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10-05 15:25:28| 人氣68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書中之書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一九九四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在其「小說的方法」(麥田出版)書中介紹一本書,名為「自由之樹上的飛狐」(Flying Fox in a Freedom Tree: And Other Stories)。那是由一九三九年出生在波利尼西亞(Polynesia)小島西撒摩亞(Western Samoa)的艾伯特‧汶特(Albert Wendt)寫的。這裡收錄的是關於再生主題的短篇小說。

 

    大江健三郎在談論有關荒誕現實主義的意象體系時表示:「不論對於個人的死亡,還是國家、民族、民眾的死亡,用文學語言表現的時候,就會使人聯想到再生。」

 

    故事是這麼寫的:

    一個領導西撒摩亞基督教組合派教會的聖者去世了。同鄉人回憶了他一生的經歷。青年時代,他的妹妹被人強暴了,但他卻沒有報復而是離開了村落。經過長期的磨難後他成為聖者,他對信徒的教誨裡經常講到「猶大的再生」。在這樣的教誨中,他主張「猶大曾是救世主。他沒有背叛耶穌。而沒有預言成功的耶穌卻為此背叛了猶大」。在另一個教誨中,聖者是這樣講的:「我們是靠自己的記憶活著。這裡面有我們在生活中做到的行為,或者應該做而沒有做的行為,還有為了記憶這一切而選擇的行為,這就是我們。」

           那個一身泥濘在沼澤地裡為弟弟妹妹打魚的年輕人回到家裡,他了解了妹妹的遭遇。根據村落裡不成文的規矩,年輕人必須殺死村落的暴徒,否則就要被暴徒殺死。他在村落裡男人聚集的地方刺探情報後,闖入暴徒的家中,看到睡在孩子和妻子身邊的暴徒,卻下不了手。年輕人把柴刀放在床上便離開了--對沉睡中的敵人留下了一句:原諒我吧!」年輕人就這樣抛棄了故鄉,踏上了聖者修煉的征途。從他的教誨中可以看到他畢生都沒有忘記那個深夜的經歷。聖者教誨說:「想像的行為和實際所做的行為之間沒有差異」、「我相信如果那時把他殺了的話,我就獲得了解放,對我來說就是充滿喜悅的自我解放。」

    大江健次郎說:「汶特的祖父是德國人。他的身上銘刻著殖民統治時代的痕跡。他做出了不殺猶大(暴徒),讓年輕人選擇抛棄村落的決定,這就如同殺死以後再生的猶大(暴徒)又寄生在年輕人的內心深處。而這一關係複雜的雙方共存在一個人的身體中,最終也不能確定是誰背叛了誰。」「西撒摩亞人通過基督教從西方接受再生的這一神話原型,被反映到波利尼西亞的風土和現實當中,他們不得不借助於多樣的想像力去思考當時的緊張狀況。這種緊張反映了現代社會對波利尼西亞異常強烈的影響。


顯示文章地圖
台長: Rosa Chiu
人氣(68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心情筆記 |
此分類下一篇:自由意志
此分類上一篇:天災人禍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