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耐心治 可控制能斷根
大多數高血壓患者基本上都有在服用降壓處方。高血壓,主要表現的慢性疾病,常引起心、腦、腎等重要器官的病變。其實高血壓最可怕的是它帶來的隱患,危害性最大是心腦血管病。所以高血壓患者,最重要的是從生活的點點滴滴入手,防止疾病的進一步發展。
一名50歲左右男性病患興趣就是會在下班後回家喝個幾杯小酒,平時降壓藥不離手不說,心情上起伏也很大。
經過吳醫師的針灸穴位治療與搭配的中藥治療-杞菊地黃丸、天麻鉤藤飲、葛根、茯苓等等。目前已不需時常吃降壓的西藥,整個精神也比之前爽健許多。
在中醫來看,高血壓分成肝陽上亢、陰虛陽亢、陰陽兩虛等。肝陽上亢者,出現的表現為頭痛、頭暈,容易感到煩躁易怒,有時有失眠的現象,血壓的波動較大。陰虛陽亢者,出現的表現為耳鳴健忘、心悸失眠。
陰陽兩虛者,出線的表現為腰痠腿軟、易口渴,夜間多尿、畏寒肢冷,相對血壓不大。處理好人體經氣循行,就有明顯的降低血壓的成果。
很多人認為高血壓治不好,只能終生依賴降壓藥。中醫角度看,只要耐心長期追蹤治療,是完全可以被控制且治癒的。但詳細用藥仍需諮詢專業中醫師,才能對身體有益。
(作者為永安健康中醫醫師)
腳痛跟高血壓有關?!心血管疾病的10大迷思
心臟是掌握人體生命的關鍵,它屬於循環系統的一環,對於全身健康有非常重大的影響,心血管疾病就是指包括心臟、血管(動脈、靜脈、微血管)相關的疾病,例如心臟病、低血壓、高血壓、高血糖症、中風、心肌哽塞、血栓、動脈硬化等。
對於如此攸關性命的疾病,許多人卻常常是有聽沒有懂,關於心血管疾病的保健與預防,美國心臟學會整理出10大最常被民眾誤會的迷思,本篇一次給你所有正確解答!
年齡&健康
迷思1.我還這麼年輕,根本不用擔心會有心血管疾病的問題。
A:現在的你如何對待身體,身體未來就會有相對應的結果產生。也就是說,如果要保證你到了中老年的時候不會遭心血管疾病纏身,現在的飲食和生活習慣就非常重要喔!
迷思2.我的家族有好多親戚都有心血管疾病,所以我根本無法預防,因為我一定也會得。
A:雖然家族病史是高風險族群,但是只要及早開始控制飲食與心血管健康,例如多運動、飲食營養均衡、控制糖分攝取,還是可以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發生喔!
迷思3.膽固醇過高?那不是中年時期才會有的問題嗎?我才20幾歲還不用檢查啦!
A:美國心臟學會建議,最好從20歲開始每5年就要檢查一次膽固醇含量,如果家人多半都是肥胖或是有膽固醇過高的問題,甚至可以更早就開始定期檢查。
小症狀別輕忽
迷思4.我心臟病發作之後,就應該要完全避免從事運動,以免讓心臟負擔增加。
A:大錯特錯!心臟病患者反而應該盡快地開始規律運動,患有慢性疾病的人,十之八九在日常生活中都沒有規律的運動習慣,每週至少維持2~2.5小時的中度運動量,當然,事先還是要諮詢醫師幫您衡量運動計畫喔!
迷思5.如果我有心臟病,那我一定會感覺到胸口痛痛的,預防很簡單啊,只要胸口痛就表示我的心臟病可能快發作了!
A:不一定喔~雖然電視上都這樣演,但是也有可能心臟病發作前胸口沒有疼痛感,反而是出現呼吸急促、想吐、頭昏眼花等症狀,謹慎點還是到醫院做心臟病風險的檢查較好。
迷思6.我的腿有點痛痛的不太舒服,應該是跟年紀大了有關,總不可能是跟心血管疾病有關吧?
A:腿部感覺疼痛,很有可能是周邊動脈阻塞疾病,與PAD相關的因子包括年紀、抽菸、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性別與荷爾蒙等。所以腿部疼痛有時候可能跟心血管疾病也有密切關連喔!
迷思7.安啦,如果我有心血管疾病我怎麼可能不知道?身體不痛不癢一定沒問題。
A:別忘了,高血壓素有沉默殺手之稱,很多人要等到醫院檢查結果出來,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早已經是高血壓患者,所以千萬別以為沒症狀就表示健康!
專有名詞別誤解
迷思8.心臟衰竭的意思就是心臟停止跳動。
A:心臟突然停止跳動在醫學上叫做心臟驟停而非心臟衰竭,兩者不一樣喔!心臟衰竭是他沒力了,不能正常跳動,會造成呼吸不規律、咳嗽等症狀。如果心臟真的停止跳動,人會馬上休克昏迷,那就更嚴重了!
迷思9.我心跳好快…該不會是快得心臟病了吧?!
A:心跳本來就會因為活動量激烈與否而有快慢差異,心跳加速的因很多,不一定代表是心臟病。
另外一個可能就是心律失常,除非特別嚴重,不然不至於有害健康。
迷思10.只要我乖乖按時吃藥控制病情,就算我有糖尿病,也不會影響到我的心臟。
A:必須很遺憾地說,就算血糖值控制在穩定程度,頂多也只能延緩或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無法完全避免。
這是因為糖尿病本身就是跟肥胖、高血壓等因素有關的疾病,因此肯定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忽視甲亢 恐釀致命風暴
31歲曾姓女子最近幾個月食慾大增,常覺得心跳很快且雙手莫名發抖,怕熱且容易流汗,眼睛凸出,脖子也腫起來,後來開始腹瀉,更發燒到40度且神智恍惚。家人趕緊將她送急診,檢查診斷罹患甲狀腺風暴。
台南市立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鍾岳樺指出:患者母親有甲狀腺亢進病史,出現上述狀況時家人曾建議她就診檢查,但她嫌麻煩一直拖延,等到病情嚴重才送醫。
急診醫師發現她發高燒、神智不清、凸眼及甲狀腺腫等,心跳每分鐘更高達 160下,高度懷疑是甲狀腺風暴。
經送加護病房給予抗甲狀腺藥物與相關藥物,治療 2天後才恢復意識,心跳也逐漸下降;第 7天才完全退燒,前後治療 10天才出院,目前持續門診追蹤。
鍾岳樺指出:甲狀腺亢進是年輕女性常見的內分泌疾病,男女比約 1比
5,以
20∼ 30歲女性居多,引起的原因有遺傳、壓力、藥物、感染、產後、抽菸等。
甲狀腺亢進如果沒有治療或未規律服藥,少數會發生甲狀腺風暴;而甲狀腺風暴若未即時診斷並治療,死亡率乎達 100%,若確診並治療,仍有10∼ 30%的死亡率,不容漠視。
甲狀腺亢進治療方式主要有 3種,分別為服用抗甲狀腺藥物、手術治療及放射碘治療,這 3種治療方式各有利弊,根據每個人不同的條件,給予最適當治療,才能獲能完善療效。
天冷防猝死!心血管七要三不這樣做
當氣象主播預告寒流來襲、溫度驟降,不僅出門要多加件外套,更需要留意心血管健康!
國民健康署邱淑媞署長呼籲心血管疾病患者以及年長長輩,務必要做好保暖措施,以免天冷時血管急速收縮,導致血壓飆高、急性中風、心肌梗塞,甚至發病猝死。
如果家中有心血管疾病患者,以及上了年紀的爺爺奶奶,有哪些該注意的事呢?切記以下七要三不,就能降低急性發病威脅!
七件事這麼做
一、要注意保暖:
在清晨、夜晚以及洗澡後,特別要注意保暖,避免直接接觸冷空氣。國民健康署建議,可在床邊準備隔天起床要添加的衣物,出門時則要注意頭頸部及手腳末端的保暖。
特別是起床時間早的老人家,若清晨要外出運動,千萬不要嫌穿衣麻煩。多加一件外套、手套、帽子或圍巾,可能就是預防意外的關鍵!
二、要慢慢起床:
早晨醒來後,建議先躺在床上閉目休息五分鐘後,再起床活動。因為血管在寒冷的清晨應變能力較差,可花多一點時間暖身,避免心絞痛或中風。
三、要適度運動:
運動能加速體內的新陳代謝,促進血液循環,並增加血管彈性。可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或者利用零碎時間活動身體也很好,例如上下樓梯、做家事等。運動前要充分熱身,並且盡量攜伴運動,才能夠互相照應。
四、要心情愉快:
對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情緒激動是大忌,激動或憤怒時的發病率較平時更高,因此要保持心情愉快,情緒不要起伏太大。
五、要清淡飲食:
飲食上要把握少鹽、少油、少糖、少辣原則,多吃新鮮、天然的食物,避免鈉含量高的醃製、加工食品。
烹調上可多採用水煮、清蒸、涼拌等作法,也要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保持排便順暢,並且吃到八分飽即可。
六、要按時服藥:
對於正在服用高血壓藥物的家人,特別要叮嚀他們按時服藥,不要任意停藥或減少用藥量,以避免血壓上下波動大、增加中風的可能性。另外也要隨身攜帶藥物,隨時提高警覺。
七、要定期量血壓:
定期量血壓是及早發現及控制高血壓的首要步驟,國民健康署建議18歲以上的成人每年至少量一次血壓,如果血壓超過140/90 mmHg就應該諮詢醫師。
至於高血壓患者則應每天量兩次血壓,並詳細記錄,注意血壓變化。若有任何身體不適,應盡快就醫,請教專科醫師。
三件事該避免
一、不要菸酒:
菸跟酒都是引發心血管的高危險因子,不僅是吸菸者本身,就連二手菸都會危害血管壁的彈性,導致血管硬化的危險。
二、不要熬夜:
生活作息正常、不要太勞累、避免熬夜,都是維持良好體能狀況,保護心血管的重要基礎。
三、不要吃火鍋:
天氣冷,熱騰騰的火鍋好誘人,但是火鍋料以及醬汁當中的膽固醇含量相當高,是冠狀動脈阻塞的危險因子!如果非吃不可,則盡量掌握多吃天然食材、少喝湯、少用人工調味料等原則。
除了火鍋之外,冬令進補也務必根據個人體質而定,至於像內臟、蛋黃、魚卵、蟹黃等高膽固醇食物也要盡量避免。
6都16縣市 何處是淨土? PM2.5 去年狠奪6千命
台灣空氣汙染嚴重,對4大慢性病患者更是毒害!台灣大學公衛學院發現,去年全台6281人死於空氣中的細懸浮微粒(PM2.5),其中雲林、南投、高雄的死亡比率居前3名,嘉義縣市、屏東、金門、台中的死亡比率也高達2成以上。
PM2.5害死4大慢性病
台大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副教授林先和表示,該研究成果將於《台灣醫誌》發表:台大團隊發現去年全台有6281人死於PM2.5所造成的慢性病,佔整體3萬3774死亡人數的19%。這些慢性病包括缺血性心臟病、中風、肺癌,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病。
統計全台6都16縣市,去年PM2.5佔4大慢性病的死亡比率為19%;進一步分析縣市別,發現愈往南死亡比率愈高,西半部的死亡比率也遠超過東半部。
8縣市死亡率逾2成
空汙最嚴重的雲林、南投、高雄,該比率都超過21%,嘉義縣市、屏東、金門、台中居次,死亡比率在20%以上,台南、彰化則是19.9%。
桃竹苗和北北基在圖像上屬黃色區塊,死亡比率在15∼18%,東台灣部分以宜蘭最高(11.6%),台東次之(9.1%),花蓮則是全國最低,只有8.7%。
在死亡人數上,6都除桃園外,去年死在PM2.5上的至少都有500人,其中以新北最多(874人),次為高雄(829人),台中及台北都有600多人,台南為531人,桃園有429人。
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詹長權說,北部空汙來源多為交通,中南部則是工廠、火力電廠,我國需要更多政策,加嚴空氣品質標準,避免民眾暴露於危險。
針對北部交通汙染源問題,台北市已領頭做出禁行二行程機車及高齡柴油車的政策決定,但也要到2019年才能落實;至於中南部,雲林雖通過禁止使用生煤及石油焦自治條例,但又被環保署打臉說無效,改善空汙並非指日可待。
PM2.5降4成才安全
環保署資料顯示:2014年台灣PM2.5平均濃度為每立方米25微克,是WHO建議標準的2.5倍。疾管署長郭旭崧指,若能再降10微克,每年可減少2000多個新增肺結核病例。
文章定位: