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4-28 00:03:55| 人氣3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9成的財經新聞,你都可以忽略!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美國科幻小說作家西奧多.史特金曾經創造一個名詞叫做史特金定律,意思是說:在任何一個領域當中,90%的訊息都是沒用的,雖然這種說法並不一定適用於每個行業,但用在金融領域上倒是很貼切的。

 

網路的時代最不缺少的就是資訊,財經資訊當然也不例外,在無數的資訊中,90%甚至更高的比例,都是你可以也應該要忽略的。


很多投資人都很關心投資相關的訊息,每天閱讀許多財經資訊,電視打開就是股市資訊頻道,電腦螢幕或手機隨時都在關心各種金融產品的即時走勢圖,生活似乎都被這些股價的波動所占據,也犧牲了許多與家人或朋友相處的時間。


當然,如果做這些犧牲能夠賺到更多的錢,或許你會認為這是值得的,因為我們大多數的人都相信,付出越多就會得到越多,就如同我們相信:


花越多時間工作,收入就會越多。


花越多時間讀書,成績就會越好。


花越多時間關心你所種的植物,它就會長得越好。

 

你可能不知道:

花越多時間閱讀財經資訊或觀察走勢圖 ≠ 能夠獲得好的投資績效。為何會如此呢?主要有下列幾個原因


1.經濟的消息大多已經充分反映在股價上了

事實上所有市場公開的資訊中,絕大多數的訊息都已經反映在股價上面了,除非你所獲得的是別人所不知道的訊息,否則當你從公開媒體所看到的財經資訊,不論內容好壞,其實根據這些新聞來做投資決定都已經來不及也不必要了。


2.媒體報導的是過去發生的事情,而不是未來會發生的事情

人們有一種心理反應稱為「最後資訊效應」,以財經訊息來說,最後資訊效應會讓我對於最近發生的財經事件最有印象,進而做出投資判斷。


但我們往往忽略了一點,那就是財經新聞主要都是反映過去「一段時間」發生的事情,也就是說當你聽到這些新聞,如黃金大跌、新興市場股匯市重挫、美股大漲創新高等,這些都不是你看到新聞時才剛發生的事情,而是過去幾個月甚至幾年所累積的結果。


所以媒體上的財經資訊大多是已經發生且確定的資訊,而不是未來將會發生的訊息,身為投資人,我們要關心的是未來,而不是過去已經發生的事情。

 

3.媒體新聞經常報導的是跟我們無關的訊息

《黑天鵝效應》作者塔雷伯曾經舉過一個很好的例子,假如現在發生一個事件,一輛汽車正經過一座橋,很不幸地,這座橋突然斷掉了,車子掉進了水裡。


請問你認為媒體會如何報導這個事件呢?媒體通常會將焦點放在這輛汽車上,汽車裡面的人是否有受傷?是哪裡人?正準備去哪裡?等狀況上,對吧!

 

但這些事情其實都跟看到這些訊息的人無關(除了車子裡面這些人的家人),那麼什麼訊息才是有關的呢?


塔雷伯說「橋」才是重要的資訊,為什麼橋會突然斷掉?是不是橋的結構有什麼問題?還有哪些橋是類似的結構?這些橋會不會也可能突然斷掉?這些才是對於看這個事件的人有意義的資訊,但通常媒體不會去報導。

 

4.媒體新聞並沒有太多解釋真相的功能

新聞資訊是從記者個人的觀點去說明一個事件,而且通常在時間的壓力之下,即使記者想要更全面地去了解事件也是有困難的,因為對於新聞來說,「快」往往比「正確」更為重要,也因為如此,我們接收到的就是很表面、很不完整的訊息,而更糟的是,如果每家媒體都告訴你類似的訊息(事實上台灣的媒體就是如此),你就會真的以為是如此。

 

財經新聞更是如此,很多財經新聞都希望能夠找一個原因來解釋一個結果,這樣就比較容易敘述一個故事出來,例如:我們經常會聽到這種報導:昨天美國股市下跌,所以造成今天的台股賣壓沉重,終場下跌XXX 點。但這個「(美股下跌)」跟這個「果(台股下跌)」之間可能沒有什麼直接的關係。


影響股市變動的因素太多了,不會單純只因為美股下跌就一定會造成台股下跌,我們也經常看到美股前一天下跌,但台股第二天卻是上漲的,所以這種錯誤或過度簡單化的新聞資訊只會誤導我們的判斷。


以上就是新聞媒體的特性,回想看看,過去這1年你曾經因為看過哪一則新聞,讓你在工作上、人生上或投資上做出了重要且有意義的決策或改變呢?相信是很少的。

台長: 昕哥
人氣(33) | 回應(0)| 推薦 (2)|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