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沒有忘記好萊塢影星葛倫.福特(Glenn Ford)那天在台北的落寞身影。
八月三十一日下午,打開中央社的電訊,看到了葛倫.福特的死訊,原文是這樣寫的:「(中央社洛杉磯三十日法新電)洛杉磯警方說,在好萊塢黃金年代當紅演員葛倫福特,病逝比佛利山莊自宅,享年九十歲。」 我的腦海裡又浮想起葛倫.福特那天的模樣。
那天是1988年十一月五日,場合是第25屆金馬獎頒獎典禮,地點在如今已拆除的台北市中華體育館,頒獎典禮是由陶大偉和張艾嘉聯合主持,好萊塢資深明星葛倫.福特與洛琳.白考克應邀來台,獲頒終身成就獎。
那時候的中華體育館主要是用來籃球比賽的,舞台就搭在球場的一個角落,看台到球場之間,環繞著一條小走廊,等著上台或領獎下台的影人都會在幽暗的走廊上來去。我就是在那條走廊上遇見已經78歲的葛倫.福特了。
很少人知道,葛倫.福特演了六十年戲,卻始終不曾獲得奧斯卡獎提名,更別說得獎了,黃昏之年,萬里之外的一個島國,有人願意頒發終身成就獎肯定他,可以說是遲來的肯定,他欣然赴會。可是台北的年輕記者,沒有人認識他,沒有影迷爭著要拍照或簽名,沒人熟悉他的作品,沒有專訪,沒有研討會,舞台上也沒有他的從影精華影片介紹,一切只是沾好萊塢的星光,希望打響台灣知名度的星光秀。
那天,他不時摸著背,似乎身體有些痛,身旁沒有傳譯隨伺,默默站在暗淡的走廊上等著上台領獎,另一位好萊塢巨星洛琳.白考兒的境遇也差不多,
金馬獎是從1979年開始國際化的,那一年請來了國際巨星伊莉莎白.泰勒和詹姆斯.梅遜,星光夠亮,聲勢自是不凡,後來的三船敏郎、亞蘭.德倫和查理士.布朗遜都曾經是當年票房紅星,來台灣雖然都只是走馬看花,談不上任何的演藝傳承,造勢效果還是不錯的,然而到了1988年,好萊塢明星來幫襯的造勢行為已經走到了尾聲,葛倫.福特與洛琳.白考克都不算是好萊塢一線巨星,媒體都不熟,觀眾就更不用說了,他的落寞,照在那個幽暗的長廊中,成為我印像最深刻的一個明星身影。
那個年代,錄影帶才剛起步,DVD和VCD都還不知道在那裡,一般人想要補看好萊塢經典時期的舊片,除非片商願意重映,機會是少之有少的,葛倫.福特訪台的備受冷落,與那個封閉的年代有密切關係,另外則是記者的斷層嚴重,大家都知道哈里遜.福特,卻未必知道約翰.福特是大導演,葛倫.福特是曾和一代豔星麗泰.海華絲演過多部作品的硬漢影星了。
當時的我也只知道他和亨利.方達同一年代,合演過《雙羅漢(ROUNDERS)》,也曾提攜過還沒當上影帝的黑人影星薛尼.鮑迪(Sidney Poitier),合作了描寫校園中黑白學生矛盾衝突的電影《黑板森林(The Blackboard Jungle)》,從影史上也可以知道他和同輩演員都是參加過二次大戰的愛國藝人,例如詹姆斯.史都華(Jimmy Stewart)服務於空軍、勞勃.泰勒(Robert Taylor)在海軍空中運輸隊服役、葛倫.福特則是海軍陸戰隊成員、亨利.方達(Henry Fonda)當過海軍艦艇兵…但是真要我去訪問一位年齡相差四十歲,印像也不是很深刻的好萊塢影星,坦白說,興趣並不大,所以,只是默默地看著他們上下台,一點都沒有專訪的衝動。十八年後,回憶這段往事,當然會懊惱於自己的不知天高地厚了。
今天讀了些外電影資料,有三個重點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首先是他分享了演員的說白技巧,他強調他和詹姆斯.史都華貴賓和亨利.方達這批演員的共同特色就是:「我們唸對白方式與眾不同,我們不是強記對白,而是了解了對白的意義之後,根據我們的性格,做了適度的修正。」言為心聲,演員要演什麼像什麼,就要說什麼像什麼,談吐要能合乎身份,感情才會真實,演員要懂得「個性化」處理對白,個人魅力才會浮現。
新生代的影迷大概都知道梅爾.吉勃遜曾經演過一部《綁票追緝令》,但是那部作品其實是導演朗.霍華舊片重拍,「你只有看過原版的《綁票追緝令》,才會發覺葛倫.福特演出那種身心備受煎熬的男人,是多麼的深刻感人。」朗.霍華從此就成為葛倫福特的熱情擁護者,2005年時,朗.霍華帶頭發動連署信,呼籲美國影藝學院能頒給他終身成就獎,可惜建言未獲採納,如今更來不及在他有生之年擁抱奧斯卡了。
去年五月,美國電影資料館原本要幫過九十歲生日的他辦一次致敬晚會,已經中風多年的他,原本婉謝亮相,理由是他不願世人看到他風燭殘年的老態龍鍾模樣,而對他油生同情感歎之心,畢竟他曾經風光半世紀,曾經和總統共進午餐,曾經和當紅女明星約會,拍過將近兩百部作品的明星,真的習慣了掌聲與歡呼,但是不要憐憫與同情,更不想坐著輪椅亮相,傷了老影迷的心。最後,雖然他的獨子說服他首肯亮相,卻又因為身體太過虛弱,而臨陣缺席了。
很多事情,錯過了,就錯過了,採訪如此,得獎亦是如此,遺憾終究是遺憾,謹能以本文留下一個懺悔記錄。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