的拯救行動是犧牲而不是毀滅。
對我來說,故事還算好看,
只是就此拍了三集,密度就覺得不夠飽滿,
如果只有兩集更好些。

話說回來,Ridley Scott還不算自大吧,
他並不認為《The Blade Runner》已經超越了《2001: A Space Odyssey》。
他的發言多多少少反映了自己對科幻片的理想,
與目前現實狀況的差距所生的焦躁。
但是他為什麼之後就沒有科幻新作了呢?

大師並不需要焦躁,所以他還不是大師,
但是《The Blade Runner》仍是不怕重炒冷飯的
經典。終極版我一定是要收藏的。
2007-10-02 15:38:27
版主回應
做過研究,畢竟不凡。

大師不大師,都是外人的評價,
創作者能夠實踐自己的夢,
才是根本大事。
2007-10-03 11:24:18
Andy Chen
一部通俗商業電影的評價如何,其實有一套很有趣的另類方法可以做參考:

我自己人在國外,到各家錄影帶租售店蒐購 DVD是我的重要嗜好之一。 個人經驗是,一部電影的「終極」市場反應,可以從它的 DVD 正式發行後的一、兩年後看得出來。

評價高的電影,DVD不但賣得好、還賣得久,價錢也是「歷久彌新」。 以《駭客任務》系列為例,它的第一集,直到現在還都很難買到「出租過」即 “Ex-Rental”的 DVD,幾乎是一上架就被搶走,連新貨也始終維持一定的價錢; 第三集呢?倒是早早就成群淪落「廉價DVD區」裡,成為散堆一處、任人翻撿的出清貨了。

《駭客任務》當年要拍之前,製作人 Joel Silver視本片為一個賭注,根本不知道市場反應會如何,也根本不知道還能拍續集,所以就跟 藍學長所說,全篇主旨早在第一集就已經論述完成了,拍續集當然可以補充一些第一集的篇幅所限,但是一下子二、三集一起拍,就明顯是電影公司和製作人的商業考量了。 第三集是不是狗尾續貂之作,當時早有廣泛的評價,現在的 DVD 市場,更是清楚現實地告訴你它的價值所在。這是逃也逃不掉的。
2007-10-04 07:54:12
版主回應
Andy:

你說的極是。
2007-10-04 18:03:36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