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8-09 02:05:38| 人氣40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4影評:機器人物語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2004八月,台灣的電影市場推出了「機械公敵」,同時,宜蘭的兒童影展也有一部「機器人物語」推出,一樣的主題,完全不一樣的處理手法,反應了是人類究竟拿機器人來賺錢?還是從機器人身上看到自己的盲點與缺點?



人,為求生活方便,發明了電腦。結果生活的速度加快了,煩惱也更加倍成長(除了病毒、垃圾郵件和電腦寡婦之外,還有永遠趕不上硬體更新速度,以及工作量倍增等後遺症),壓力變得更大了,日子沒有更快樂,生活沒有更悠閒。機器人的發明也適用同樣的邏輯。

人類發明機器人的目的無非是要藉此解決人生百擾,然而好處沒享受多久,馬上開始煩惱臥榻之側有機器人虎視耽耽,因為電腦有幽靈,機器會突變,會革命取代人類,不管人類對機器人設下的定義是「絕對服從」、或「不能傷害人類」,總是會有例外,總是會有突變……好萊塢根據這種思維拍出了:「2001太空漫遊」、「星際大戰」、「魔鬼終結者」和「機械公敵」等不同面貌的電腦和機器人傳奇,不論畫面多炫麗,場面多壯觀,「最可靠的朋友」變成「最致命的敵人」是不變的公式,「機器人的忠誠vs背叛」也成了編導反覆炒作的技倆,通常我們看完驚人的銀幕特效後不會再尋思為什麼機器人要搞革命,鬧獨立,只是喧鬧一場。

本月舉行的宜蘭兒童電影節裡,我們卻可以看到一部思維和影像風格完全不同於好萊塢模式的機器人電影「機器人物語」。從小就愛看科幻小說的導演葛瑞克帕克一向認為不管文明多進步,人類和機器人終究得面對「愛與死」的基本矛盾,所以他以四段劇情的四種角度探討了不同情境的科技文明後遺症,成就了一部不必打打殺殺,不必乒乒乓乓卻可以讓人熱淚盈眶,思索人和機器關係的電影。

第一段故事「機器人寶寶」裡,不孕的未來男女必需先學會帶機器人寶寶,才有可能領養真人寶寶,既然是機器人寶寶,是不是可以設定機制,靠電腦來餵食呢?如果可以,人的親情和愛情就毫無價值了,觀眾看到機器人寶寶也會半夜開鬧、也會尿床的情節,恐怕都會啞然失笑,然後再進一步反省:機器人寶寶尚且不甘寂寞,會鬧會逃會搞怪、做人父母的如果也是一樣粗枝大葉、漫不經心呢?

其實,「機器人物語」與大場面科幻片最大不同的地方就在於充滿將心比心的設身處地情境,不但是科技電影,更是濃烈的愛情與親情電影,讓觀眾從機器人所受到的「非人」待遇中,看到我們的淺薄、無知與勢利。

第二段故事「機器人工匠」中一位臨危男生的母親,滿心懊惱地從兒子最心愛的機器人玩具中,發現她竟然從來不曾重視過兒子的夢想,更不了解兒子何以會這麼愛收集機器人?古人不是早就教過我們:To know him is to Love him嗎?誰亂了我們的心智呢?

第三段故事的「機器人之愛」更有趣了,導演現身說法扮起只知道拚命工作的機器人,每天接受人們無情的剝削與戲耍,沒想到有一天竟然會愛上另一位機器人,最後只能有勞工程師請人們迴避,給這對機器情人一點私密空間;我們一再標榜「太上忘情、其下不及、情之所鍾、正在我輩」殊不知這是人的驕傲,卻也正是人的盲點,我們只顧自己,眼裡再也沒有其他非我族類的事物了。

第四段故事「黏土」則是人的肉身會敗亡,精神卻可以「數位化」不杇時,你寧願做一個數位形影,還是有血有肉,卻是人壽有限的凡人?人因為貪戀,所以追求不杇;人因為畏懼,所以追求永恆。卻不知春去春又回,年年風景不一樣。藝術的特異性在捏陶的手痕,而非虛擬不能觸摸的想像。

電影不只是娛樂,但也不必硬板著面孔來說教,好電影都應該是文明的具體縮影,提供反思的養份,有時更要能像火炬,照亮著世人往前行的道路,「機器人物語」就是最典型的實例。

台長: 藍色俄羅斯
人氣(40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