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研究院:亞洲出口 有觸底跡象
04:102019/10/03
工商時報
陳碧芬
以PMI的三個月移動平均值來看,整個亞太區域的景氣動能,已有所改善。圖/中新社
台灣、大陸9月PMI都出現回到50以上的擴張水準,美國製造業ISM指數卻創下十年來新低,牛津經濟研究院全面檢視亞洲各國的製造業實際場景,發現大陸此次的回溫是來自國內需求堅挺,出口訂單部份仍繼續縮減。亞洲整體PMI仍處於緊縮態勢,但9月來到49.8,已從8月份的49.5略為上升。牛津經濟學家克索爾(Priyanka Kishore)指出,對於亞洲的出口和製造業前景保持謹慎,判斷亞洲出口有觸底跡象,可能緩解未來的下行趨勢。
外資交易商Axitrader指出,美國ISM的新低數值,反映出景氣動能快速消失,亞洲出口商也不敢太過期待未來,使得亞洲市場的情緒十分低迷,立馬受到衝擊的是亞洲各國股市,投資人擔心此項數據透露了美國經濟走向疲弱的跡象,才會在股市裡大量拋售。
美國經濟情勢不佳,且中美貿易戰未見談判曙光,削弱了亞洲的出口和製造業前景,克索爾指出,但是牛津經濟研究團隊已注意到,某些亞洲經濟體的出口表現開始好轉,防止GDP年增率不再下調,除非貿易緊張局勢再度惡化,這些已給低迷的亞洲市場帶來向好的開端。
根據牛津經濟研究院的演算模型,9月亞洲整體PMI為49.8,較8月來的上升,同樣狀況也發生在東北亞區、東協地區,9、8月PMI的數值,分別是49.6和49.2,49.1和48.9,都有緩步向上的表現,克索爾指出,儘管整個東協地區仍然景氣疲軟,以PMI的三個月移動平均值來看,整個亞太區域的景氣動能,已有所改善。
亞洲主要經濟體中,9月PMI表現,首推財新中國PMI,9月升至51.4,是連續第二個月走升,但大陸官方國家統計局的中國PMI指數仍低於50,牛津經濟研究院指出,兩者的差異是前者多側重於中小企業,以內需市場為主。
台灣9月PMI剛好50,印度PMI與8月份持平,為51.4,日本和韓國的指數均為惡化。克索爾認為,以8月初以來中美貿易緊張局勢再度升級,以及日本與韓國間的平行貿易戰,部份經濟體的製造業小幅回神的態勢,帶給分析師對亞洲的出口和製造業前景不再完全悲觀,或許亞洲出口正在找尋底部,「保持謹慎,下行風險說不定就在此緩解。」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