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7-13 11:09:28| 人氣7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台灣風電缺才2萬如何補?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短短數年內,台灣外海要建造出5.5GW離岸風場,這個時間正是綠領人才投入實戰的最佳機會,但機會來了,人,準備好了嗎


經過了4月的遴選、6月的競價,激烈競爭的離岸風電歷經一番淘洗,終於確立風場版圖。


接下來,就不再是紙上談兵,廠商要真正開始招兵買馬,啟動風場建設。


根據經濟部統計,光是2020年併網的0.5GW(百萬瓩)容量,就需要2000人左右的直接就業人才,遴選、競價加起來共5.5GW的容量,讓總統蔡英文發下豪語:


2025年前創造20000個優質的工作機會!

但工作機會同時也代表人才缺口,每家廠商心裡抓不準的是:人,到底要去哪裡找?有廠商需人孔急,開出一畢業就有年薪168萬元的職缺到學校徵才,卻找不到合適的人。


建造一個風場所需的海事機電航太土木船舶等學門,台灣高教及技職體系都不缺,但離岸風電是嶄新的跨領域工作,是台灣就業市場第一次出現的工作形態。


招募現況 學生英文要學好

上緯董事長蔡朝陽細數,風場前期最重要的規畫及建設,需要地方關係法務關係國際採購財務融資結構及土木工程師、大電力工程師、環境安全衛生管理前期人才,現在全部都缺!


2016年,上緯在苗栗外海豎起第1支台灣離岸風機,從無到有拚搏出台灣第一個示範風場。


在此之前,上緯就為找人才提早籌謀,2013年就與台灣海洋大學合作,針對海岸地形變遷漁會關係風機基座掏沙模擬等進行研究。


2017年開始,上緯陸續與大葉大學、聯合大學及逢甲大學簽署人才培訓合作備忘錄,協助學校開設專業學程,並以與德國能源巨頭EnBW(巴登符騰堡能源)合作的優勢,邀請歐洲專家來台授課,蔡朝陽更帶著EnBW的一幫外國臉孔,直奔彰化就業博覽會,明後2年預計送出20位工程師到德國進修

 

2013年到現在,蔡朝陽很明顯地感受到,這個冷門產業在學生眼裡突然變得熱門了,我去年到海大演講,哇,學生坐滿到走道都是人


但在地招募的經驗也讓他發現,台灣學生英文能力仍差了一點。外商是離岸風電開發的核心,即使是本土開發商主導的風場,或多或少仍必須與富有經驗的外商合作,攤開每家廠商的人才需求,外語能力絕對是第一要項。


我們office(辦公室)是歐洲人和台灣人一起工作耶,不會講要怎麼上班?


四月,逢甲大學離岸風電中心開課,蔡朝陽還不忘憂心忡忡提醒學生:英文要學好

 

培訓專才 學校需思考定位

對於學生來說,這代表新的機會嗎?答案是不一定,因為距離第一批併網的時間點,只剩不到2年,一個風場從評估、開發、設計、製造、施工、營運維護到除役的不同生命週期,都需要不同類型的人才以及訓練,而產業現在就要人,「來不及」,幾乎是每所學校面對離岸風電人才培育的第一個念頭。


今年4月以前,為了爭取遴選出線,風電廠商忙著與學校簽合作意向書(MOU),或以學徒制、或以產學合作的方式培訓人才,但是學界人士嘆:MOU只是增加印象分數!接下來,這些MOU該如何執行,才是台灣綠領人才培養的關鍵。

 

台灣有2種人才必須自己培養:

一是建造

二是營運維護。


海洋大學校長張清風分析:一支風機壽命至少20年,這20年內將持續有維運人才需求。


不過,海上工作不比陸地,長時間待在風急浪巨的工作環境,不是每個人都能忍受,依國外經驗來看,流動率不低。


張清風曾經與外商討論,外商憑經驗估算,至少要培訓所需人才的2倍數量,才算足夠。

 

張清風分析:造船系輪機系河工系原本就業市場穩定,要培養離岸風電人才,必須新設科系、學程,將原本與離岸風電相關課程,一次整合起來。


這個餅有,但不要期待一定能全部吃到,真正的高端技術,國外是不會釋出的

成大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副教授郭玉樹認為:即使風機商在台設組裝廠也不會釋出核心技術,台灣在這階段無法培育風機製造能力,僅低階組裝人才有機會。


郭玉樹在德國漢諾威大學攻讀大地工程博士班時,曾深入當地風電產業,參與德國風場的開發。


他觀察:德國有深厚的風能產業基礎,人才即刻可以上線,但台灣沒有這個條件


他舉例:風機支撐結構所使用鋼管極厚,焊接困難,即使有機器輔助仍需要人工,而且必須是最高級的甲級證照焊工才能處理。培育1個甲級焊工的時間動輒10年,現在立刻要有100多名甲級焊工,很抱歉,台灣沒有。

 

他認為:相比之下,台灣條件較像英國,英國風場多、風能好,但沒有重工業、風機製造商,也沒有強大的海事工程。因此英國專注前期規畫的設計、保險、融資等等服務。

 

若要借鏡英國,台灣現在應該要專注什麼樣的人才?焊接、施工、操船,這些都不應該是我們的重點。


郭玉樹表情嚴肅,現在要問的是,台灣應該走最高端的人才市場,還是走低階?我們要培育船員,還是要培育高階經理人?

 

從德國經驗,郭玉樹知道學界這次萬萬不可閉門造車,離岸風電是一個非常產業、在商言商的領域。


2010年,郭玉樹在成功大學成立海域大地與能源研究室,積極鏈接中鋼、世曦工程、中興工程、工研院等相關資源,研究計畫直接與產業接軌,讓學生看到實質的就業機會。


啟動得早,又碰上產業興起,如今郭玉樹的研究室招生是全系數量最多,就業率幾乎100%,且幾乎都投入離岸風電產業。


剛畢業的碩士級工程師都有年薪80萬至130萬元,甚至有廠商開出160萬元。


但是經過競價後,2階段都沒拿到風場的廠商淘汰出局,接下來只能等第3階段的區塊開發。這時的人才需求該如何評估?

其實維護運轉人才需求還有非常久的時間。


郭玉樹觀察:外商大部分的工作會留給配合的海外包商,目前台灣人只能在基礎製造及部分海事工程中搶占機會,這個產業能不能持續創造就業機會,要看政府有沒有配套。

台長: 昕哥
人氣(79) | 回應(0)| 推薦 (3)|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