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6-07-29 09:44:31| 人氣5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說不出價值理念的議事癱瘓,除了任性,還剩下什麼?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說不出價值理念的議事癱瘓,除了任性,還剩下什麼?

從昨天(7/26)開始,中華民國立法院展開馬拉松不斷電表決,每日24小時開會不間斷,從立委、助理到立院職員、警衛,無一不叫苦連天。

 

為什麼有這麼多案子?

因為國民黨團提出了1473個提案,每案宣讀完畢後,國民黨團先「自己的提案自己反」對提案提出「異議」,按照會議規則就必須「表決」

 

而國民黨團接著要求「點名表決」,院會就必須「就表決方式先為表決」,表決不點名表決後,國民黨團再提出「重付表決」。

決定不點名表決後,才開始「針對原提案表決」。針對提案表決後,國民黨團再依會議規則要求「重付表決」。

宣讀1分鐘、決定是否點名表決1分鐘、重付表決1分鐘、原案表決1分鐘、重付表決1分鐘,就算不計入主席指揮議事的時間,每案也至少需要5分鐘處理。1473案就需要7365分鐘。

7365分鐘是什麼概念?

按照慣例,立法院院會時間為上午9時到12時,下午2時到5時,一日只有360分鐘,要在正常院會時間表決完1473案,至少需要20.5日

但立法院本會期第一次臨時會只到7月29日,勢必無法在臨時會將所有提案處理完畢。

處理不完,會怎樣嗎?

本次臨時會原本安排通過「105 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附屬單位預算報告案」。

如果沒過,包括台糖、中油、台電、台水、台銀、土銀、台酒、中華郵政、台鐵、桃機等國營事業,以及各國立大學校務基金、各種政府基金都會受到影響。

面對國民黨1473案且堅決不協商的襲擊,民進黨團的應對方式是:提案要求每天開會24小時,且延會到周五晚上12點。造就了馬拉松不斷電表決大戰

看到這裡,你應該明白了。

這次不斷電表決,緣起於在野黨運用議事規則拖延會議時間,而執政黨也槓上了,大家一起馬拉松看誰先放棄。

在這段期間,我們的國會議員就只能「有體無魂」地在議場針對毫無實質意義的上千個議案按下表決器。
這種「形式上有在開會,實質上沒有任何議事進展」的狀態,就是議事癱瘓。

癱瘓議事」這件事本身,並不必然是錯誤的,甚至,在朝野力量懸殊時,還是阻擋多數黨恣意橫行的最後有效手段。

 

在國民黨一黨獨大時期,人數居絕對劣勢的黨外議員,就經常利用各種方式癱瘓議事,即使違反議事規則也在所不惜。318佔領立法院,也是藉由佔領議場阻擋議事進行,以擋下服貿協議。

更何況,國民黨這次是正正當當地完全依照議事規則提案、異議、表決,展現絕佳的學習議事規則能力,一切按照遊戲規則進行,就議事技術而言,確實投進了好球帶。

費力把事拖,到底為什麼?
癱瘓議事在世界各民主國家都是正常的政治手段,例如冗長發言(filibuster,有人譯為「費力把事拖」)就是運用會議規則,耗盡會議時間,以避免表決或爭取協商機會。

但手段終究只是手段,背後總得有個「目的」。例如2013年,民主黨籍的美國德州參議員Wendy Davis進行長達10小時45分的冗長發言,試圖耗盡會議時間,是為了阻擋人數優勢的共和黨通過限制婦女墮胎的法案。

 

2011年,加拿大在野黨NDP(New Democratic Party)則以58小時的冗長發言刷新加拿大國會紀錄,目的同樣是希望耗盡會議時間,阻擋人數優勢的執政黨通過NDP認為對勞工不利的法案。

在台灣民主發展史上,干擾、阻礙議事,甚至癱瘓議事,是少數黨爭取協商機會的武器。

由於立法院的議事規則對於發言時間有諸多限制,難以採用冗長發言的戰術,於是在會議規則之內,產生了「大量提案」等焦土戰術;或者在會議規則之外,衍生霸占主席台、包圍主席、鎖議場、翻桌、拔麥克風等武鬥招數。民進黨與台聯黨等長期少數黨,都是運用上述方式干擾議事的高手。

成功癱瘓議事後,真正的重頭戲才要來臨。執政黨的重大法案或預算被擋住,只好坐下來和反對黨協商:或許是承諾不強渡關山,或許是部分讓步取得共識,或是承諾不阻擋少數黨想推的法案。

直到執政黨與反對黨達成雙方都可接受的協議,議事就能恢復正常進行。

癱瘓議事,能否得到人民支持,最重要的關鍵不在於手段,在於目的。

因此,發動干擾議事的政黨,都會再三重複強調自己的「主張、價值、理念」,說明「為何不能妥協」。

 

如果選民認同癱瘓議事的目的合理正當,就是「為民喉舌」;反之,如果選民認為癱瘓議事的目的不合理、不正當,就會淪落為「浪費公帑」。

而這次馬拉松不斷電表決大戰,最玄妙的地方,就在於「目的不明」。

議事癱瘓目的不明,能得到人民支持嗎?
被國民黨「1473案海戰術」擋住的,是國營事業和政府基金的預算報告案。這些預算是前政府任內提出,而國民黨並未提出任何有實質意義的訴求,說明為何反對預算報告案。

 

換言之,看不出國民黨「是不是想擋這個案?為何想擋這個案?」。而國民黨有其他想交換的東西嗎?到目前為止,國民黨都沒有提出具體協商訴求,甚至強硬表示拒絕協商,要求表決。

直到現在,國民黨都尚未提出癱瘓議事的主張、價值或理念。國民黨的案海戰術到底為哪樁?有些推論認為,是因為民進黨強行推動《政黨及其附隨組織不當取得財產處理條例》三讀通過,國民黨心有不甘,因此發動案海戰術。

 

不過,案子都過了才在杯葛,不但沒有任何實際效益,反而顯得愚昧滑稽。也無怪乎,此一說法從未得到國民黨立委正面承認。

不知為何而戰?為誰而戰?」恐怕是這次馬拉松表決最大的荒謬。

議事規則有利癱瘓議事,但人民才是最終的裁判
議事規則是朝野政黨長期互動的產物,而議會正是台灣民主運動的主要戰場,癱瘓議事是少數黨重要的武器。順著台灣國會政治發展的脈絡,目前的議事規則設定,其實相當有利少數黨發動癱瘓議事。

與歐美國家的冗長發言相比,立法院發動「肉搏戰」「案海戰術」所需的議員自身素質、杯葛成本都相對較低。

有些對冗長發言規定較嚴格的國家,議員的發言必須「切題」,不能亂扯與主題無關的事項,甚至還規定發言議員不能坐下、不能倚靠扶手或桌面、不能如廁、不能進食。

 

即使規定較寬鬆的,也至少必須由國會議員親自長時間發言,極度考驗國會議員的體力、口才以及專注力。

但在台灣,案海戰術的成本有很大一部分是由立法院的職員負擔。1473案的提案說明,皆由立法院職員朗讀(今日就有一位宣讀員暈倒送醫),而立法院對提案內容也僅做形式審查,不會審查提案內容是否實質有意義。

 

發動案海戰術的最低成本,只需要複製貼上提案內容,讓黨內委員輪班「喊異議、按表決器」即可,跟冗長發言相比,可算輕鬆愉快。國民黨今日可以依照議事規則發動案海戰術,正是站在過往民主奮鬥的基礎上。

民主前輩爭取了對少數黨有利的議事規則、議事慣例,才有今天國民黨沾沾自喜的文鬥空間。

誠然,法律沒有規定干擾議事的理由應該是什麼。「只要我喜歡,哪有不可以」「秀肌肉」「讓你嚐嚐老衲的厲害」也可以是依照議事規則干擾議事的理由,並不違法,也確實有一群選民可能被這種「霸氣的任性」深深吸引。

 

不過,在民主國家,議事癱瘓到底有沒有「正當性」,恐怕不是各政黨自己說了算。最終的裁判,還是選民。

如果「案海戰術」是為了主張某種價值理念,就大聲說出來,讓全體人民共同思考、支持。否則,與其意味不明地癱瘓議事,不如拿出真功夫,實質審議預算,做好監督工作。

 

未來在勞動權益保障、稅制改革、年金改革、人權保障各方面,如果國民黨能拿出今日的手段為人民利益奮戰到底,才有浴火重生的可能。
 

台長: 昕哥
人氣(5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