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久不曾到日本網站去瀏覽,因此就不知道日本著名動畫大匠押井守又完成了以日本傳統為主題的新作《立喰師列傳》,更錯過了頂尖作曲家伊福部昭(Ifukube Akira)已經於二月八日去世的消息,這位曾日本怪獸電影《哥吉拉》打造了主題樂章,成為日本電影史上最著名的系列電影音樂的音樂家,因為多內臟器官功能衰竭而在東京都目黑區醫院中去世,享壽九十一歲。那一天,卻也正是美國音樂大師約翰.威廉斯的生日呢。
約翰.威廉斯替《大白鯊》和《侏羅紀公園》打造的主題音樂,早已是影史經典,伊福部昭也同樣靠著《哥吉拉》揚名立萬,二00四年他的最後一部電影配樂作品,同樣是《哥吉拉:最後戰役(Godzilla: Final Wars)》,兩位音樂奇才都和怪獸有著奇緣因緣,可說是又一則極其巧合的影史傳奇。
伊福部昭是一九一四年五月卅一日生於北海道東端的漁港釧路,有人說他是日本原住民阿衣奴(AINU)族(或稱蝦夷族)人,他的作品都帶是以富有民族色彩的雄壯交響曲風見長,其實童年時的部落音樂對他產生極大影響,才能在後來的作品中自如運用日本傳統樂器。
十五歲開始他自己拿著小提琴就開始自學自拉,十九歲時創作了《日本組曲》,曾在威尼斯國際現代音樂節上獲獎。他大學讀的是森林學系,一九三五年在北海道大學林學系畢業時,就完成了《日本狂詩曲》,並獲得在巴黎舉行的亞歷山卓.柴普尼(Alexandrov Tcherepnine)大賽獎,也使得他得能進入柴普尼的師門之列,還在一九三八年親自指揮伊福部昭的芭蕾作品《Bon Dance》在維也納首演呢。
一九三六年他的作品獲選參加德國柏林第十一屆奧運會的國際音樂藝術競賽,當時日本選出五位作曲家與賽,其中伊福部昭、山田耕筰、諸井三郎和萁作秋吉四人的作品都告落選了,反而是來自台灣的江文也,以《台灣舞曲》獲得「入選外的佳作」(入選三名,事實上,江文也得到的特別獎等同於第四名),這場音樂大賽,勉強可以算是伊部福昭和台灣音樂家的第一回交手。至於他和華人的第二回交手,則是多年後,應邵氏公司之邀替電影《妲已》寫下配樂,堪稱是《花樣年華》和《十面埋伏》的日本作曲家梅林茂的前輩先行者了。
伊福部昭的音樂人生分為創作和教學兩分面,創作上,從一九四七年替三船敏郎主演的第一部電影《銀嶺的果實》配樂以來,一共譜寫過約四百多首日本電影主題曲,其中最膾炙人口的就是一九五四年推出的《哥吉拉》主題曲。
《哥吉拉》的註冊音標一定先有沈重的腳步聲,繼而是怪獸的低吼聲,層層上揚的主題樂章就跟著滑翔開來,哥吉拉是日本原爆悲劇後的科幻產品,卻是日本人悲劇心靈的代表,它所到之處,城破屋毀,人們所有的武器,日本所有的怪獸都不能整制得了它,它根本就是日本帝國的大魔神,而伊福部昭就成了世人認識哥幾拉最便捷的管道。
教學上,他從一九四六開始就到了東京音樂學校作曲系任教,卅年後更出任東京音樂大學校長,培育過不少音樂人才,他的學生真鍋理一郎、芥川也寸志、齋藤高順和黛敏郎等人都承繼他的衣缽,在古典音樂和電影音樂上創造過許多動聽樂章。
二戰期間,伊福部昭曾經接受日本政府委託,替日本政府根據大東亞共榮圈的構想,扶植菲律賓獨立建國,而創造了一首長達二十分鐘的《贈與菲律賓之管弦樂序曲》,也反應了戰爭期間,日本藝術家必得為國效命的時代精神。
連著三天晚上,我都在聽著從日本買回來的伊福部昭音樂輯,從《銀嶺的果實》、《望鄉》到《忠臣藏》都是東洋風味濃郁的傳統配樂,至於《日本沈沒》和《大魔神》等則是運用西方交響樂的配制與精神呈現了氣勢磅薄的曲風,但是怎麼聽,都還是最喜歡他的《哥幾拉》音樂,理由很簡單,那些作品多數是進修日本電影史的選修作品,感情不濃,反而是《哥幾拉》是我從小學時期就已經深深為之著迷的音樂了,如今,我家下一代的小朋友,從小跟著我看《哥幾拉》電影,也都會在鋼琴鍵上彈出主題樂章,那是多美麗的傳承啊。
伊福部昭應該特別懷念一九五四年,因為那一年東寶公司指派他替年紀長他三歲的導演本多豬四郎(Ishiro Honda)的特效怪獸電影「哥吉拉」配樂,那是一個演員戴上恐龍外殼,在模型城市上走來走去,踢來踩去大搞破壞的「愚蠢」電影,沒想到原爆陰影的文化符碼如此深植人心,電影和音樂就此一舉成名,隨著影片銷行各地,演員的口白或許會改變發音,但是伊福部昭寫的音樂可都全部保留,因此就理所當然成為國際知名度最高的日本作曲家。後來,他在一九八0年代中葉整理舊作完成了《哥吉拉交響幻想詩(Godzilla’s Symphonic Fantasia)》,更是滿足了無數影迷的想像呢。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