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4-16 23:48:27| 人氣18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翻看《文學與閱讀》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台灣圖書館最近正在展覽與閱讀有關的書籍,
我拿下周英雄的《文學與閱讀》(台北:允晨,1994)來翻看。

周是比較文學出身的外文系學者,書中主要講述比較文學的相關論題。
書中吸引我的是他不停地反思:文學研究是什麼?而比較文學又可以作什麼?
他亦提及文學研究的方法,也就是理論。但這不是一本理論書,而比較像是理論簡史,或是看待理論的一套系統。

他回顧新批評以及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的生成背景。而一個學科的建立,正是一套典律的形成過程,也隱含歷史、社會的成因。新批評正是因應科學理性的時代風尚而起,但也不無弊病。它忽略了作者與讀者、社會與歷史之間的辨證、介入關係。

在第十九頁,他說:我們作文學研究所追求的不是文學的共相,就是異相。
在第二十二頁,他說:比較文學突出異相,而達致一種批評的陌生化。
而第二十三頁,他也提到一個思考方向:文類傳統又如何塑造具體程序?

在翻翻睡睡的過程中,除了後面的短評外,我還看了一篇有關「主體」以及小說中的「我」的討論。撇去舉例文本之間的歷史跨度大、社會差異不小外,仍是有趣的論文。[記得他談了擬話本〈賣油郎獨佔花魁〉、韓少功〈藍蓋子〉,以及魯迅幾篇歸家的小說,以陳述中國小說中的「我」與集體的關係,那是個逐漸崩解的家庭與群我關係。]

另外再記一段話:中國人傾向於視角色為先於個人,個人也隨時準備接納各種角色。[頁八十九]

我很有感觸:在中國式的家庭中,我不是一個個人,我是兒子,是一個職稱。
不知道該怪鄭成功趕走荷蘭人呢?還是怪美國投了原子彈給日本呢?究其實,歷史是無法重來的,只是學做一個人的路好長好長。

台長: Akun
人氣(18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讀詩讀書 |
此分類下一篇:語言
此分類上一篇:夏先生的故事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