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6-03-05 23:28:46| 人氣13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無法可說,是為說法。」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當覺修的越深入,就越能參透經文章典中的句意,是為何?
以前,每當唸到金剛經裡的一句話:「無法可說,是為說法。」總無法真觀參透。
而今,我今天與一位緣薄非深的前友對談後,在那時我才參透其句的了實意。

舉例來說:
當我們執念太深、意念太沉、執擔太重時。總喜歡引章據典,證明自我的觀點是可信的。
這樣,真的可以打動人心潛內處嗎?
這樣,如囫圇吞棗般的照句翻製,真的本者與他者可獲心意的潔明與了悟?

尤其師者,或引導人們情緒做以釋懷卸擔的諮商者,若是放不下師者位尊的執念罣礙。
導致,說了長篇大論的書章典籍的文詞經句,但還是無法能由淺入深進入求教者的心。
結果,疑者又帶了一大堆的罣礙與持疑離開。
過不了多久,這些無法釐識執念的人,永遠過著不瞭真實意的荷擔與罣礙過生活。

當我自己歷經這十年的苦煉心焠後,讓我自己越來越參透佛之精妙、禪之秘偈、道之法性、儒家與墨家的感性與理性相駕的平衡智慧觀。
早已拋開過去引章據典的論調,不加重彼方的心識擔的負、不誤念傳遞非釋法的解語。
現在自己以親身的歷、悟徹後的覺、心藥的解。為問者先釋心疑、再以法為問者卸擔。
讓問者不再疑、讓問者有例可借托、讓問者可依緣的識,以不同種種法說為問者說法。

心法之藥,在於:問者意症解心結,再者視悉問者礙之磚,並為問者先捨執擔再卸其意荷。
這樣無法之法說,就能為法拭問塵、就能滌淨問者疑雲霧、就能讓問者歡喜離難,捨其苦。

大願,我已全然釋脫,而不記念。
因為,今生未緣幸圓滿,還有來生世世輪。

參者,必有疑雲霧未消,才在身處深山不知徑。
悟者,若未能捨離執擔,何能何緣契念悟成覺?
透者,心無意境,意無顛倒,徹為清溪,才能幻化法妙之說解。
覺者,內深寂靜覺潛處,不動意念不生色,波瀾起潮終歸寧,何緣何悟旦瞬間。
  

台長: 魅狐
人氣(13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鄉之記、僻之誌」 |
此分類下一篇:『心不自在,又何以意無執擔。』
此分類上一篇:真實與虛假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