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醒後的新世界~~不退休時代來了!高年級實習生超搶手
不是每個人,都會像雲林的蔡吳玉霜奶奶一樣。高齡社會,不全是這樣的景象。台灣的「超老覺醒」,如果可以從這裡開始,情況將變得不同。
2014年,台灣的老人失能率僅有16.5%,也就是說,逾80%的老人是健康、有生產力的。
我們一直在用過去的既定印象,去處理未來的事情
台大社會學系教授薛承泰說:我們不能拿今天去看明天。過去的老人不會用臉書、平板電腦,但我們會啊!過去的老人會活到70歲,但是我們會活到80、90歲啊!
事實上,正在看這本雜誌的你,很有可能會活過100歲。如果你在65歲退休,你有想過接下來的35年要做什麼嗎?
「退休,對我來說是一句髒話。」
美國百歲詩人庫尼茲(Stanley Kunitz)曾這樣說過。直到過世前3年、98歲的他還在大學教書。
進入高齡化,我們首先要覺醒的,就是對老年生活的想像。在超高齡時代,老人退出社會將不再視為自然現象。
日本、韓國、新加坡,就是用這樣的態度來面對高齡化時代。他們在65歲以上的勞動參與率,都超過20%,但台灣僅有8.68%。
事實上,「強制退休」這個制度,是從德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在1889年實施,以65歲作為領取退休金的起點。當時,德國的平均壽命僅有45歲。
不當沒用的非勞動力!
累積幾十載的智慧,回饋年輕人
在100多年後的今天,台灣仍以65歲作為退休基準,但台灣人的平均壽命,已經到了80歲,而我們的平均實際退休年齡是57歲。
退休制度,讓我們生命最後1/4的時間,變成了沒用的非勞動力,成為社會的負擔。
過久的退休時間,將在超高齡時代翻轉。就像電影《高年級實習生》一樣,受不了每天坐在星巴克、打太極拳的生活,又重回職場。
今年66歲的當責顧問公司創辦人張文隆,60歲時從杜邦事業部總經理退休,在2年後「高齡創業」。
「我退休時就想,哇!太好了,我可以打好多高爾夫、每天遊山玩水!」張文隆回憶。但閒下來沒幾個月,他開始覺得空虛,「難道我累積了這一生的知識、經驗、人脈,就要這樣浪費掉了嗎?」
因此他創立顧問公司,專幫CEO上領導課。現在,常常往返中國與台灣的張文隆說:「我真的好高興我當初勇敢跳出來!我覺得我還可以再做10年、20年!」
像張文隆這樣的「高年級實習生」,已經是現在先進國家面對高齡化問題的重要範本。
日本實施《高齡者雇用安定法》,搭配《雇用對策法》,希望確保高齡者的工作機會,並促進再度就業,尤其禁止對40歲以上人士差別化待遇,使雇用機會平等化。
不過,許多人屆齡退休後還想繼續工作,卻找不到合適的職場。
日本就出現了「高齡社」這樣的人力仲介公司,專門媒合高齡者就業。
今年已經77歲的上田研二,在退休之後看到朋友及前輩都閒得發慌,原本的公司卻深陷人手不足的窘境,他看到商機,決定以高齡派遣工為號召,創辦公司。
有工作又不會太累,而且還有收入,這是高齡者最理想的工作狀態,因此獲得極大回響。
用新思惟面對高齡勞動力,台科大企業管理系副教授廖文志就認為,勞動力的界定應該重新定義,不再以年齡為基準,而改以工作力及工作意願來界定勞動力。除了政府的宣導,更重要的是企業和社會,得有這樣的覺醒。
未來的社會,會很不一樣
台大智活智齡研究群召集人康仕仲說:「不只是『長照二.○』,我們需要的是『老化二.○』。
像老人票、博愛座、無障礙設施,這些都不能照現在的方式運作,整個社會都要規畫。如打造友善長者的居住、工作環境,這不是單一領域能做到的,而是從教育、醫學、土木設計、企業管理,跨界整合才能完成。」
除了是政府的責任,也是民間企業、個人都要參與的一場革命。「最重要的是,這是一場商機覺醒。」康仕仲說。
不吃政府大鍋飯!
我們要的,是能真正解決問題的商業模式
過去台灣解決高齡問題,總是訴諸政府,以社會福利的角度切入。
現在面對高齡化,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把產業思惟放進去。」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說。「靠政府大鍋飯、領政府預算,很難創造有價值的服務。台灣的租稅負擔率(即賦稅收入占國內生產毛額的比率)僅12%,卻指著北歐那些租稅負擔率逾40%的國家說:我要他們的社會福利。這怎麼可能!」
雖然保障弱勢、建立社會安全網,政府責無旁貸;但當高齡人口越來越多,我們要的是能解決問題的商業模式,不能所有人都吃政府的大鍋飯。
104人力銀行預計在今年試營運的「銀髮銀行」,就是為了解決長照人力不足、中高齡就業等問題,而出現的新商業模式。它打算透過既有的廣大就業平台,媒合長照專業人才,以「共享經濟」的方式,提供老人照顧服務。
非營利組織的資源人力實在有限,很多都做得很辛苦。但是,企業在這裡可以有大的貢獻。
104銀髮事業處副總經理吳麗雪說:隱形照護(上班族因照顧失能家人而辭去工作)在台灣已越來越嚴重,但我們還沒有看到解方。我們想透過我們的仲介,幫上班族分攤照顧的重擔。」「在這塊,我們看到它有產業化的可能,也有必要,很多服務沒辦法一直靠稅收補助。」她說。
事實上,在歐美等國,滿足老人各方面的需求,已催生出一波的創業潮。
美國舊金山灣區創業家喬斯汀,就創辦「老化2.0」的社會企業,與史丹佛大學長壽中心共同舉辦「銀髮設計競賽」。
去年競賽首獎,就由台灣女孩姚彥慈,以協助失智老人用餐的作品「Eatwell」拿下。
她也從國外紅回台灣,掀起另一波年輕創業潮。
不從傳統社福角度看老化!
「應該聚集力量,打造新產業」
「進入超高齡社會,我們現在正站在準備的起點。」社會企業「銀享全球」共同創辦人楊寧茵說。將史丹佛大學長壽中心的銀髮競賽搬來台灣的,就是她。
在楊寧茵眼中,台灣的超高齡社會充滿希望:「我們應該拋開過去的包袱,不再從傳統醫療、社福的角度切入。我們應該邀請年輕人、科技業、金融業一同來打造新產業,高齡化就不是詛咒,而是祝福。」
2016年,是一個老化新社會的開始。它可以變成我們看到的雲林縣;也可以透過我們的覺醒,變成一個充滿機會的新世界。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