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10-28 12:45:58| 人氣67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我思☆我在】每個演員都是備受折磨的印象製造者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自殺?

昨日(94/10/25)又聞一建中學生跳樓自殺,今兒個報紙果然又開始大幅報導這個新聞。

明星高中學生,選擇在第一次段考後的「敏感」時間由高樓縱身而下,結束生命。俗諺云「人生如戲」,這名年輕學子表現出來的,就是「不想演了」、「演不下去了」。

社會學家高夫曼(E. Goffman)提過戲劇理論,認為人的一生,就是一齣戲,戲中的演員,包括你和我所有的人,必須要做的就是「表演」,而這場表演還要「入戲」,才符合整齣劇本的期望。劇場中的場景隨時會變動,班底也跟著場景的改變而有變化。在每一個劇場中,每個演員都是備受折磨的印象製造者。

「備受折磨」指的是什麼?以這個建中學生為例,他就是「備受折磨」的一個劇中人。自小背負著家人的期望、老師與長輩們的期望,希望他能夠名列前茅、品學兼優,最好能夠永遠保持第一。於是他積極努力、奮發用功,謙謙有禮、品行敦良,就是要扮演好他應該要扮演好的「角色」。

當社會對這個角色期望太重時,角色本身若是不能協調與適應外界的期許,那麼他的選擇就有以下幾種:(1)在原本的場景裡繼續演下去。(2)逃離原有劇場,換個場景演出。(3)丟掉所有的劇本,不想演了。

通常,選擇繼續演下去的人,不管是在原有的場景裡或是換個場景,劇本對其要求的角色期望永遠都會在那兒,又沈重、又負擔,從不會因而削減多少。簡言之,只要你選定了一個角色,接受了這個角色,你就必須承受起接演這個角色要面臨的種種標準,所以你非「入戲」不可。一旦演出不夠精彩、不夠「入戲」,你不僅會接收到周遭的噓聲,甚至會面臨被台下觀眾丟擲雞蛋、垃圾,批評你的演出太爛。然後,循環又開始了。你又得重新選擇,該繼續演出呢?還是不要演了?

在這個時代,越來越多的演員演不下去,乾脆選擇了「不要演」的決定。其實,決定不演,也是一個很難的困境。而真正決定了,是對家人、對社會、對民族、甚至對國家世界不負責任嗎?常常,我們將過錯歸結在個人,卻從未想過整個社會制度與結構,是否扭曲變形?是否過於僵化?這些制度與結構,強迫許許多多不同屬性、不同特質的人,都要循著一套標準模式來走。「循規蹈矩」?真那麼重要嗎?個人若是沒有按照這套標準走?又真的是無惡不赦的大罪人嗎?

被壓抑、被壓迫的個人,大多不知曉自己早就透過教育而被社會化地認為「我應該這麼做,不然對不起家人」、「我應該要爭氣,不然怎麼在社會立足」、「我應該要奮命,不然會被眾人恥笑」,拼命地覺得自己「應該要如何」,而很少思考「為什麼一定要如何」;甚而將這樣的認知投射到其他人身上,認為社會上的眾人,也「理所當然」應該要這樣做,不僅自己被制度與結構禁臠,同時也用更大的力氣去為周遭的人上緊枷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站在什麼位置、勝任什麼角色,就要有站在那個位置的樣子、就要有勝任那個角色的樣貌。這,就是吃人的社會。所以,高夫曼認為每個人在劇場中除了備受折磨之外,還是個「印象製造者」。因為你被折磨的目的,就是要表演出劇本對你的要求、社會對你的期望,於是你的演出,就是大家希望的「印象」,很少人能夠真正的演自己。

一名聯X報讀者在當天(94/10/26)民意論壇寫了一段話,最恐怖的一句是「『沒有壓力』造成『極大壓力』」。為什麼恐怖呢?他認為,是因為學生「抗壓性」不夠:而抗壓性不夠的原因,又來自教改一味的要求「讓學生在沒有壓力下學習、減少教材份量、降低教材深度」有關,並強烈地認為在沒有壓力下成長的孩子要培養抗壓性,是緣木求魚。他認為,教材減少份量、降低深度,使得試題深度降低、鑑別度降低,資優假象出現,導致學生、家長的期許與寄望的準確性連帶降低...。

總之,就是教改的錯。

是嗎?

由這名讀者屬名的部分,我知道他是個老師。他的言論讓我憂心這群孩子。如果你對孩子們的期望還是一樣的,那麼今天不論教材為何、輕鬆或困難,孩子們的壓力永遠都存在,如何培養抗壓性?而,弔詭的是,為什麼要有「抗壓性」?就是因為你給了孩子壓力。沒有壓力的話,何來抗壓之需?狗咬狗尾巴,永遠轉不出來。如果社會對於每個孩子的天賦與各方面優點都能重視、並鼓勵其發揮,那麼,孩子在自己喜歡的領域裡學習,不是既快樂、又能學得更優越嗎?

讓人擔心的不是自殺的人,而是那些迫使人自殺的制度、結構、與幕後推手---周遭眾人。

台長: 渥特爾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