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型醫療時代來臨!
健保實施22年來,地區醫院減少兩百家,基層診所和醫學中心數量卻為之增加。
根據衛福部中央健保署統計,照這樣下去,到2020年,醫學中心的每日門診量會增加逾3萬人,從2006年的8.4%升至11.5%,落實轉診制度、分級醫療刻不容緩。
癥結一:制度傾斜、健保給付,對大醫院較有利
目前國內醫療院所依規模分為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地區醫院與基層診所4個等級。
6月底,監察院公布的調查指出:台灣的健保給付制度對大醫院較有利,使地區醫院經營困難,日趨萎縮。
過去台灣診所醫師、地區醫院醫師曾多次呼籲,健保制度向財團和醫學中心傾斜,扼殺了地區醫院和診所的生存權。
報告顯示:健保給付給醫學中心的每人平均費用是地區醫院的2.2倍。推估至2020年,醫學中心將成長至34%、區域醫院33%;但地區醫院將萎縮至12%、診所為21%,這樣的趨勢,「顯示台灣醫療體系嚴重失衡」。
台灣人的就醫習慣有別於歐美的家庭醫師制度,總喜歡大病、小病都往醫學中心跑,長年浪費健保醫療資源。
政府和醫界雖然不斷呼籲「小病至基層院所就醫」,也鼓勵至少五家基層院所可組成一個「社區醫療群」,也就是俗稱的家醫制度,然而至今只有近40%基層院所加入計畫,成效相當有限。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副執行長朱顯光說:社區醫療群的目的是使全民都有各自的「健康守門人」,平時可以得到預防保健、衛教資訊;生病時則有24小時諮詢電話可用,即使半夜不舒服,不用直接衝急診室,可以先諮詢醫療群的醫護人員。
朱顯光強調:目前只有1/10的民眾加入社區醫療群,主因在政府沒有更積極的作為!公部門宣導不足,使得許多民眾並不知道政府有家醫群,然而即使知道,也因社區醫療群太少,每一個醫療群也有容納會員的限制,導致有些民眾雖想加入,卻被擋在門外。
癥結二:推動不力、宣導不夠、轉診平台不便利
今年四月中,健保署為了推動分級醫療、轉診制度,有了兩項新措施,一是針對未經轉診就跑到醫學中心的病人,增加部分負擔金額,門診加收60元、急診加收100元。
另外也同步啟動線上轉診平台,供各醫院的資訊互通。立意雖佳,但兩者的執行力道均不足,被評為沒有效果。
天母健康身心診所醫師黃信得強調:基層院所和醫學中心的費用應比照國外,相差4、5倍,讓民眾有感,才能改變就醫行為。
至於電子轉診平台,由於操作上多有不便,醫生普遍不愛使用,「每一次病人資料都要重複
key-in,花費時間很長;而且透過系統轉診,也不一定能優先掛號和住院。」
洪耳鼻喉科醫師洪德仁表示:系統問題,其實只要把國內廠商找來討論,並不難改善;至於透過平台無法優先掛號、住院,是因為衛福部和醫療院所的溝通協調不足所致。
前衛生署署長楊志良,在健保署四月所舉辦的分級醫療座談會上,直言政府對病患的教育宣導不足,連學者和公部門成員,對分級醫療和轉診制度的內容都很陌生。
醫改會董事長劉淑瓊也強調,一般民眾對基層醫療品質缺乏信心,分級轉診若要成功,需要政府更多主動的溝通、對話。
事實上,一1994年制定的《全民健康保險法》第43條就已規定:民眾若不經轉診越級就醫得加重部分負擔。2005年曾調漲部分負擔,直到12年後才又再度調漲,然各級醫療機構差距仍不大。
衛福部醫療管理組專委張溫溫表示:政府一直有在推動社區醫療群計畫,只是經費有限,規模無法一次做大。目前台灣有五二六群社區醫療群,今年經費也從往年的11億元,增加到15.8億元,希望擴大基層院所參與。
張溫溫說:針對加入社區醫療群的基層院所,會透過兩階段補助:
第一部分是收案費,針對民眾加入數量來補貼;
另一部分是品質獎勵,透過一些指標,評鑑社區醫療群是否有照顧好病人、降低病人直奔急診的比率等,做第二部分的補助。
只是,單靠「給錢」就能讓家醫制度完善嗎?
解方:上下合作、政府拚配套、基層主動出擊
除了政府宣導,基層醫療端也可以有所作為。譬如早在1990年,政府喊出建立家醫制度口號前,洪德仁就主動出擊,至今和振興醫院、台北榮總以及43家診所合作,建立了5個醫療群,分布在淡水河兩岸的北投、石牌、士林、蘆洲、八里。五個醫療群的會員總數是4.5萬人,服務人次累積超過8萬人。
台灣其他社區醫療群的發展狀況如何?洪德仁觀察,政府推動近14年,大多僅止於達成績效指標,極少數發揮實際效果。由基層院所主導的社區醫療群,才有可能成功,但是台灣卻幾乎沒有這種模式。
洪德仁觀察:目前參與衛福部計畫的社區醫療群,有三種模式,只有不到10%以基層診所為主體發展;60%成由醫學中心主導,重點在維持醫院利潤,少以在地化民眾需求為主體,多半只是由診所配合醫學中心辦衛教活動,功能不彰。
洪德仁強調:剩下約30%的醫療群,則由醫療管理顧問公司提供諮詢專線服務,和醫療群醫師合作,但是,「這些人本來就不是醫學專業,很難真正了解在地民眾的需求,甚至讓民眾成為商業行銷的目標。」
事實上,衛福部在剛推動社區醫療群的前2年,曾委託醫師公會全聯會組成15人輔導團隊,在全台籌組各種交流,了解地方醫療群的需求、問題。
洪德仁建議:不妨重啟這樣的機制,才能讓社區醫療群不再停留在表面數字。
另外,朱顯光則建議,本次調漲部分負擔,其收入應該專款專用補助社區醫療群計畫,增加誘因。
不然在目前健保論量計酬制度之下,診所醫師還是得靠衝門診數量才能維持營收,勢必無法投入社區醫療群。
至於民眾對基層診所的信任度不足,醫勞盟理事、台大創傷醫學部整合醫學科主治醫師曾家琳則建議:
衛福部可以強化第一線的診所資訊,例如透過App讓民眾知道附近診所醫師有何醫學認證、可否假日及線上預約看診、病患評比回饋等資訊,提升民眾就近在基層診所看診意願。
想要讓人人都有「認識自己狀況、知道需求」的家庭醫師,衛福部應加強與民眾更多的政策宣導,也透過完善的配套措施,讓已經推動10多年的社區醫療群計畫,從牛步向前,有更大幅度的進展,遏止醫療資源的錯置與浪費,才是全民之福。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