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5-30 11:15:19| 人氣18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語言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沒有什麼準備考試的心情 只好來念《台語文運動訪談暨史料彙編》
讀著許多分歧卻又一致的心情 讀到不少人的語言意識是如何覺醒
(同時也有未及覺醒的),也更認識到:語言意識,必須先意識到語言壓迫,才可能萌生。「說方言戴狗牌」是一個最顯而易見的壓迫證明。但是,在《訪談》一書中,也可發現此一情形,並不必然發生於彼一時代。這意味著,在語言政策深根並驅退母語文化時,母語自身的根性與文化並不必然全面崩毀。這代表著,相異文化接觸時的相應情形,甚為複雜。然而當帶有壓迫性的國語政策持續作用於台灣社會,必然壓抑本土語言,而使相應的力量四起。


台語文運動,是個語言復興運動,配合著新的文化、文學運動而起,由於發起者所發聲的位置,更使這項運動缺乏行政資源的挹注整合,而有遍地野火之勢。也可以說,除了源遠流長的教會白話字系統外,在戰後的台語文運動中,台語文化社團、組織及相關刊物自1970年起在海外、或在台灣甚至在虛擬的網路空間中積極的運作著。只是這些運作,並不為社群外人所周知,如果未曾關切過,或是意識到母語書寫、教育的問題,那麼自然就理所當然的雖可聽說台語卻只能書寫華語,使用華語的典故、語彙。


鄭良光先生在訪談中說:當然,最理想的情形就是兩項(強勢語言與母語)都能兼顧,也就是說,能夠做語碼轉換,文化的模式可以在兩種相異的文化優點都被充分理解、吸收,這樣會更有競爭力。

我相當認同,也從這邊想問跨語詩人或小說家,是如何轉換其語言詞彙的呢?我們都認同他們在作語言的苦鬥,但若從文化翻譯的角度來看,在新的語彙與原先的書寫語彙(日語加上母語)中,是否留有斧鑿痕跡呢?在對譯的過程中,是否也過渡了原有的語言文化呢?

台長: Akun
人氣(18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工作甘苦(工作心得、創業、求職) | 個人分類: 讀詩讀書 |
此分類下一篇:政大一日
此分類上一篇:翻看《文學與閱讀》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