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世界飛速前進,有人以徹底的懷舊, 把日子愈活愈回去,但有另一批人, 則思考著如何將老物現代化;
既保存傳統精髓,又符合時下的生活與審美觀, 成功讓老東西逆勢成長,來看看他們怎麼玩。
旅英動畫導演趙安玲
「5D」演繹國寶山水畫
全台灣老東西最多的地方,非故宮莫屬,如何拉攏現在的觀眾親近歷史? 是近年來館方的定番命題,
而一位30歲的年輕導演,以兩分鐘時間,就給了個漂亮答案。時間快轉回5月中,在英國倫敦從事影像創作的趙安玲,以一支聚焦四幅國寶級畫作,名為︽筆墨行旅︾的短片,贏得美國休士頓影展最佳動畫銅牌獎。
故宮發行的各類影片,曾多次在休士頓影展拿過大獎,但沒有一部像︽筆墨行旅︾,送去俄羅斯也得獎,並接連於法、德、阿拉伯世界的電視台播出。到越洋採訪當天,它仍在持續入圍國際獎項中。
跳脫框架
用好奇心誘發觀看欲望
主題四幅畫,分別是《明皇幸蜀圖》、《谿山行旅圖》、《巖關古寺圖》、《鵲華秋色圖》,堪稱唐、宋、元各時期代表之作,為拍出新意且雅俗共賞,趙安玲設定了兩大方向:風格上,她刻意淡化東方元素;呈現手法上,
跳脫常見以動畫詮釋平面繪畫的方式,改以2D手繪結合3D立體實景的逐格動畫。
趙安玲透露:就是故意不讓外國人直接聯想到山水畫,他們感到好奇,才會主動去理解。
再者,她認為將傳統畫作變成二維和三維動畫,雖有許多先例,卻不符合年輕人喜歡的故事走向,而︽筆墨行旅︾不僅掌握了當代的敘事步調、製作技術,連裡面的主角都是現代人。
《筆墨行旅》是故宮年度典藏展開幕的前導片,趙安玲團隊擷取4幅鎮館畫作的局部重點,以創新手法展現傳統山水畫「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境界。
短片講述一個年輕人,從快樂、失意,到沉潛後走向調和的歷程,觀眾跟著主角,幻化作馬鳥魚樹,漫遊山水間,體會古代文人遠離塵世,以畫抒懷,渴望與自然合而為一的心境。
趙安玲表示:這不是靠想像做的片子,拍攝前我仔細研究了創作者和畫作時空背景,了解到他們可能是當時不得志,或因戰爭不得不選擇隱居,這些都有助於故事發展。
1.立體場景由兩位雕塑師設計製作,切割保麗龍成山石,再噴上彩漆。
2.馬來自《明皇幸蜀圖》中,皇帝騎的三驄馬,以雷射切割木作,每個動態為一片。
3.兩分鐘影片,需要近30位工作人員,照顧每一環節。
4.影片基本色調:石綠、赭紅與墨黑,是參考開創「青綠山水」的《明皇幸蜀圖》。
卓越整合說故事力
串起700年時空
而短短的兩分鐘影片,實際上耗了七個月才完成。首先,2D結合3D已是雙倍工,2D部分,比如人走路、馬奔跑,是手繪稿數位輸出,再雷射切割出每張影格的動作,場景則請雕塑家木作,過程超級費工。她說,「非常麻煩,但製造出的效果不常見,更容易引起注意。」
不過2D加3D,也不光是表現炫技,「平常我們認為古畫場景不存在於現實生活中,但當主角走入捲軸,反而人變成2D,畫作成為立體,是提出另一種思考,大家可不可以用不同的眼光看這個世界?
︽筆墨行旅︾另一高明之處,在於趙安玲的整合力,透過故事,她串聯起跨度七百年的時空;藉由新創角色,跳脫原畫技法的限制,大膽以自己擅長的流暢筆觸,融合四個年代截然不同的畫風,是相當成功的再創作。
資訊:趙安玲
現職:導演
學歷: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動畫碩士
經歷:
故宮典藏《筆墨行旅》系列前導動畫導演
英國歌手Tom Rosenthal單曲《On No Pedro》MV導演美國歌手
Meirav Eytan單曲《Falling》MV導演
英國伯明翰博物館《One Grain》展覽宣傳動畫導演
獎項:
休士頓影展最佳動畫銅牌、俄羅斯Travel
Film影展最佳動畫;入圍聖地牙哥亞洲影展、首爾國際青年影展、曼徹斯特影展、台中國際動畫影展
同場加映中藥鋪第二代
許開興向下扎根 食藥教育
中藥鋪這般古老的行當,如何吸引新客上門?整修店面、經營社群,或設計新包裝?泰成中藥第二代許開興認為,推動中藥現代化,不能坐等消費者,必須走出老鋪,尋找契機。
許家中藥行位於嘉義縣大林鎮,父執輩經營時期,當地中藥行多達六十餘間,目前還撐著的,剩下約20間。
6年前,為行銷大林,許開興和國小同學串聯當地具有歷史意義的景點,為遊客免費導覽,舊時被稱作「當歸樓」的泰成中藥,也是定點之一。
去年,許開興斥資2000萬元,買下隔壁70年屋齡的透天厝,將一樓改建成中藥文物館,今年4月開張,不收門票,鼓勵民眾
體驗中藥實作過程。
1.泰成中藥有兩個門面,巷內傳統老鋪被保留下來,新址則位於大街。
2.小朋友被蠶繭、蝙蝠、海馬乾引發好奇心,學習效果特好,藥材名一下就記起來。
3.包裝精美的中藥茶,是老闆許開興的得意之作。
創新設計「濾掛養生茶」 成為經典
3年前,許開興研發出類似咖啡掛耳包的養生茶包,貼上重新設計,用當歸寫成的毛筆字Logo,有18種漢方,1包40元,可回沖1200毫升,便宜到中藥博覽會主辦單位拜託他別去擺攤破壞行情。哪有人這麼做生意?
他苦笑,「想讓中藥精品化嘛,家人說別再做了,因為全部純手工,人力不夠。新式茶包賺不了大錢,但美觀便利,被定位成形象商品,大林鎮前任年輕鎮長,經常買來當伴手禮。
從小學生到大學生,甚至專職藥師、外國交換學生,都曾藉由許開興策畫的「中藥小旅行」,了解中藥文化,他更向鄰近幾所小學提案,自掏腰包將藥膳加入營養午餐;開設中藥小食堂,教小朋友製作香包、仙楂丸,將食藥教育往下扎根。
賣藥僅是一份職業,許開興推廣中藥生活化,更決心將它做成一生志業。
資訊:許開興
現職:
泰成中藥負責人、嘉義縣中藥製造職業工會暨大林慢城發展協會理事長
學歷:中山醫藥大學護理系(中醫師檢定考合格)
經歷:嘉義中藥職業公會理事
「玩古寓今」設計師 吳孝儒
把華人日常 搬上國際舞台
流水席上的廉價紅色塑膠碗,用完即丟誰也不心疼;你能想像把它送去北歐設計大國丹麥,竟然可以賣破千元台幣?
2011年,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研究所學生吳孝儒,結合宋代薄胎工藝與台灣辦桌文化,利用塑膠碗上的條狀肋柱,提高薄瓷良率,所打造的概念系列「瓷塑」,於米蘭設計展大放異彩;2015年,以極簡美學著稱的
麥經典品牌Lyngby
Porcelæn將其量產,設計聖經《Wallpaper》雜誌的線上選品店,現在亦有販售。
「台明」混種圈凳,是吳孝儒的成名作,荷蘭楚格設計之父海斯・巴克 (Gijs Bakker)來台時,曾親自指導並給予意見。
庶民生活融入設計
展現草根精神
吳孝儒擅長從傳統和庶民生活中尋找著力點,一般人認為很土的東西,總能被他點石成金。另一作品︽圈凳︾,腰部以上是明代圈椅,以下則是台灣常見的紅色塑料方凳。明式家具是設計史上中西公認的經典,國外大師經常
拿來取樣,但吳孝儒認為它與紅方凳,並不存在孰高孰低的問題,「一個是歷史經典,一個是日常生活的經典,設計者皆不可考。
塑膠凳丟路邊也不會有人撿,事實上,生活中愈看不見的事物,愈代表這個地方的習慣和根本。透過『塑料經典』計畫,我希望大家正視台灣傳統中最草根的那一面。」
吳孝儒說:台灣人對自己的文化缺乏自信,前段提及的兩個代表作,竟多是外國人有共鳴,甚至曾有法國佬追到他工作室,只求得到一張限量發行的木作圈凳。吳孝儒一直想找台灣廠商生產塑膠圈椅,無奈本地原創設計家具的市場太小,沒人願意冒險,倒是中國品牌對他投注很大信心,請他設計屬於東方的沙發。
華人沒有沙發,傳統中式家具連軟墊都不放,2年前吳孝儒在深圳家具展發表「大圈椅」明 式沙發概念,引起當地一間以復刻歐洲家具起家的公司興趣,延攬他設計量產商品。
我保留中式木架,軟件部分,除了坐墊,兩側扶手布料以西服的袖子發想,鈕釦解開,脫下來就可以換一件。」
「釦子」系列已成為品牌明星商品,近來更衍生出桌子、茶几等品項。
吳孝儒特別提到:「新中式」是對岸目前的居家設計潮流,卻多半擺脫不了濃厚的中國風或禪風,「這產生一個問題,放進西式空間,格格不入,除非你功力深厚,家裡東西混搭才行得通。」
不刻意強調東方情懷 重視平衡趣味
吳孝儒的最新力作,是兼顧商品、店員形象與顧客體驗流程的統整設計,在中式茶席上,以玻璃配陶瓷的創意茶杯組,品飲果醋、酒、檸檬咖啡,店員身穿中式開襟制服,腳踩Nike球鞋。他從不刻意強調東方情調,而是取得
東西間的有趣平衡,「我是個玩古寓今的設計師」,吳孝儒這樣定義自己。
釦子沙發的框架展現東方線條美,「袖套」和軟墊則可置換材質與顏色,吳孝儒說他想做的是現代人會買會用的中西融合設計。
資訊:吳孝儒
現職:吳氏設計(Pili Wu
Design)創辦人
學歷: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研究所
獲獎:台灣金點設計獎、日本優良設計獎(Good Design Award)、德國iF傳達設計獎、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金獎;限量作品《圈凳》被權威建築雜誌《AD》收藏家特刊選為2012年年度設計趨勢榜首。
紙紮工藝傳人
張宛瑩&張徐展
翻玩死亡美學 讓紙偶活起來紙紮,是傳統慶典和喪葬的必需品,最大價值體現於被燒掉的瞬間。
隨著時代與觀念的改變,人們不再仰賴它與另一個世界溝通,這項古老手工藝,如同紮製成品終將被銷毀的命運,逐漸凋零。而一家百年紙糊店未滿30歲的年輕姊弟,卻令它起死回生。
新興紙糊店去年受邀參加巴黎工藝設計師周(D'Days),張徐展帶著紙偶在羅浮宮、艾菲爾鐵塔等地標前搞笑留影。
張宛瑩和張徐展,是具120年歷史的新莊新興紙糊店第四代,姊姊舉辦工作坊推廣紙藝,教民眾做進化版的紙偶、慶典神獸;弟弟則透過藝術創作,結合傳統技藝與多媒體,並受邀參與大型國際展覽,兩人以不同方式,呈現紙紮的現代化樣貌。
紙紮姊妹模仿羅浮宮名畫《加布莉埃爾.德斯特蕾和姐妹維亞爾》。
「金童玉女」是課後「美勞作業」
張氏姊弟在紙紮堆裡長大,平常人們避諱,好比靈厝、金童玉女,一些燒給往生者的東西,對他們來說,是放學回家得繼續做的「美勞作業」。
張徐展回憶:小時候家裡生意很好,我跟姊姊就是童工,要幫忙塗糨糊,我都打混,我媽還叫我以後讀美工科,畢業了可以在家做紙人。」但張徐展和姊姊終究沒有順從父母的意思,他選擇念資訊處理科,姊姊則去學資訊管理,一直到金融風暴那年,母親嘆生意連年下滑,盤算著把店收掉房子租出去,搞不好錢還更多,姐弟倆這才想,是不是應該做點什麼?
對張徐展而言,另一個重要的轉捩點,是他和同學製作,探討都更議題的實驗性影片,被選上德國柏林短片影展放映。當外國人了解他的背景後,反問:「蔡明亮或侯孝賢的電影,在國際上傳達了台灣經驗,你有這麼特別的家庭故事,為何在作品裡不說?」
為了讓藝術創作中紙偶的關節靈活動作,張徐展以鐵絲強化骨架,是極費時的手工。
從迴避到分享
找到自我認同
這點出張徐展長期的掙扎,「早就有人建議我做拜拜軟體或宣導民俗的影片,因為家裡生意,好像顯得我很特別,但我覺得反感,認為那是一種偏見。」
原本的迴避,直到國際參展遭質疑、老店面臨倒閉,或許是潛意識裡一股對自我認同與存在感的渴求,張徐展開始主動尋找自己的「身分」。
張徐展製作的動畫,反映他的生活經驗和童年記憶,裡面的偶與場景布置,都是採傳統技法,以鐵絲為骨,再糊上揉摺過的報紙,唯一不同的,是故意不把顏料塗滿紙紮,露出報紙,他解釋:「傳統紙糊塗得金光閃閃的神明,顏料底下就是報紙,是他們的肉身,和人一樣。」
原本僵硬的紙偶,在動畫中逐格扭動肢體,老鼠組成的嗩吶樂隊,伴隨張徐展哼唱的變奏Si So Mi,「我不是要營造恐怖氣氛,因為認知不同,觀眾有的怕,有人覺得新鮮或荒謬反而會笑,滿有趣的。」
張家姊弟面對往生一事的尺度很大,拍照打個鬼片的光,也毫不介意。
姊姊張宛瑩主導的工作坊,是從弟弟的展覽所衍生出的作法,「有單位找弟弟帶動畫工作坊,他就會建議對方,從分享傳統文化的角度,做紙糊工藝。」張宛瑩說,紙糊教室也不僅止於手工藝教學,「我們請插畫家詹昱筑,
以說故事方式串聯,去年底因應台南蕭壠文化園區舉辦的親子剪紙系列活動,她創作了《糖生螞蟻》繪本,講述台南佳里糖廠的歷史,繪本裡的角色與場景,就是紙糊素材。」而其後在大龍峒舉辦的工作坊,則以當地「無耳金獅」傳說為基礎,訂製繪本。
紙紮人近來更深入民間,新北市文化局邀請張宛瑩開設紙偶工作坊,她和弟弟乾脆教民眾製作迷你版的自己,老人家的禁忌,年輕人卻玩得很開心,一推出反應熱烈。張徐展突然大喊,「這叫作『自紮像』啦!」只見張宛瑩從盒子裡撈出一隻被戲稱為「金剛芭比」的NG品,姊弟倆和插畫家笑成一團,死亡與傳承,兩個如此沉重的題目,隨著嬉鬧聲繚繞,顯得格外輕盈。
資訊:張徐展
現職:藝術家
學歷: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研究所
經歷:第10屆日本亞洲數碼藝術大賞
第27屆德國柏林短片展
2016香港巴塞爾藝術博覽會光映現場單元放映《陰極射線管的神祕儀式》五頻道動畫裝置,得到第7屆台北數位藝術獎不分類首獎,由國家美術館典藏,同時獲得第36屆金穗獎最佳實驗片獎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