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看懂解放軍的各式新型戰機
在1980年代,隔著台灣海峽對峙的雙方,台灣使用的是F-5E/F與F-104,中國解放軍使用的主力戰機則是仿自前蘇聯MiG-21的殲-7,與將MiG-21機體放大後自行改良設計的殲-8。
當時的國際情勢與今日非常不同,前蘇聯尚未垮台,美國正在積極進行「聯中制蘇」的外交策略,與中國的關係正處於蜜月期,不止已準備出售F-16 A/B型戰機給中國,連法國也努力向中國推銷幻象戰機。
台灣則在外交處境越來越艱困下,決心自己發展防禦型戰機,在美方的協助下,IDF完成原型機的試飛,當時政府預計生產250架以上,供台灣空軍使用。
但接下來的歷史巨變卻改變了這一切,前蘇聯解體,並導致東歐國家走向民主化,中國血腥鎮壓學生運動釀成六四天安門事件,進一步讓已經不再需要「聯中制蘇」的美國聯合西方國家發動了武器禁運措施,使許多中美軍事合作計畫胎死腹中。
就在國際大環境的改變下,美國與法國先後改向台灣出售F-16A/B Block20與幻象2000戰機,中國則在兩頭落空後,轉而向俄羅斯求購新型戰機。當時的俄羅斯在前蘇聯解體後,經濟困頓,軍工產業幾近斷炊,於是同意出售當時手上最先進的Su-27戰機,這是當時蘇霍伊設計局研發的重型空優戰機,與米高揚設計局的MiG-29輕型多用途戰機形成高低搭配,是前蘇聯新一代的空軍主力。
中國分數次採購約76架左右,型號是Su-27SK,「S」是量產型、「K」則是商業外銷型的意思,同時取得俄羅斯授權在中國自行組裝生產,稱為殲-11。
中國戰機命名方法與俄羅斯不同,反而與美國較類似,是以戰機的功能為區分:F-16的「F」是戰鬥機之意,殲-11的「殲」是殲擊機之意,也就是戰鬥機的中國名稱。
俄羅斯則以生產研發單位為區分,Su-27的「Su」代表蘇霍伊設計局,Mig-29的「MiG」則代表米高揚-古列維奇設計局(簡稱米高揚設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