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90年代台灣家具代工產業由盛轉衰的困境,永興家具的2代經營團隊,帶領老木工廠轉型,
打造台灣碩果僅存的紅木家具品牌。現在他們還要重振台灣工匠精神,帶起木工的文藝復興。
台灣古老的紅木家具歷史,在他們手上,有了轉折。1970年代,台灣是享譽國際的家具王國,在最巔峰的時候,被稱為「北僑大、南永興」的2家家具廠稱霸全台。
如今,僑大轉型銷售進口家具,但永興仍屹立不搖,成為紅木家具的王者,除了總統府台灣綠廳的紅木椅子外,連旅美棒球投手王建民也向他們購買紅木椅。
1958年成立於台南的永興,和台灣許多代工廠一樣,經歷不少轉型與掙扎。
但這家老廠,把屬於台灣的歷史底蘊變成「青木堂」品牌,不但已成為台灣碩果僅存的紅木家具品牌,成功打進中國市場;現在還轉型文創,讓老品牌走出全新的路。
2017年11月,永興和台灣最大廢棄玻璃回收業者春池玻璃合作,分別與雲門舞集、英國知名設計師Jimmy Choo等5位名人聯手設計杯具,當中的木製底盤,從材料、設計到製造,就由永興一手包辦,成為台灣傳統技藝轉型最新的案例。
不只代工
還建立自有品牌
雖然不容易,但我們必須不斷創新。永興家具執行長葉武東說。他和台灣區總經理江文義、營運長周敬堯3個人都是在2003年從各自父親手上接手的二代經營團隊。上一代聯手創業,而他們則開展永興的轉型計畫。
雖然是採用從古代傳下來的木工手藝,但永興從不墨守成規。他們將老廠房改建成觀光工廠、建立台灣唯一一座家具產業博物館,使手作文化開始盛行。
現在永興有八個事業體系,除了文創品牌以外,還有美學設計、整合行銷、培養新一代工匠的「魯班學堂」等。
由於曾目睹90年代台灣家具產業從盛況走到凋零的情況,永興的二代經營團隊認為,只有不斷創新、跨領域發展,才能跳出傳統木工業的低附加價值代工困境。
我認為家族企業要往前走,不能只是這樣。葉武東回想,原本永興僅是代工廠,他卻大膽提議要成立品牌,雖然一度遭受內部老幹部質疑,所幸在父親葉泰欽支持下,成功建立自有品牌「青木堂」。
「青木堂」結合現代設計理念,找來樹德科技大學設計學院院長盧圓華導入設計元素,並從藝術學院挑選優秀的新銳設計師,做出完全不一樣的紅木家具。
2001年永興進軍中國上海,開店以後業績穩健成長,現在約有80%營收來自中國市場。
葉武東說:永興自品牌轉型後15年來,不僅從未虧損,營收還比代工時期成長五倍以上。
除了曾受邀參展上海世界博覽會以外,日本設計師安藤忠雄2013年在上海記者會的現場裝置,也是採用永興的家具。
而台南的家具產業博物館,原本是永興的老廠房。擔任館長的江文義說:原本目的是記錄產業,卻意外為銷售帶來效益,增加消費者信心和「青木堂」品牌文化底蘊,成交率也從過往30%水平,提高至50%以上。
跳脫傳統
用異材質造家具
但是,3位經營者也看到了未來隱憂。木工家具有個隱形天花板,市場越縮越小,但台灣木工如今像是進入了復興階段。台灣各界有許多人士正試著把木工力量整合起來。
因此,自2016年起,他們陸續在台南安平老街、宜蘭傳藝中心、上海開設「青木工坊」專門店,除販售木製禮品外,也成為和年輕世代、社會大眾的交流平台。
過去大家看木工,是一種看不起的做工角度;但現在很多文創人士、社會精英看重工匠技藝,木工的社會地位在無形當中提升很多。怎麼將社會地位轉變成產業持續發展的力量,是下個思考方向。
葉武東也透露:他們計畫今年要推出第二個家具品牌,此品牌將跳脫傳統紅木家具範疇,年輕化、異材質的結合,都是會加入的元素。
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技術組組長姚仁寬表示:永興的優點是「勇於嘗試」。很多傳產廠商習慣安於固定的模式,碰到問題會來不及應對,永興則是一直思考轉變,跟著時代前進。
雖然創新不一定會成功,但必須不斷地做。
葉武東說:每個現在開拓的新領域,都可能成為永興未來的成長動力,也為台灣傳統產業,找到了新的方向。
技職出身黑手也能出頭天
電子代工業的中階人才是台灣寶貴的資產、提升技職體系的認同更是應該持續努力的方向,目前在專攻醫療穿戴裝置新創公司奇翼醫電工作、擔任產品開發處經理的廖璟菖,民國72年生,但卻在台灣科技業已有11年的工作資歷,早在5年前他的年薪就已超過百萬,比較特別的是,他並非台清交成背景,而是道地的台灣技職體系產物。
出身南投竹山的廖璟菖說:自己國中畢業就到中區職訓局報到,高一開始就是一般人口裡所說的建教合作生,多數時間都在工廠、只有很少的時間可以讀書,但在單位的要求下,他們都在高二就已將乙級精密機械工技術士的證照拿到手,到高三的時候,基本上薪水就已經很接近現在政府「夢想中」的3萬元了。
不過在那之後,他並不以此為滿,仍然繼續求學,先後拿到了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模具工程系學士、高雄第一科技大學企管所的碩士學位。
廖璟菖畢業的那幾年,正是台灣面板業投資勃發的年代,因此他的第一份工作找到了位於南科的背光模組廠大億科技,項目就是他最專長的機構部分,3年後的2009年,他轉換跑道去了NB代工大廠仁寶電腦。
那時候電子代工業的氣勢依然強盛,最有名的就是每年尾牙的「一把抓」(現金獎,講定一個獎金數目、由主管伸手進摸彩箱抓一把彩券)活動。
廖璟菖記憶猶新地說:當時身為仁寶菜鳥的他,可真是結結實實地感受到台灣科技業的大氣,由總經理陳瑞聰的夫人進行一把抓抽獎時,每名10萬元的項目,陳夫人沒有伸手進去抓,而是一腳踢倒了摸彩箱,掉出來的通通有獎,頓時讓尾牙現場氣氛High爆到最高點。
廖璟菖說:那時他待的機構某部門,裡面大約35名工程師,就有超過1/3都拿到這個現金獎,可見這一踢的威力有多驚人。
不過這麼多年過去了,台灣的電子業從絢爛歸於平淡,不管是面板或是NB代工,當年激情的豐功偉業如今也已淡薄太多,坐在此時憶當年,已頗有點「白頭宮女在,閒坐說玄宗」的味道。
但是廖璟菖說:過去以來台灣代工業累積的能量其實很可觀,因為以前代工的技術在我們手上,品牌廠(客戶)雖然有設計的能力,但是要如何把產品做出來?且在成本與時間的考量下取得平衡點,光是這些,就讓台灣累積訓練出了大量的優質中階工程師。
不過近年來因為代工業的發展較為停滯,很多中階工程師都被品牌廠商、甚至是競爭對手的大陸代工廠挖走。
廖璟菖認為這相當值得注意,因為一旦品牌廠掌握了這些原本代工廠的關鍵點,理論上他就可以用最短的時間、最低的成本,甚至一直調整產品設計到最後一刻鐘,然後再發表,而且代工廠只能賺到「合理」的工錢,然後獲利難以突破,更難以留住人才,形成一種惡性循環,非常不利。
此外,目前國內大學太多,造成水準良莠不齊,至於原本應該屬於有經驗可以現場實作的技職體系,卻因為社會普遍的認同仍停留在「黑手」階段,大學又多,更在無形中扼殺了技職體系的發展,廖璟菖覺得這非常可惜。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